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列宁晚年在领导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不囿于前人的“本本”和“原理”,也不固守自己既往的“结论”,而是一再强调“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他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修正先前的看法,从而使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变化之大,用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集大成之作《论合作社》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①列宁为什么说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究竟有哪些“看法”和“改变”?列宁为什么必须作这样的改变?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什么?我们对此应如何理解和解读?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邓清柯 《学习导报》2011,(18):20-21
重视和善于学习,是党不断沿袭的传家宝。90年来,一部党的历史,可以看成一部学习版的简史。从提出"改造我们的学习",到要求"重新学习",再到强调"建设学习型政党",表明我们党对学习的规律性认识在不断深化和发展。但是,当前部分党员对学习的认识没有跟上形势的要求。为了使主观思想与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我们有必要来一次学习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3.
从“造反有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进而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围的第一要务”.再到十七大报告提出“核心是以人为本”.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深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就把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提到哲学的高度与“人”的层面来考虑。1978年以前一段时期.一些人常认为“人”的问题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所以在意识形态领域“谈人色变”。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60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经历了从“允许其存在、限制其发展”到“改造、消灭”再到“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历史流变过程;后30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经历了从“恢复个体、私营经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再到“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发展过程。两个30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变的差异反映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同,也反映了在社会主义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准确与否是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2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深化改革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越来越大。当前,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我们不能设想再有一次“南方谈话”,值得记取的是“南方谈话”以思想转变和认识统一推动改革的特别意义。面向未来,必须凝聚改革新共识,推动改革再出发。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对美国的战略认识在很大的程度上左右了党的认识,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党对美的外交政策和全国人民对美国的看法。毛泽东对美应对战略的变化很富有戏剧性,可以把它简单地概括为:从“欢迎”到“别了”再到“欢迎”。  相似文献   

7.
凌忠云 《当代贵州》2018,(46):70-71
从破旧的土房子到现代化校舍,从“粉笔头”到“互联网”,从最初的基础学习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改革开放40年来,黔东南州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启示之一:必须把信访举报工作提高到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来认识,才能适应新时期信访举报工作的要求“三个代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信访举报工作而言,用“三个代表”的思想去统领,的确是再切合实际不过了,尤其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应该成为信访举报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的早期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的早期探索经历了一个由“建设劳工专政的国家”到“统一中国本部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再到“平民之革命民权独裁制是中国到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的认识过程,到党的三大前后,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政权思想的萌芽。这种探索为国民革命时期提出新民主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思想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0.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既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升华,表明了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坚持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对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那么,怎样认识科学发展观,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科学发展观,涉及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基础。一、正确处理重点论与两点论的关系,坚…  相似文献   

11.
当2008年春天来临的时候,我国改革开放就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从“有水快流”到“又快又好”,再到“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好”作为发展的目标要求,其重要性不断提升,这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量的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和可持续的统一上来。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向全党提出“四个如何认识”的任务,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如何认识”的问题实质是认识论的问题。毛泽东认识论是我们党认识问题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正确解决“四个如何认识”问题的理论指南。“四个如何认识”正确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不断进行再认识、对具体认识方法不断进行新探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四年多来,我们湖南同全国一样,全省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党中央的要求,认真做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工作,从省委常委到基层党组织,一手抓干部脱产进党校培训,一手抓在职的理论学习,坚持中心组的学习制度,发挥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推动我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实践在发展,学习无止境。我们只有沿着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完整、鲜明地概括为九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以下简称“九条”),如何理解和把握“九条”的基本精神,笔者试从哲学的角度来谈谈初浅认识。一、“九条”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的智慧结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正式提出的,但是这一理论和这条路线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多次曲折以至付出巨大的代价得来的,是认识上多次总结提高的升华,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两会”期间,关于“信用”的话题,从大会发言到小组讨论,从议案、提案到有关建议,始终是代表、委员们普遍关心的。代表、委员们呼吁,加快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打造“信用中国”,应提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失信损失触目惊心 失信虽然可能会侥幸获得一时之利,但其所造成  相似文献   

16.
认识自己     
王尧 《前线》1993,(16)
人认识自己应该不难。两三岁孩子也能迅速从一群人的照片中找出自己那个小面孔。这无疑是镜子的功劳。人在甚至连铜镜还没发明之前就已经认识自己了。战国时有个叫列精于高的士人,有一次衣冠楚楚去见国王,侍者奉承他“公姣且丽”,他不自信,“窥于井,粲然恶丈夫之状也!”从“窥于井”到铜镜再到玻璃水银镜,人们认识自己的手段日益进步,但是却日益不能认识自己的真  相似文献   

17.
建国五十年来,我党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伟大的探索和再认识,其过程可以说是艰难曲折,波澜壮阔。其中,认识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这一思想成就的取得,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客观、全面、深刻。  一、要树立和坚持实践的观点  认识源于实践。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也只能来源于这个实践。但是,多年来,我们往往离开实践标准,用前人囿于历史条件作出的个别论断来看待社会主义,用对马克思主义的教…  相似文献   

18.
张星炜 《探索》2011,(4):34-39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轨迹表现为:从制度层面认识社会主义——从消灭私有制到建立和巩固公有制;从本质层面认识社会主义——从把“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到确认“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自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将进一步从核心价值理念层面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认识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而不断深化。由“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到“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再到不仅“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而且要“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和走向成熟的历史进程 ,同时 ,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审时度势、锐意创新的基础上对党的性质认识的深化与升华 ;既是 2 1世纪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行动纲领 ,又是对党的性质理论的创新 ,是从政党活动规律上认识党的性质所作出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20.
陈天 《奋斗》2012,(12):44-45
从十六大报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到十七大报告“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就业理念,再到十八大报告“推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这句温暖人心的幸福承诺.真实代表了实现体面劳动、过上幸福生活的民心所向,有力体现了党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切实表明了党对劳动本质认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