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丽莉 《前沿》2009,(4):183-185
21世纪是生态学的世纪,汉字是具有鲜明生态性的文字,对汉字进行生态学研究,是汉字研究的新方法。汉字的生态学阐释,不同于传统的对具体汉字进行字源学上追根溯源式的考据与论证,它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汉字及其存在的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把个体汉字置于汉字系统背景中,分析个体汉字的生态哲学意味,全面把握汉字内涵。本文选取了汉语常用字“气”,从个体见一般,从而加深对汉字系统性、生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你认得汉字吗?”在韩国。不少企业都会对应聘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汉字考试也出现在企业的招聘考试中;在日本,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接受汉字检定考试:在越南,尽管能够认识汉字的人已经不多,但汉语近年来成了仅次于英语的热门外语.汉字书法家也在当地社会受到格外尊重。在历史上.汉字曾经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各国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当年的汉字文化圈也开始出现了新一轮的汉字热。  相似文献   

3.
杨晓波 《理论月刊》2012,(10):77-80
上世纪末汉语诗界"字思维"大讨论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将"字思维"等同于"字象",理解过于狭隘;二是割裂了"汉字思维"与"汉语思维";三是夸大了汉字表意性在诗歌中的作用。故本文认为"字思维"是一种以单音节汉字为基本单位,音、义、形三者在意合建构机制下相联系、相制约的诗性思维方式。该思维方式决定了汉语诗歌的形式、内容与风格。而这种"字思维"随着汉语的欧化与白化,在新诗中已逐渐消解。  相似文献   

4.
张会  裴晓真 《青年论坛》2002,(3):104-105
网络汉字词是网络语言的重要建筑材料。本文重点从造词的角度对网络汉字词的生成进行了分类研究 ,认为网络汉字词虽然形式特别 ,但它们毕竟是在现代汉语词汇基础之上产生的 ,它们的生成仍然符合汉语词汇的构造规律 ,因此 ,我们完全有可能对其发展走向进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汉文字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四个方面:1、中国传统文化因其思维的特点及本身的独特性,导致了文化心理中渗透着图象性、同源性、经验性的因子。2、文化心理包孕的这种文化因子,较强地显现于汉语的制造、孳乳和使用中。3、文化心理在汉字中的作用,使汉字在制造和使用中体现了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精神,同时又给汉字以稳定发展的土壤,4、汉字存在的文化背景具有穗定性、承传性、保守性等特点,它为汉字的稳定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汉语之所以源远流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字的适应性。汉字是自古迄今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系统,其表意功能直接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具有历时的承古性与共时的超方言性的优势,这是任何表音文字所无法比拟的。汉字的这种超时空功能使得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得以传承和发扬,它缩短了古今汉语的差距,充当了上下几千年的联系媒介。  相似文献   

7.
母语迁移理论在语言教学领域运用广泛,在外族(国)人汉语表达错误及汉字书写偏误中,常常体现母语负迁移的作用。在文件检验中,利用这种母语负迁移,可根据汉语语病或汉字书写偏误,对说话人或书写人进行族(国)别的判断。特别是汉字书写识别,因缺少对汉字书写偏误的系统性研究,加之与文字学、笔迹鉴定学的关系密切,使其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汉字的历史演变体现了创造性与规范性的对立统一.当下,汉字书写以危机来形容并非危言耸听,这既有历史和现实原因,又有内部和外部原因,其危害是严重的.对此,我们应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力、重视汉字的研究与普及、遵循汉字使用和演变规律、改革汉语教学方法,将危机化为转机,从而让汉字重新焕发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张道升 《求索》2012,(9):163-166
在汉字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李运富先生以汉字材料的全面介绍和科学整理为基础,创建了立足"三个平面"、多角度讨论问题的立体式研究思路和知识体系新框架。李先生认为,汉字不是汉语的翻版,汉字的属性表现在形体、结构和职能三个方面,因而汉字的学术体系也应该分为三个平面。有关汉字的具体问题应该放在各自的平面内分别讨论,这样才能避免概念不清而争议不止。基于这样的思考,李先生详细描述了汉字的形体系统、结构系统和职能系统,以及各个系统各种要素的演变情况,并从不同平面着眼,深入探讨了汉字起源、汉字性质、汉字关系、汉字文化、《说文解字》与"六书"、汉字考释方法、汉字史研究方法、汉字教学方法等各种有争议的具体问题,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0.
《春秋》2001,(2)
明清时期,琉球指现在的日本冲绳县,那时尚未纳入日本版图。明初,琉球始与中国建交,当时汉语和部分汉语书面语材料在该国已有所传播。此后,琉球对汉语汉文化的需求愈加迫切,曾先后至少16次派人到中国留学,并在国内兴办教育,推广汉语汉字,以改变文化的落后面貌。清朝时,琉球一如既往,重视汉语汉字的学习,除继续大力兴办各类  相似文献   

11.
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有着悠久的血脉相通的历史文化关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学、语言、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的共同形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成员共同的传统心态、欣赏习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艺术形式、共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犹如一条纽带,把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任何外来势力所割不断的。使用共同的汉字、汉语和书面语汉字是以象形为本源的符号,从整体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会意文字,具有形音义三位一体的表识功能,在世界文字中独具…  相似文献   

12.
汉语音节的结构特征决定了近体诗的节奏美,汉语特有的声调特征决定了近体诗的抑扬美,汉语音节中元音占优势的特征决定了近体诗押韵的和谐美。节奏美、抑扬美与和谐美共同组成了近体诗的音乐美。汉字的形体特征、修辞特征决定了近体诗的整齐美和对称美。汉语语法具有极强的灵活性,这种特征也就使汉语的表达尤其是近体诗的语言更加凝练峭拔而又蕴意无穷,从而构成了深邃广阔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汉字和语言问题,本栏曾分别发表过两篇短文。大意是说汉字有生命力与潜力,汉语是否难学取决于需要程度。一个崭新的例证是:在对俄国"高考"将纳入中文的特别报道中,记者所用的标题为《汉语"难"挡不住学汉语"热"》。([1])可不是么?凡事"热"了,"难"便靠边站。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文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事物。对于中国的平面设计师来说,汉字字体设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内容。因为汉语言体系是我们所置身的语言环境,大量的信息传递更是要依赖于汉语、汉字。而且汉字在平面设计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变化手段及视觉效果也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15.
从古至今,文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事物。对于中国的平面设计师来说,汉字字体设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内容。因为汉语言体系是我们所置身的语言环境,大量的信息传递更是要依赖于汉语、汉字。而且汉字在平面设计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变化手段及视觉效果也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学术界在研究材料的挖掘上非常重视域外文献,通过域外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熟悉"的中国,这已成为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明清时期朝鲜李氏王朝作为汉字文化圈的一员,由于存在共同的文化基础,对中国社会的每一步变化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因此,朝鲜朝燕行文献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观感,更值得我们关注和考察。我们通过燕行使笔下的清代满语和汉语,探讨清代汉语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及使用,并钩稽了燕行文献中有关清代汉语的材料,突破了传统以西方透视中国的单一模式,以不同文化视角考察朝鲜燕行使对清代汉语的认知与观感。  相似文献   

17.
廖才高  王国平 《求索》2005,(6):155-160
汉字学是中国独有的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以往主要是考究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诠释汉字的形、音、意义,所反映的多为静态的知识。汉字既然是交际工具,就应把它当作工具一样,以它的功用为目标,以便于学、用为标准,根据与汉语的依存关系和语文规律能动地创造性地去改造它,使汉字学真正成为符合科学精神的汉字科学。呼唤了百余年的汉字改革近年来有渐趋冷落之势,其实人们对汉字一直有强烈的改革愿望。科学的汉字改革应运用形声造字原理,使所有汉字改造成为保持汉字风格,规则性很强,便于记忆的科学的汉字。科学汉字的推广将给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汉语汉字     
汉语汉字张大可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不仅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还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因而是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华民族大家庭使用多种语言和文字,而主体是汉语汉字。限于篇幅,这里只简说汉...  相似文献   

19.
乡音无改     
在《汉字猜想》那篇短文中,曾经谈到汉语的方言和普通话,其实主要是汉字读音的差异。普通话或别处方言讲得好的人很多,少小离家到老乡音无改的也大有人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全面地回顾了本世纪初以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建立起来的中国现代语言学所走过的发展道路,并从中国传统语文学对西方语言学的态度、汉字拼音化、汉语语法的改造及汉语言与西方语言的文化差异等方面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成败得失作了认真的总结,提出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作者还就中国语文的现代化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