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3年1月10日,朝鲜退出核不扩散体制,美国做出强烈反应。美朝第二次核危机出现。朝鲜认为美国拒不履行核框架协议中的承诺和布什执行敌视、扼杀朝鲜的政策,迫使朝鲜采取重新启动核设施的“自卫”行动。布什认为朝鲜的行为破坏了核不扩散体制,挑战美国的权威,威胁了美国的安全,决定对朝鲜采取“对话”与“施压”政策,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制裁和军事威胁,并动员国际社会迫使朝鲜放弃核计划。由于美朝彼此敌对,缺乏信任,因此解决朝鲜核问题将会是艰难的讨价还价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意见与媒体     
日本《世界周报》2006年7月11日文章《朝鲜不会放弃与美国的对决姿态》在六方会谈自去年11月以来一直处于无法重新开会的状态下,美国对朝鲜实施金融制裁。视美国此举为“敌视政策”的朝鲜因此做出发射导弹的姿态。朝鲜之所以进行导弹试射,目的是作出与美  相似文献   

3.
国民情绪不能替代国家利益。对朝鲜的潜在进攻的担心,对日本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使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韩国离不开美国。  相似文献   

4.
2001年6月6日,美国总统布什发表讲话,称美国对朝鲜政策的评估已经结束,美国将恢复同朝鲜的谈判,就导弹问题、核技术和朝韩边境的朝鲜驻军规模等问题继续进行美朝对话。一个星期之后,即6月12日,美国与朝鲜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在纽约进行了接触。观察家们纷纷认为,这次接触充其量只是朝、美双方就今后会谈的程序性问题进行磋商,但毕竟显示出在中断了近4个月之后,美国和朝鲜之间的谈判又将重新开始。这是缓和朝鲜半岛局势所出现的令人鼓舞的事  相似文献   

5.
作为冷战时代的遗产,朝鲜半岛的局势一直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去年10月,因朝鲜的核开发计划而酿成的一场危机,又使刚刚趋缓的朝鲜半岛局势再度陷入迷雾之中。众所周知,战后,美国一直执行敌视朝鲜的政策,冷战结束后美对朝的做法虽有所变化,但实际上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始终没有脱离“不统不乱,不战不和”的底线。克林顿时期采取了“软着陆”政策,双方关系有所缓和,但布什  相似文献   

6.
最近,被小泉访朝这一近乎“越顶外交”之举惹得心痒不已的美国当局,也对平壤举起了胡萝卜。尽管总统特使、助理国务卿詹姆斯·凯利10月3日~5日的平壤之行被处理得相当低调和隐秘,而且会谈结果被宣布为“并未做出决定或达成协议”,但据路透社报道,小泉首相9月20日在东京表示,布什曾告诉他美国有可能把朝鲜从“邪恶轴心”中去除,并与朝鲜重新展开对话。 鉴于布什政府对美国的朝鲜政策进行了5个月的重新评估,凯利准备朝鲜之行又用去了15个月的时间,其所下决心、所费精力不可谓不大,因而,美国在对伊拉  相似文献   

7.
5月18日,美国媒体报道,为加速解决朝核问题,布什总统拟在朝鲜重返六方会谈时批准以“正面解决”为指针的新对朝政策,这一动态标志着美国在经过长期摸底和观察后对解决朝核问题有了重大政策转变,同时,这也可以看作一个信号,表示着美国的政策重心将更加倾向伊朗问题,从而对伊朗问题采取军事解决的可能性也前所未有地出现在美国战略决策的前台。  相似文献   

8.
朝核问题的紧张情境中,中国对朝鲜的政策正面临着重大考验。朝鲜核问题再起波澜:2月10日,朝鲜外务省发表声明,宣布“无限期中止参加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声明还说,朝鲜“已经制造了用于自卫的核武器”,以应对美国的敌对政策。一年之计在于春。当东亚主要国家的国民沉浸于歌舞升平之际,朝鲜却宣称自己拥有了核弹。这反映了这个东亚小邦高超的议题设定能力,它比别的国家更懂得一年之季在于春这一箴言的含义。有关当事国不得不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9.
2009年12月,美国朝鲜政策特使博斯沃思访朝并与朝鲜官员展开了一系列会谈,双方在重开六方会谈的必要性和履行《共同声明》的重要性方面达成较多共识。2010年1月11日,朝鲜表示愿意在六方会谈框架内与《朝鲜停战协定》当事国商讨签订和平协议问题。朝核问题的解决似乎再现曙光。  相似文献   

10.
外论摘要     
北京六方会谈中的中国 日本《日本时报》 需要制订中国路线图 在朝鲜同意举行六方会谈之后,布什政府立即宣布它对朝鲜实行的强硬政策取得了胜利。但是,对该地区数月以来的外交活动进行的详细考察表明,此次突破主要与中国为达成一项解决危机的全面方案而进行的不懈努力有关。 作为一个传统的幕后人,北京在鼓图所需的条件目前业已存在,此外,北京如何能把这些条件转变成一项销毁、核实朝鲜核武器项目、并使朝鲜走上经济改革之路的有效多边政策? 对北京而言,第一个条件是美国在中国的敦促下保证不入侵朝鲜。第二个条件是韩日以资助开发项目的方式向朝鲜提供经济援助。第三个条件包括中国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密切合作下,对朝鲜进行核视  相似文献   

11.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1年5月间,由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对外关系委员会联合举行了一系列听证会,总题目为“远东的军事形势”,全面审议美国的远东政策。布莱德利在5月15日的听证会上的证词中阐述了反对将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的理由,大意谓:美国出兵朝鲜是以最小的力量抵制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朝鲜核问题使奉行无核三原则的日本的不安全感增加。悬而未决的绑架日本人问题和朝鲜核问题的长期化,加深了日本对于朝鲜的威胁认知。在日本如何重新界定美日同盟,对美国提供的核保护伞是否有信心,以及究竟从何种视角界定日本的国家利益等问题上,朝核问题都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对朝鲜威胁的认知下,日本的核武装论不断升级。核武装论已经不再是日本的政策讨论禁区,日本核政策面临考验。  相似文献   

13.
新保守主义之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3月25日英国《卫报》发表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高级访问研究员马丁·雅克的文章,对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弗朗西斯·福山的新作《十字路口的美国:民主、权力和新保守主义的遗产》①作了评论。雅克认为,福山在该书中对布什政府所实行的新保守主义政策进行了最严厉的批评,这本书是福山开始与昔日的新保守主义同事们分道扬镳的第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14.
周边     
《南风窗》2012,(25):21-21
曝白宫人士8月秘访朝鲜据韩国《东亚日报》报道,美国官员们8月份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访问了朝鲜,"航路与4个月前(朝鲜发射远程导弹之前美国官员)访问朝鲜时一样"。外交消息人士表示,这很有可能是为了在11月的美国大选前,抑制朝鲜不进行武力挑衅。而在美国大选之后,朝鲜立即开始了从平壤山荫洞兵器研究所将远程导弹部件转移到西海东厂里导弹基地等活动。据分析,朝鲜目前正在进行发射远程导弹的最后阶段准备工作。这可能是为了对"12·19"韩国大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朝鲜导弹家族全面直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12月10日,西班牙护卫舰根据美国提供的情报,在阿拉伯海拦截了装载导弹的朝鲜船只,船上载有10余枚飞毛腿导弹和零部件。第二天,美国放行了这艘船,并承认也门政府从朝鲜购入导弹并不违反任何国际法。朝鲜外务省于12月13日发表声明,指责美国的行为是“海盗行为”,是对朝鲜主权的“粗暴侵犯”。此事使本已胶着的朝鲜核危机更加升温,同时也让外界对朝鲜的导弹发展能力及其对外销售产生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6.
零和博弈,即一方所失为他方所得。假设美国为A,朝鲜为B,那么美朝在朝核问题上的博弈将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a1b1,即美国和朝鲜同时让步,这种情况将是第一次朝鲜核危机的解决模式或者是乌克兰模式——买断式;a1b2,即美国不让步而朝鲜单方面让步,这则是利比亚模式——自毁式:a2b1,即美国让步而朝鲜不让步,则是印度、巴基斯坦模式——默认式;a2b2,即美国和朝鲜都不让步,这可能是现在的伊拉克模式——战争式。a1b1,其条件是美国与朝鲜签订条约保证不威胁朝鲜国家安全、不推翻金正日政权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随着美国中期选举后国内政治权  相似文献   

17.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中国带着有所转变的核武器政策参加六方会谈 随着中国在2月25日主持召开六个月以来的新一轮朝鲜核问题会谈,北京新的年轻一代领导人将支持在研制大规模  相似文献   

18.
正朝鲜第四次核试之后,韩国的安全认知发生变化,朴槿惠政府大幅调整对朝政策,由合作与高压并举转向全面施压。在大国外交层面,对美国安全保护的依赖进一步强化,对美日韩三方合作的诉求有所上升,但这些举动却导致其与中俄关系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疏离。  相似文献   

19.
以旧的思维方式行错误的政策之实,结果只能被国际政治的现实法则无情地摒弃出局。俄罗斯被“隔离”?6月12日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宣布,支持更多的国家参与朝鲜核问题谈判。他在发言中称,韩国和日本都是与该问题“利益相关的国家”,他们“有权听到朝方的意见并阐述自己的立场”。坚持朝鲜核问题上的多边框架机制是美国的一贯立场,而且这也不是美国头一次表示要将韩、日拉进谈判中来,因此各大通讯社对这条消息都没有表示出太多的兴趣。然而,敏感的俄国记者却从中嗅出了端倪,  相似文献   

20.
1996年,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与胡佛研究所研究员彼得·施魏策尔先生联手推出了战略预言小说《下一场战争》。该书根据五角大楼的作战模拟想定,全面模拟和推演未来20年内全球最有可能爆发的五场战争,即:第二次朝鲜战争、第四次海湾战争、第二次太平洋战争,第二次美墨战争及第三次世界大战。本书一经面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许多美国政治活动人士就此对美国国防、外交等诸多政策提出批评,进而对美国对外和国防政策造成深刻的影响。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对其评价:它可以提醒我们“时刻注意面临的危险”,居安思危,牢记“永远不缺潜在的侵略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