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新增极端主义犯罪,与恐怖主义、恐怖主义犯罪并列规定,顺应了我国反恐的现实需要、呈现出刑法早期化介入趋向、回应了当下社会治理对安全价值的诉求。为进一步表明我国预防和打击极端主义犯罪的立场,一方面刑事立法应当明确界定“极端主义”的概念,秉承“适度犯罪化”理念以恪守积极预防的边界;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刑事司法合作,不断提高预防和打击极端主义犯罪的国际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美国社会中有组织犯罪和帮派团伙犯罪的概念、特征、主要的活动方式等问题的论述,揭示美国执法部门面临的严重挑战,并针对美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趋势、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法律变化与发展,探讨美国司法部门在侦查有组织犯罪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方法和手段措施,特别是如何防范和打击地区有组织犯罪的方法,对我国打击有组织犯罪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1994年到2007年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以及召开的学术会议看,我国有组织犯罪研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研究与立法、司法实践关系密切;二是基础理论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具有理论深度;三是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关于有组织犯罪概念和恶势力、黑社会性质组织与黑社会组织概念,我国学界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4.
犯罪的产生必有其原因。犯罪兼有社会、人文、自然三重属性,其产生遂兼有社会、人文、自然三重原因。犯罪的社会原因与自然原因,很大程度上又可概括为犯罪产生的外因,亦即犯罪的客观原因;犯罪的个人原因,很大程度上又可概括为犯罪产生的内因,亦即犯罪的主观原因。犯罪原因论之关键的问题与问题的关键,在于认清到底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应该属于犯罪产生的首要原因。故而,犯罪原因论中进行主、客观原因地位的比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但主、客观原因在产生犯罪中的地位问题又十分复杂,致使犯罪学界对其长期纠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观说”、“客观说”、“折衷说”(“主、客观原因并列冠军说”)、“说不清说”等,各有千秋,各有得失。而“双因交互,异况各论说”,既取各论之长、又避各论之短、还重自主创新,是一种颇有智慧的主、客观原因地位论。“双因交互,异况各论说”认为,产生犯罪必须主、客观原因同时具备,主、客观原因在产生犯罪中的地位没有统一模式,对主、客观原因在产生犯罪中的地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完善我国有组织犯罪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组织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现象,在我国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在我国有组织犯罪的概念仅包括黑社会犯罪。新刑法第294条规定了三个罪名以打击有组织犯罪,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有组织犯罪立法,应增加或补充相应罪名,以完备法律规定;加强反洗钱力度,完善配套法规;增强财产刑的处罚,以增强打击有组织犯罪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刑法学是最为精确的法学。而这样的精确不仅仅是教义学的缜密的逻辑推导,还应在建构逻辑推导之前就以合理地组织对犯罪的反应作为价值基础奠基这样的逻辑大厦。这样的刑法学是教义学与刑事政策学融合的成果,能够成为这样的最为精确的学科。“合理组织对犯罪的反应”翻译到教义学语言中就是犯罪论的“有效益犯罪论体系”、刑罚论的“例外规律——量刑反制定罪”以及行刑论的“刑事和解对教义学的价值回归”这样的一系列重大范畴。构成要件作为犯罪论体系最为基础的阶层,对于犯罪成立的定型、区分、个别化、推定等诸多功能,使得追求有效益犯罪论体系的理论建构,又必须以之为入口(本文以刑事政策的视角观察构成要件的理论沿革。进而介绍罗克辛教授以刑事政策为导向进行建构引导的构成要件理论变革。最后对刑事政策在我国刑法教义学建构的结构和解构的范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黑社会性质组织作为有组织犯罪的一种形态,既不同于一般犯罪集团,也不同于典型的黑社会组织。应当在准确界定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和科学分析当前犯罪态势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其构成要件,划清与其他有组织犯罪形式之间的界限。在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时,客观要件上应注意其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主体要件上应注意其组织严密性和成员众多性,其构成人数至少应当3倍于一般犯罪集团成员底数;主观要件上应当引入犯罪人格的分析。在遏制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总体战略中,对其重点打击的“圈”不宜划得过大,“德、准、狠”的方针中,关键在“准”。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应采取预防和治理相结合对策 ,应引进西方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 ,如引进美国的“身份罪” ;在青少年犯罪概念中增加不良行为 ;设立专门的青少年法院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团伙犯罪正逐年上升,有的团伙已成为带有黑社会性质,成为黑社会势力。种种迹象表明,有组织犯罪是未来犯罪的主要特点,是1世纪社会治安的主要威胁,对此我们应有充分估计和准备。为此本文探讨了黑社会组织的概念及特点,境外黑组织对我内地的渗透和犯罪活动;当前我国团伙犯罪的特点,防止在内地出现黑社会组织的对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修订后的新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的内容,这一问题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单位犯罪的提法欠妥,应使用国际通用的“法人犯罪”概念;单位(法人)犯罪主体不应包括个人投资的独资企业和国家机关;应增加单位(法人)犯罪的过失罪过形式和单位(法人)共同犯罪的立法;应进一步完善单位(法人)犯罪的处罚制度。  相似文献   

11.
在国外犯罪学中,对于犯罪学概念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对于犯罪概念的界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犯罪概念界定视角的探讨;我国犯罪学界则主要集中在是否择取刑法的犯罪定义与对于犯罪学所采纳的非刑法犯罪概念如何界定。我国犯罪学犯罪概念研究应从拓展视域、注重国内与国外刑法犯罪概念的差异、坚持学科一致的方法论立场、联系犯罪变化趋向四个维度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犯罪”与“转轨期犯罪”的概念有利于科学解释我国现阶段的犯罪高潮现象,有利于发现犯罪活动升降的规律并制定针对性的防控对策,有利于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学、犯罪学、社会学理论,在科学研究的角度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对犯罪学中犯罪概念的表述主要有四种,反映了对犯罪概念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仍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笔者通过对现有表述的商榷性探讨,提出了犯罪学中的犯罪“是危害社会或侵犯人权的行为”,并对这一表述的理由加以说明。最后谈及对犯罪的主客观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有组织犯罪具有以下特点:政黑勾结是其生长土壤:以合法机构为掩护从事经济活动;有组织犯罪呈产业化发展。与此相对应的司法对策应采用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与打击保护伞相结合的整体策略,加大对“黄赌毒”非法行为及非法经济的打击力度,同时积极建立侦查信息网络,且要做好“两劳”人员的帮教工作。在制度层面则要增加法定强制措施。尝试建立污点证人豁免制度。  相似文献   

15.
“国际犯罪”、“涉外犯罪”与“跨国犯罪”三个概念区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三者具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有相互交叉之处,但是并不能认为三者是同一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并不具有同一性,也不能简单地认定为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而是一种有明显的区别但又有互通之处的关系。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关键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来使用,根据不同的语境来理解不同概念的不同含义。  相似文献   

16.
有组织犯罪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各国政治、经济生活,带来日趋严重的社会后果。本文采取了经济分析的理论乖方法,对有组织犯罪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共分为三个部分:1.基础论,即经济分析的前提,有组织犯罪是“经济人”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2.本体论,依次对有组织犯罪的行为、犯罪市场运用经济学的函数模型进行详细探讨;3.控制论,对有组织犯罪的预防、治理对策进行分析,通过提高有组织犯罪的预期惩罚成本,使消减犯罪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同时运用社会综合治理手段,争取获得控制犯罪的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犯罪的高级形态,有组织犯罪组织严密,危害严重,但发现不易,查处困难。有组织犯罪的组织化程度愈高,形式也日趋公司化、企业化,手段日趋现代化,犯罪的领域也愈趋扩大。因此,选择最优的治理手段势在必行。对有组织犯罪从“打早”、“打小”开始,力求将其遏制在萌芽之中,既可以避免或减少被害,同时有组织犯罪在新萌状态下犯罪组织化程度不高,可达成投入少、效果好的遏制效果。而要达成打早打小的效果,尚需相关法律规则的完善与观念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恐怖主义组织犯罪是有组织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刑法应当在有组织犯罪框架内充分关注恐怖主义组织犯罪的特殊性,予以恰当有力的预防和打击。与中国以“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作为刑法反恐的起点和主要抓手不同,俄罗斯反恐法从规制具体的恐怖主义性质犯罪入手,在有组织的恐怖主义性质犯罪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时才引入相关的恐怖主义组织犯罪罪名,并且分别设置了“组织、参加恐怖主义集团罪”和“组织、参加恐怖主义组织活动罪”两个独立罪名。相应地,关于恐怖主义组织在共同犯罪中的体系位置、恐怖主义组织犯罪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内容等方面,两国的立法选择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对两国立法异同的分析和比较,将为我国恐怖主义组织犯罪的立法完善提供不同视角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贯穿刑法现代化的思想主线是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融合、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的统一。三大法系国家“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概念结构,体现了刑法现代化的价值理念。犯罪概念的不同立法模式,决定了不同国家犯罪概念内容的差异和犯罪圈大小的不同。犯罪概念的结构体现刑法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应当一致;而犯罪概念内容则体现不同国情,可有适当差别。  相似文献   

20.
从古典学派、实证学派到社会防卫学派,刑事政策的概念实现了从狭义到广义的变迁,也反映出刑事政策要素在特定社会情势下依据犯罪态势变化的特点。我国学者对刑事政策内涵的认识分歧,主要源于对刑事政策要素的不同理解。科学界定刑事政策,需要尊重刑事政策学的独立性,正视刑事政策的价值取向,重视刑事政策的实践导向。随着犯罪治理的转向,有必要对刑事政策的主体、对象、目的、手段等要素做进一步分析,以完善犯罪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