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进 《法制与社会》2011,(28):7-8,15
公民具有普遍的法治理念,是依法治国的目标之一,而其前提为公民要具备强大的法律信仰,本文在对法治理念和法律信仰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以及形成这种现状的各种原因,尤其从意识形态领域对法律工具主义进行了批判,在培养情感和端正态度两个方面提出了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法律信仰是公民对法律的相信和尊敬,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法律信仰缺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法治建设。因此,加强我国民众法律信仰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先分析了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现状及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我国公众法律信仰的培植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信仰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课题,通过对法律的信仰的不断探索与玩味,才能使我们从根本上了解我们的法,从而更好地保证法律良性的运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安定。本文对法律的信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在公民心中能形成对法律的信仰与追求。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公民的法律信仰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石之一.但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当中,社会发展阶段转变、社会体制的转变和社会多元信仰等冲击着我国公民正确法律信仰的形成.因此,在现阶段培养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应大力发展经济,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培养公民的法律认同;完善法律信仰的制度条件和法律运行的体验感受.  相似文献   

5.
信仰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是一种力量,是在内心中深藏的不可更改的理念。法律需要这样的信仰,公民的法律信仰是法律存在的意义,也是法律获得永久生命力的基础。在法律实践中只有建立起公民的法律信仰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价值和目的。  相似文献   

6.
金磊 《法制与社会》2012,(18):222-223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内驱力,公民法律信仰是公民对法律有充分认知、信任、依赖进而敬畏的最高境界的精神状态,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职业学校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准社会人,其法律信仰状况关系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方晓琳  冯琳 《法制与社会》2011,(23):192-193
法治建设的基石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对法律的信仰,"药家鑫案"揭示了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无知和淡漠,以及大学生法律信仰存在严重的危机。认清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找出树立和培养法律信仰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同感,是当前高校教育刻不容缓的一项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8.
王为民 《法制与社会》2014,(13):231-232
法律信仰决定了国家未来公民的法律素质,也影响着我国依法制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之前,必须研究和分析影响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各项因素。本文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与学校两方面入手,分别从法律信仰的环境因素的七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伯尔曼的法律箴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完美的阐述了法律信仰的应然性和必要性.本文即从此出发分析了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从历史传统和现实中的法律现象两大视角透视我国民众缺乏法律信仰的主要原因,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公民的普法等多个角度,探寻培养我国民众法律信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蕊 《法制与社会》2012,(25):10-12,15
"信仰"本身不是法学上的概念,但是在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法律信仰被越来越多的法律实践者甚至法学理论界所推崇。本文通过阐述法律信仰的内涵,法制与法律信仰的关系,强调了培养和提升法律信仰的重要性、分析了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如何培养和提升公民法律信仰的对策,以期更多的人能够自觉的将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自觉自愿的服从法律,实现真正的法治,使法治不仅作为一种治国方式,更是作为一种社会状态而存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法治国家的视角,提出制定"良法"是培育法律信仰的基础,法律实施是培育法律信仰的关键,法治文化是培育法律信仰的内生动力,以期促进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确立,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法治社会最重要的标志,是法律成为公民的信仰。而宪法知识、基本法律原则和法律常识等内容,是公民拥有信仰法律的基础。从本期开始,由法律与生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李秀平为读者开讲系列法律启蒙课,带领读者一起寻找并紧握开启法律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3.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 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 视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信教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不  相似文献   

14.
法律信仰与法律怀疑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律信仰与法律怀疑精神谢晖一个国家的公民是否具有完整的法律信仰是其法律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心理基础。然而,由于人们在观念上常把信仰与禁锢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起来,致使法律信仰也成为令人生畏的概念。为此,如何反思以往的法律信仰?如何确定理性化的法律信仰?这是...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的死亡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哲学家对于法律的高度信仰。苏格拉底坚信守法即正义,遵守城邦的法律就是行正义,而法律信仰在苏格拉底身上又陷入了一种困境和悖论之中,即雅典的法律缺乏某种被信仰的品质,但苏格拉底却依旧保持对法律的信仰的心灵状态。本文主要从雅典民主制缺陷导致雅典法律瑕疵的这一外部制度因素,以及苏格拉底本人具有的公民意识中的法律至上观念这一因素入手,分析了苏格拉底身上所形成的法律信仰的悖论。  相似文献   

16.
宗教事务条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7日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通过2004年1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6号公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信教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不信教公民)。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应当相互尊重、和  相似文献   

17.
公民的法律素质是外在行为和内在理念的统一.本文指出要切实提高公民法律素质,首先必须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培育有助于形成法律信仰的环境.其次要创新普法机制,增强公民守法、用法、护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东北振兴的前提,法律信仰的缺失是东北法治建设步履维艰的症结所在。东北法治环境落后于南方的根本原因在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缓慢,也就是市场化改革滞后即制度变革滞后。经济市场化是保证权力信仰、政策信仰不可逆转地为规则信仰、法律信仰所取代的物质基础。国家工作人员对法律采取的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一般公民对法律的看法,这就要求严格控制和监督国家机关的行为,确保立法民主科学,行政法治和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9.
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体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调查并分析大学生法律信仰状况及形成的原因,对于加强高校法律教育减少大学生犯罪以及促进我国的法治实践顺利展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治并不仅仅是法律之治,其内在要素要求人们对法普遍尊重和信仰。培养国民树立法律信仰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通过法制宣传的推动以及长期谨守法律勿循私意等司法实践,司法工作者可以推动法律的精神或原则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来,让公民自发信法守法,引导其确立权利意识与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