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近16年中国学术界对于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的研究状况。从中国学术界所关心的主题来看,一是对清朝入关前与朝鲜关系的研究,尤其是皇太极时期清鲜交涉与战争的研究;二是对入关后清朝对朝鲜政策行为的研究;三是对朝鲜处理与清朝关系的思想观念之研究;四是对《燕行录》与清鲜之间文化交流的研究;五是对清代中朝两国边境事务问题尤其是国界事务的研究;六是对近代清鲜关系转型时期重要人物如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的研究。本文还指出了现有研究所存在的薄弱之处和将要致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余辉 《当代韩国》2018,(3):110-123
中朝两国山水相连,历史上有着非常密切的来往。自从明朝与朝鲜确立了朝贡关系以后,两国官方关系迅速密切起来。明与朝鲜经常互派使臣往来,朝鲜把明朝派去的使节称为天使。明早期多派宦官出使,中后期则多派遣文臣出使,两国文臣在朝鲜多有诗歌唱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明神宗派遣进士熊化为使节,出使朝鲜。熊化给朝鲜人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其与李廷龟等朝鲜官员交游甚好,朝鲜官方选辑他与朝鲜大臣唱和诗刊刻成《皇华集》。本文即是论述熊化出使朝鲜以及与朝鲜人交游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朴定阳事件”是朝鲜政府试图摆脱清政府的干预,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次外交行动。从1887年9月到1891年12月,中朝两国围绕着“朴定阳事件”,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的反复交涉。清政府在阻止朴定阳出国、遵守三条规则(“三端”)、惩治朴定阳三个环节上,作出了诸多努力。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化为泡影,最后只得以“不得委以重任”、“不准再充使臣之职”为台阶,尴尬收场。清政府在这场旷日持久交涉中的唯一收获,就是阻遏了朝鲜政府遣使驻扎欧洲的计划,勉强维护了宗主国的体面。该事件反映了朝鲜政府对清政府后期全面干预政策的不满与抗争,昭示了朝鲜谋求国家独立的坚定意志。它作为一杆标尺,验证了清政府对朝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韩人无国可归之惨状 满洲之朝鲜人朝鲜之出国境以人满洲,困苦万状,而往北部者尤觉艰难。长途跋涉,间关来华,或乘汽车,或乘中国田车。尚有一大部分则安步当车,步行数百英里,令人见之殊足伤心。然而彼在祖国,时遭虐待,故竟愿履冰临渊,冒险以进。男女老幼,黄童白...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中国与朝鲜总体上处于实力不对称的结构之下,但由于朝鲜所持的正统观,使其对中朝关系的稳定性产生了明显影响。朝鲜对明朝正统地位的高度认可以及对清朝正统地位的长期拒斥,使这一观念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实力对比和利益诱导等物质因素在稳定清朝与朝鲜关系中的作用。这一历史事实体现出,主导大国的合法性及其在体系内被接受的程度对维护体系稳定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主导大国如何提升其在体系内的合法性和被接受程度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甲申政变后,中国和日本有在朝鲜发生战争的可能,于是朝鲜一年里几次请求俄国在中日发生战争时保护朝鲜。俄国鉴于朝鲜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自己在东北亚地区的实力,没有答应,因而两国没有缔结俄国保护朝鲜、朝鲜给予俄国一些特权的秘密条约。但是各国对俄国插手朝鲜事务持有极强的警惕性,朝鲜的“引俄”行为及俄国的表现被夸大,都采取了阻止俄朝接近的措施,这就是第一次俄朝“密约”事件。此次事件无论是对当事国——朝鲜和俄国,还是对在朝鲜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国家——中国、日本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各国纷纷调整了对外政策或对朝鲜政策。  相似文献   

7.
16 37年 ,朝鲜国王仁宗与清太宗皇太极在三田渡签订城下之盟 ,朝鲜自此变成清朝藩国 ,但由于朝鲜王朝长期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视清人为夷狄 ,对清朝长期有抵触情绪。鉴于朝鲜反清势力强大 ,以及与明朝斗争的严酷 ,清朝对朝鲜只得采取高压政策 ,严密监视并镇压朝鲜国内反清势力 ,拘朝鲜世子为人质 ,迫使朝鲜履行藩邦义务。但当时皇太极即定下了“以威胁之 ,不如以德怀之”的策略 ,从此开启了对朝鲜的德化政策。而清入关以后 ,由于明朝灭亡 ,大局已定 ,清一方面大力塑造其正统形象 ,同时对朝鲜改以施恩为主。顺治帝开始减免朝鲜岁贡 ,以后…  相似文献   

8.
一 序  言在世界文学史上 ,不同时代或不同民族的文学 ,其内容、故事情节、结构形式、表现技巧等方面会具有某些相似之处。这可能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结果 ,也有可能是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文学上的反映。中国与朝鲜在其古典文学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已被认为是中朝两国密切的文化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中朝两国的现代文学 ,① 虽然不曾有直接的影响 ,但也表现出很多相似之处。笔者认为探讨中朝两国现代文学的相似与差异 ,对于探索文学的普遍性以及深入理解中朝现代文学各自的特点都具有意义。茅盾与李箕永分别是中国和朝鲜现代…  相似文献   

9.
在北京前门闹市区大栅栏以南300多米有一条僻静的胡同叫甘井胡同,这条今日并不引人注目的200米长的胡同,200多年前却是中朝两国学者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值得纪念的地点,它的名字写进朝鲜时期著名学者洪大容的著作之中。 洪大容(173—1783)字德保,号湛轩,有《湛轩书》传世。洪大容在中国虽然鲜为人知,但作为一位外国的重要人物,被收入权威性的《辞海》,并被称为“朝鲜李朝时期哲学家,实学派代表人物。”1988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人名辞典》收录洪大容,1987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  相似文献   

10.
新阶段中朝经贸合作的新特点及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后,中朝关系经历一段磨合出现的新变化使中朝经贸合作呈现出新特点。本文通过对中朝经贸合作特点及朝鲜本国经济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深化中朝经贸务实合作的思路:依托中朝两国和国际社会持久的努力,以非市场机制手段有意识地对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行调节,通过两国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优势互补,推动朝鲜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中朝经贸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11.
以人的尊严为基础,实现自我完善和人类和平的建学理念──成均馆大学简介本刊编辑部继承高句丽太学、统一新罗国学、高丽国子监的民族学术正统成均馆大学的历史始于600余年前朝鲜朝初期。太祖7年(1398年),成均馆设立。以儒学基本要素仁、义、礼、智为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2.
中韩自从199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两国关系发展迅速,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交流不断扩大,高层领导往来日益频繁,经贸合作更加密切,科技文化交流持续不断。中韩两国人民十分重视这一友好合作关系,并希望全面推进中韩关系,将一个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带入对世纪。中韩文化胄景相近历在纽带悠长中国和韩国隔海相望,比邻而居,同属东方文化圈。韩国文化在历史上曾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影响。儒家的伦理学说和哲学经典被传入古代朝鲜后,就广泛扎根于社会之中,深深影响着朝鲜人的伦理观念和处世哲学,并在韩国经济发展中起…  相似文献   

13.
1607年朝鲜朝和德川幕府经过交涉恢复国交之后,曾因两次倭乱遭到严重破坏的两国关系逐渐得以制度化并稳定发展。朝鲜朝应邀在历代德川将军袭职时派遣被称为“朝鲜通信使”的使节团以示祝贺,而德川幕府则每次都答书赠物以示感谢。朝鲜通信使不仅对近代韩日两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两国长期维持睦邻友好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近代韩曰关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央民族大学李岩教授撰写的《中韩文学关系史论》一书于2003年7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以8章33节、30.7万字的篇幅,在丰富而又具有确证性的文献基础上,展现了中国、朝鲜自古以来文学交流的画面。其中,第一章阐述了上古时代的中朝文化关系;第二章对中朝文化交流和汉文学东传朝鲜半岛进行了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7月出版/59.00元以洪大容的《湛轩书》为第一手资料,本书分析并探讨了中国文化对洪大容思想体系形成的影响,中国诗论与洪大容诗歌理论的关联等诸问题。该书不仅提升了"使华录"的文学价值,还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分多种文化因子(人物、风俗、市肆、经济等)对"使华录"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全面展现朝鲜朝使臣眼中的清代中国形象,开辟了崭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6.
柯卉 《德国研究》2021,36(1):134-151
德意志耶稣会士费隐于1706年入京,作为宫廷传教士直到去世.1709年,费隐以主力成员身份,参与康熙朝《皇舆全览图》测绘,合作完成多幅分省地图.1719年,费隐将最新中国地图寄往欧洲,时间或早于来华法国耶稣会士.得到皇帝认可的费隐在宫廷充任临时译员和临时顾问.承担宫廷事务的同时,费隐以西洋"守直人"的身份接待1732年到访北京"东堂"的朝鲜使臣,馈赠天主教书籍和特色物品,其身形容貌令朝鲜使臣印象深刻.考察中国地图西传史以及天主教东亚传播史,不应忽略德意志耶稣会士费隐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高丽参是朝鲜半岛极具代表性的珍贵特产,早在古代就以丰富多样的途径向中国流动。据文献记载,主要途径有七:一是中国与朝鲜半岛政权之间使节往来所携贡赋、礼物;二是中国政权向朝鲜半岛专门派遣的采参使和采参队伍;三是朝鲜使节在中国境内的朝贡贸易;四是两国边境上各种形式和性质的互市贸易;五是中国使节、海商在朝鲜半岛域内的贸易;六是朝鲜商人和官员的走私贸易;七是中国百姓的越境偷采。途径多样而广泛,并因时代更替而复杂多变,反映出两国之间极其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伯夷叔齐就因在中国被称为忠于"节义"的"贤者"而广为人知,而另一方面,古代朝鲜朝文人同样也对伯夷叔齐具有深厚的感情。韩国著名的"燕行录"中有诸多关于"夷齐"的记录,这表明当时的朝鲜朝文人真诚崇尚伯夷叔齐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本论文主要以"燕行录"中的有关伯夷叔齐的记录(包括日记和杂录)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化的视角深入剖析、解读明清时期朝鲜朝文人对"夷齐"的认知态度及其变因。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在客观理解"夷齐"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以及古代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状况上都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韩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国家,历来频繁交往,关系密切。中国的明清时期(1368~1860)相当于朝鲜的李朝时期(1392~1910),当时中朝两国在政治上保持了比较友好的关系,尤其是明朝于公元1592~1598年间两次派大军援助李朝击退倭寇,取得抗倭授朝战争的胜利,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两国的友谊,而且为日后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历史上两国的关系与文化交流,对于加强理解目前日益密切的中韩关系与交流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交流的理想类型──兼谈韩国古文人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李炳汉1、韩中文化交流的渊源1-1司马迁《史记·朝鲜列传》:“燕人卫满避秦祸东奔,在朝鲜王俭奠都建国。”金富拭《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始祖三十八年”(B.C.20)条:“中国之人苦秦乱东来者多,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