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至2016年,我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60年,实现了全面自主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2007年10月8日宣布:自2007年开始,将每年的10月8日确立为"航天日",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4月14日,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梁思礼与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能为此奉献一生,他曾坦言:"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相似文献   

3.
雷凡培 《求是》2015,(3):42-4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神舟十号任务团队代表时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航天精神就是建设航天强国、实现航天梦的崇高精神力量。一、航天精神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在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中国航天人不仅取得了以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伟大成就,也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航  相似文献   

4.
张柏楠 《求是》2012,(16):36
随着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中国航天事业迈上了新台阶。20年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幼小到壮大,为国家、社会和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探索太空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责任和平发展空间事业。载人航天事业是我们的国家梦想、民族梦想,也是许多普通百姓、科技爱好者、航天迷们的梦想,更是全球华人的共同梦想。虽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晚,但走的是跨越式发展道路。我国最初发展载人航天事业  相似文献   

5.
<正>2021年2月22日上午,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会见。当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坐着轮椅入场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是92岁的孙家栋院士,“两弹一星”元勋、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这久久不息的掌声,是人们发自心底的敬意。作为我国卫星事业和深空探测事业的开拓者,孙家栋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之初,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绩。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集中反映了自力更生的辉煌成果。我国自行设计制造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载人飞船,自己培养锻炼了航天员,使中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在欢庆胜利的时候,我们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航天一院)的广大干部员工更加深切地怀念中国航天事业的卓越领导者聂荣臻元帅。新中国成立后,外部环境恶劣,受到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国家的联合封锁。国内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建设百废待兴。为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的落后状况,缩小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差距,1956年1月,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数百名科学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强调要在12年内,使我国在火箭和喷气技术方面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同年4月成立航空工作委员会,聂荣臻兼任主任,统一领导我国的航空和导弹事业。一个月后,聂荣臻元帅向中央提出《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并得到中央的批准,成立了导弹管理机构(国防部五局)和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聂荣臻正式宣布:经过中...  相似文献   

7.
神州飞船载人航天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斗志,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祝贺和赞扬。可是,也有少数不明白发展航天事业意义的人认为,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刚刚实现了温饱,还有开发西部、扶贫、解决下岗就业问题、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怀疑是不是值得花那么多钱去发展航天事业这样的他们认为的“面子工程”。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根本目的是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中国人民航天事业绝不是什么“面子工程”,而是具有无限经济潜力的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子孙万代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8.
《党的建设》2008,(10):52-53
自1992年我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神舟飞船已经是第七次出征。16年,7次发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坚定而从容:从无人到三人,从舱内到舱外……这是中国航天人的新高度,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高度,是中华民族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9.
钱学森 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杰出奠基人之一。他长期直接参与与组织领导和主持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试验研制,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钱伟长 力学与数学家,政治活动家。从事力学、应用数学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并取得突出成就。 钱三强 原子核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做出杰出贡献。 邓稼先 核物理学家,中国的“原子弹之父”,“两弹元勋”。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物理等方面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一生共主持过15次核试验。  相似文献   

10.
2013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正在太空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通话时说:“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同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和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航天界,任新民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与黄纬禄、屠守锷、梁守一起,被称为"中国航天四老"。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从新中国第一枚导弹的成功研制到第一颗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被送入太空,直到83岁高龄时依然担任"风云一号"卫星D星的工程总设计师,乃至神舟飞船升空,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里程碑和功勋簿上,几乎都能找到任新民的名字。然而,对于足以堪称辉煌的事业成就,任新民却总是看得很淡,说自己"一  相似文献   

12.
《求是》1996,(20)
今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创建40周年。1956年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建立和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英明决策。同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40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航天科技成就,使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跻身于世界空间大国之列。  相似文献   

13.
上海航天科技工业是上海工业和上海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海这块建设和发展的热土上,上海航天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科研实力大增,型号试验不断成功,民品开发不断创新,上海航天已融入上海突飞猛进的大发展中。因此,上海航天精神已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一、上海航天精神是在上海航天事业的创立发展中形成的上海航天科技工业是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我国的第一枚探空火箭就诞生在这里。后来为支援国家新兴国防导弹事业,上海又成为了导弹试制技术基地。创业初期,科研生产条件非常艰苦,都是在缺乏技…  相似文献   

14.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头顶星空,频传佳讯:中国航天员乘组实现“太空会师”,中国空间站将建成全人类的“太空家园”,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探月工程拟在月球背面采样、在月球南极“逐水”“中国航天”发展提速,身世界第一方阵。航天发展,动力先行。为中国“飞天梦”提供不竭动力的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又在天地之间,划出了一条怎样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展出的遗物中,有两盘特殊的录音胶带。那是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后,毛泽东收到的卫星发出的一盘《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一盘卫星飞经首都北京上空时直接收录未加剪接的录音胶带。在纪念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上天50周年日子里,梳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回顾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我们分明感到:毛泽东的这份珍藏,是对东方红卫星的情感寄托,更是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有力物证。正是毛泽东的直接决策和领导,才有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并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日后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战略家,流体力学的开路人与工程控制论创始人,现代航空科学与航天技术先驱,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他的大名以及他为新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卓越功勋,可以说尽人皆知;但这位科学巨匠和妻子蒋英长达55年的相濡以沫,以及他在妻子心目中的另一个侧面的“钱学森”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逝世。这位98岁的老人,经历了留美、回国、筹建中国航天事业等多个历史时期,在拼搏奋斗中推动和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巨大转变。钱老的离世令天地动容,人民哀痛。11月1日这天北京迎来了2009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寒冷的空气弥漫着凝重与伤感。人们冒着风雪来到钱学森的住所,悼念这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8.
航天事业,特别是科技综合能力相对落后的中国航天事业始终是一处令人倍感神秘的天地。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成千上万的各类科学人才云集大西北漠地,向“天神”一次又一次地挑战,充分表现了新中国一改鸦片战争以来的旧中国的衰弱形象,有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勇气、信心和能力。这期间,多少功臣因历史上的保密原因而始终默默无闻;几十年后,这些功臣象灿星般呈现在国人眼前。  相似文献   

19.
他,作为我国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领导并参与了我国导弹和原子弹自动化测试系统及人造卫星控制系统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制工作,由此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作为我国著名的卫星控制专家,创造性地运用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使我国自1975年以来的10余次返回式卫星发射均获成功,而美国在试验返回式卫星的初期,经过多次挫折,直到第13颗才顺利回收; 从“东方红一号”到“一箭三星”、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等,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和进展都浸透着他辛勤的汗水和心血,现在,作为“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他仍在为我国航天高科技的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日新月异,屡创辉煌。我们邀请全国各地各行各业35位出生在1978年的优秀建设者,畅谈他们的心声——节德刚(国家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高级工程师,1978年2月生,汉族):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我从一名热血青年成长为国家航天工作者,见证了国防科技工业特别是航天事业在改革发展中腾飞。我有幸参与了中国航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探月重大工程,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为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深感骄傲和自豪。展望明天,我相信,中国航天事业将随着祖国的强盛而攀登上更高的巅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