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这是两个密切联系的问题。中外文化交流是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要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就必须正确认识文化交流现象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中外文化交流中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一) 文化交流是一种历史现象,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就已有之。只是到了现代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更为深入,以致于任何民族都不能不以这种交流作为民族文化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各国之间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加剧。顺应这种时代潮流的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是富有世界眼光和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就必须尊重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必须着力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必须致力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切实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0,(10):23-23
<正>据报道,文化部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在对外文化工作中,已经确定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并重,也就是"两条腿走路"。对外文化交流"两条腿走路"战略并非新命题。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政府和民间的对外交流,中华文化不断被推向世界。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和世界上14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文化交流协定,和近千个文化团体、文化组织有定期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4.
鉴于入世后我省所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的显著变化和发展,我们亟须在对外文化交流上有更加到位的认识和措施。首先,在对外文化交流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方面,我们必须明确如下认识。随着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文化及其所辐射和连带的方面,越来越成为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并重的发展领域和战略性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各种文化之间碰撞和互动的力度愈益增大,不同文化的交流越发明显地成为该种文化求得自身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途径。离开交流,企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无异于舍舟求渡,这是文化的本质属性所使然。江泽民…  相似文献   

5.
李玉林 《求实》2007,(2):80-83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不同文化彼此了解及相互作用的桥梁。文化通过交流联系起来,相互借鉴,推动创新,增强活力,防范偏执、僵化和专权。建设先进文化,文化交流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既要重视与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外部文化交流,又要重视我们文化内部的各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相互交流并在交流中有效地实现交流的目的,需要具备主客观方面的条件,并且还要缜密地策划和运筹。  相似文献   

6.
《党建》2012,(2):1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迈进,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从国际看,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在这段关于对外文化交流的论述中,报告不仅阐明了我们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态度,而且强调了向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进程中的美国文化霸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作为全球化的最大主导者 ,它不仅要在经济、军事、技术等方面保持其超级大国的绝对优势 ,而且企图在文化方面实现统治全球的霸权野心。一、假手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及援助项目进行文化渗透美国著名参议员富布赖特曾指出 :“一代人之后 ,我们与其他人进行社会价值观念交流的好坏要比我们军事、外交优势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更大。”〔1〕文化交流在美国已经成为国际政治中一国政府为达到其外交目的而运用的一种特殊政策工具。战后 ,美国政府推出的“富布赖特”等一些文化交流项目 ,在全球范围内加以实施。在地区项目分配上 ,根据不同时期的国际…  相似文献   

9.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展示的是多元文化交流、沟通和融合的丰富多彩的景象。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文化霸权,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民族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考察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面对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选择与实践创新中定位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社会不同文化的比较及世界文化发展的周期中审视传统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彰显强烈的文化自觉与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刻体现了文化内生发展、实践创新、交流互动的客观规律,既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又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和文化魅力,对于进一步完善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和意义,推动全球范围的文化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行动纲领和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1.
"回儒"和"西儒"是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和天主教与儒家学说对话和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两个特殊群体。他们长期致力于"会通儒学"活动,成为儒家型穆斯林和儒家型基督徒,为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新时代,"回儒"和"西儒"的思想活动能够带给我们多种有益启示:一是"相适应"是外来宗教文化在中国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中国化是外来宗教文化适应中国社会的基本规律;三是宗教文化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四是文化融合与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传承的必然趋势;五是和而不同应成为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的重要原则;六是文化认同源出于人类文明在精神本真方面的相通性;七是宗教文化的社会地位与其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密切相关;八是高层推动是世界文明交流融合顺畅进行的关键因素。这些重要启示,对于促进新时代的"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俞思念 《学习论坛》2005,21(6):16-19
在新的全球化时代,“文化力”的崛起,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我们也是一个新事物,只能在实践中逐渐掌握其规律。关于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我们的探讨当然是初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从文化的世界视角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必须进一步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文化建设;必须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中借鉴和提升民族文化的优秀品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族文化的再生产;必须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置放到全局的高度;必须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大视野中看到民族文化发展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3.
涂凯宇 《求实》2006,(12):43-45
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和对外开放日益深化与扩大背景下,提高领导干部的国际化素质,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深刻的内涵,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进行交流时所具有的多元文化意识,以及避免因受单元文化影响而出现语用失误,使交际得以顺利、成功进行的综合能力。提高领导干部跨文化交流能力,要求增强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适应性,增进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跨文化知识的获取和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  相似文献   

14.
安会茹 《奋斗》2010,(1):45-46
<正>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不但蕴涵了浓厚的政治性,更是一种权力象征,国际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因此,把握当代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呈现的新特征,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全球思想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激烈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的规模和速度随着时间发展成几何级数增长,尤其现在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  相似文献   

15.
文化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的愈益凸显,要求中国在和平发展的征途上,必须给予地缘文化战略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实施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文化战略,既要根据世界不同的地缘特征和国家不同的文化特质,采取内容多样、形式不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方略,又要充分利用国际制度赋予的文化权益,借助国际社会反对文化单边主义的力量,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国际文化新秩序,这样才能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地缘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桑杰 《新长征》2006,(11):33-33
中国要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必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同时强大。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从中国历史上看,我们并不排斥外来文化,而且善于吸收其中的精华并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但是当前文化交流中“西强我弱”的现实值得我们深思。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具备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中国要振兴文化,并对世界文化作出较大的贡献,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中央要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其中,对外传播和输出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去年,我国胜利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日益深入,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将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展开,这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文化交流步伐。文化交流是人类交往的产物,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人类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的发展,文化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层次越来越深,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冷战结束之后,…  相似文献   

18.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与世界各国在教育文化领域内的交流日益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也日益灵活多样。合作办学在学期间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加强?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在这里,谈谈我们的看法。 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是国家教委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为促进两国教育文化交流而共同创建的。“中心”以提高中国的日本学研究及高等院校日语教育水平、发展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宗旨,主要任务是为我国培养日本学方面的研究人才、大学日语教师和各个部门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9.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难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汇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合力;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20.
彭今涛 《湘潮》2013,(6):86-88
对外文化交流必须坚持贯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事物存在的矛盾普遍性,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活动,实践能动性的关键是创新。理解和把握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国际文化交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