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侗族的族称问题 侗族的族称和族源问题,是侗族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至今学术界尚未得到统一的认识。1987年10月笔者的《侗族源于“干越”考》(《贵州民族研究》第4期)认为侗族自称的kam~(55)与干越的“干”有音义上的对应关系,汉语典籍中释干为“水傍,故停水处”(《易·渐卦》《释文》引郑玄注),又联系侗族“依山傍水”的居住特点,认为侗族自称的kam~(55)、am~(55)、也都是江边、水边、河边的意思。现在看来侗族的自称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不能作出那样简单的解释。因此本文想从语源学和民族学的新角度对侗族自称的音义重新作出解释,以修正以前的观点,但本文不否定前文侗族与“干越”有族源关系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族名称的对外转译,是一个比较微妙的问题:各民族的族名拼译得正确与否,既关系到是否利于国内的民族团结,又关系到是否便于国际交往。侗族族称的英文译名问题亦不例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直接涉及侗族或有侗族人参与的各种国际交往,特别是学术交流活动,渐多起来;过去不曾为人们注意到的侗族族称英译方面存在的某些问  相似文献   

3.
侗族族源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是岭南古越人一支的后裔,这是史学界公认的。由于侗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汉文献对于这个民族的记载亦仅仅是一鳞半爪,因而在侗族族源的探讨中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侗族是黔桂湘边界的土著民族;有的认为侗族祖先来自外地。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从侗族聚居地区的古今地理位置和地下发掘以及语言文化等方面结合史料文献进行探讨,认为侗族今天居住的这片地域在历史上属于五溪蛮地区而不属于古越人地域;古越人的地域应在岭南——即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并由此阐述自己关于“侗族先民迁徙”的粗略看法,其中失误之处,望予不吝批评:  相似文献   

4.
侗族族源,是长期以来众所关心,然而也是迄今尚未获得解决的问题。其原因,一是侗族本身以前没有文字记载自己的历史;二是文献资料的记载或失之过简,或系含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借助考古发掘来弥补以上缺陷,不仅是十分重要而且也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侗  相似文献   

5.
到过侗乡的中外游客,皆被精美绝伦的风雨桥与庄严雄奇的鼓楼所折服。三江侗乡现有风雨桥120多座、鼓楼180多座,被誉为“桥楼之乡”。鼓楼是侗族村寨的主要标志,是侗族的族徽,是民族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连的乡村城市,解放前一般都建有“飞山庙”(有些地区名“飞山宫”)祀杨再思,特别是侗族村寨极为普遍;侗族中的杨姓多半自称是他的裔孙。 杨再思是唐末,五代时人,北宋追封“威远侯”,南宋又追封“英惠侯”,声名传播在侗、苗、汉族社会中已有几百年之久。但是,再思的事迹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均不载。笔者仅从杂史、方志搜集的资料,结合正史中和他有关的记载,以及人们祠祀他的由来,探讨他的历史、族别,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7.
侗族的族称     
侗族自称为Gaeml,有的地方读做Jaeml或Jeml,自称一致 ,含义相同。在湘黔桂之通道、黎平、三江的三县交界一带 ,侗族内部还有Jaemlaox、Jaemljaox和Jaemltanx之互称。与侗族相邻居住的水、壮、仫佬、毛南、布依、仡佬、土家等民族 ,对侗族的称呼均与侗族自称相同。相邻居住的苗族和瑶族分别称侗族为tai31 ku435,皆名从侗族自称。由于侗族及其先民历来居住溪峒 ,唐代及以后史籍还以“峒 ( 同山、洞 )蛮”或“峒民”泛称。宋代始有专称 ,北宋时用汉字双音切记为“佶伶”(kei1 3lam35) ,南宋时变为“仡伶” (ke1 3lam35)。明代及以后 ,在历史…  相似文献   

8.
侗族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员之一,人口一百四十二万余人(1982年),聚居于黔桂湘三省(区)交界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玉屏、新晃、通道、三江、龙胜等县,散居于三穗、剑河、镇远、岑巩、芷江、会同、靖县、绥宁、城步、融水、罗城和湖北省宣恩、恩施等县。 侗族住地连成一片,政治经济发展基本一致,风俗习惯大同小异。侗族有共同的语言,属汉壮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语分南北两个方言,但差异不很大,彼此间仍可通话。  相似文献   

9.
下列一组文章,多是参加《侗族简史》讨论会的侗族干部和业余研究者写的,为了贯彻“百家争鸣”方针,和深入探讨,本刊特予发表。  相似文献   

10.
侗族的迁徙史诗,统称“祖公歌”(al ong sbux),其中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反映部分侗族祖先由梧州等地沿浔江、黔江、柳江、都江逆水而上,来到今黔、湘、桂边界安家落户的情况;二、反映另一部分侗族祖先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等地迁到今黔、湘、桂边界定居的情况;三、反映黔、湘、桂边界侗族各姓氏、各宗支内部搬迁的情况。第一部分内容,一般称之为《祖公上河》(《ongs bux qak nyal》);第二和第三部分内  相似文献   

11.
纳西族是我国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四川与云南相邻,因而四川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川滇交界的盐源、木里、盐边、巴塘等县和攀枝花市邻。根据最近一次人口普杳,四川的纳西族有8542人。纳西族属古羌系的“越西羌”、“牦牛夷”。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个方言区,西部方言区自称“纳西”,东部方言区自称“纳日”,历史上也被称为“么些”、“摩梭”。纳西族文字曾经有两种:一种是象形文字“东巴文”,一种是音节文字“格巴文”。四川的纳西族是明朝时从云南迁入并定居的,至今我省还有一个纳西族乡。我省的纳西族主要…  相似文献   

12.
纳西族     
《今日民族》2007,(8):I0015-I0015
迪庆州的纳西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13.15%,主要聚居于香格里拉县三坝、洛吉、上江乡和金江、虎跳峡镇,维西县的塔城镇  相似文献   

13.
侗族是古越人的一支,这已为国内许多学者所公认。但属于古越人的那一支,却意见分歧。据目前所知,大多数认为是骆越,也有的认为是湘西欧越。至魏晋南北朝,史书连篇累牍地记载“僚人”的活动以后,有的则认为侗族属于“僚”。这一论断,首推明末南海人邝露的《赤雅》,其文曰:“侗亦僚类”,“僚之有侗,犹僮之有大俍也。”其后,有关地方志和丛书,如《龙胜厅志》、《小方壶斋奥地丛抄》、《粤西丛载》等,乃辗转抄摘,讹传后世。近人的《僚族研究》(以下简称《研究》),1981年《贵州民族研究》第一期《侗族  相似文献   

14.
纳西族刺绣     
<正>纳西族刺绣历史悠久,底蕴厚重,是纳西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也曾是纳西族妇女必学的一门手艺。纳西族妇女善绣,且喜淡雅、古朴、厚重,不喜大红大绿。色彩运用十分讲究,鲜艳的彩线多配以黑底或白底,使色艳而不轻浮,黑而有光泽,加上金银线和金银片点缀,达到色彩绚丽、明朗而又柔和悦目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纳西族有二十三万人,分布在云南省的丽江、宁蒗、永胜、中甸、德钦、鹤庆、剑川、兰坪、贡山和四川省的盐源、盐边、金矿、木里、巴塘以及西藏自治区的察禺、芒康等县,其中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为最多,约有十七万人。纳西族的名称较复杂。自称、互称和他称共有十多个。解放后本民族的土司头人,曾利用这种情况自立名目,造成混乱,在有些学者笔下,也往往将不同称谓混为一谈,引起歧议。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从纳西族的社会历史和语言的角度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词族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词族指某一概念的同义词的总和,广义词族指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群词语聚合体。词族与同族词、同源词、同素词、同缀词等术语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传统的声训、"右文"及转语等研究为词族研究奠定了基础,现代词族研究虽从意义、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极大开拓,但仍存在概念不一、厚古薄今、方法单一、缺乏系统性等不足,词族应用研究也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制定各个时期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废除几千年来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开辟了我国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我们党历来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一贯坚持平等政策,并于五十年代给苗族、侗族人民创制了苗文、侗文,实现了苗族、侗族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他们把获得语言平等权利当成政治上翻身的重要标志之  相似文献   

18.
麒麟、凤凰是纳西族人民理想中的吉祥动物,新春表演麒麟凤凰舞,预示着在新的一年中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流行于丽江纳西族地区的麒麟、凤凰舞是以麟、凤为主的大型民间舞蹈剧目。演员有跳麒麟的两人,一人舞麟头、一个舞麟身,舞凤凰的一人,  相似文献   

19.
“濮”为我国古代南方民族中的一大族系,多为史家所论及。概而言之,有这样几种看法:其一,濮越异同论。认为濮和越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它们之间不仅文化特征不同,而且分布区域也不同。其二,越濮同源论。认为越和濮在历史上关系很密切,是同一族系在不同时期所出现的不同名称。其三,濮是孟—高棉语族的古称。对于濮起源于何处,史学界也有争论;有的认为初为沿海民族,后乃溯濮水(今澜沧江)而上,迅速繁殖,遍布于西南各省;有的认为濮族发  相似文献   

20.
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民族国家是生活着多个民族的国家.族际关系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如何将多个民族整合于统一的国家共同体中,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基础性的政治问题.多民族国家必须给予族际政治整合以高度关注.而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存在多种价值取向的选择,但"求同存异"较为合理.在具体的族际政治实践中.多民族国家可以通过制度机制、政策机制、政党机制、意识形态机制、民族工作机制和国民教育机制来达成族际政治整合的目标.但具体的族际政治整合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