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省委书记郭庚茂提出,让人民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表明,在当前改革开放进人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社会领域改革的核心取向是公平正义。实现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重要基础,创新社会治理是重要保障,调整社会结构是重要依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把民生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工作思路,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奋力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首次提出"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宏观政策思路;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思路;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对于民生建设,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新的目标和新的举措,理念更加自觉,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推动民生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颜军 《理论学刊》2020,(1):132-140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成为我们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共享发展思想的重要文献。在《共产党宣言》中,我们能解读出其蕴含的丰富的共享发展思想意涵:全体人民公正地共享社会财富是共享发展的基本要义;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是共享发展的关键;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共享发展的重要保障;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社会公平正义、达致自由人联合体是共享发展的价值主旨。马克思恩格斯共享发展思想对新时代共享发展的实践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价值。在马克思恩格斯共享发展思想的启示下,新时代共享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宗旨,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动力,秉承"公平正义"的实践原则,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基本保障,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4.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取向。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社会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对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越来越多,对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平正义是我们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过程中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旗帜。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公平正义"出现频率骤增,语境和内涵也多有丰富,除了在"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的内容中随处可见外,我们又看到了诸如这样的表述:"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在原有内涵上又附加了新的义项,成为关注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和谐社会"概念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完整提出,使"公平正义"作为保障手段首次与之相提并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要求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十七大更是"主打民生牌",力图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更多的人搭上通往和谐社会的"民生号快车"。至此,"公平正义"提升为更加深刻的社会理念和执政理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一概念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我们的国家定会迎来一个法治昌明、和谐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5.
王宇 《奋斗》2007,(1):11-1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明确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要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制度体系,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6.
<正>17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这精辟阐明了我们推进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和鲜明指向,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切实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拥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从一定意义上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平正义、人民福祉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被空前地凸显出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无一例外地都在向着"公平"发力,为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主要从提升经济质量、促进公平分配、保障民生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四个维度大力实施改革措施,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9.
颜宏阳 《奋斗》2013,(8):22-23
正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也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就深化改革问题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这一论述再次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机会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10.
<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的公平正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  相似文献   

11.
领导要论     
《党的建设》2013,(11):4-7
习近平: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 不断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任务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  相似文献   

12.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目标任务。"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  相似文献   

13.
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共产党人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更需要每一名共产党员付出千百倍努力。习近平同志深情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向往在不断提升,我们的奋斗目标也在不断刷新,直到实现共产主义。在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  相似文献   

14.
正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努力实现赶超跨越发展,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解决好老百姓的烦心事操心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  相似文献   

15.
李瑞晴 《唯实》2023,(10):19-2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体人民攻坚克难,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2021年8月17日.  相似文献   

16.
慕平 《前线》2013,(10):31-3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于人民法院来讲,就是要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司法保障。当前,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人民法院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同志于1988年5月13日任宁德地委书记,6月26日到任;1990年4月28日调任福州市委书记,5月8日离任宁德。在宁德工作的两年时间里,习近平同志领导闽东全体人民努力实现摆脱贫困的历史任务,给闽东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财富。研究习近平同志在闽东的为政之道和施政实践,不仅对思考宁德地方科学发展大有裨益,同时能够更好理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7,(8)
正"一国两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国两制"的实践,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创举和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进‘一国两制’事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处理港澳事务、解决港澳问题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依法实施"一国两制"。今后一段时期,为了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我国仍然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和完善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推进"一  相似文献   

19.
何毅亭 《党课》2020,(2):25-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有多方面显著优势的国家制度。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衡量政治制度“八个能否”的标准,指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新时代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指南和实践指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人民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活力动力当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建共享”进入小康社会“一个不落、一个不留”,深刻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