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亚当·斯密道德哲学的重要议题。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探讨了"克己利他"问题,即具有利己本性的个人为何会控制其自私利己的冲动,完成利他的实践。同时,《道德情操论》中也试图解答"克己利他"行为对于社会道德的构建到底具有怎样的影响,从而为公平问题的评判提供了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
如果按照经济人自利本性的假设,自然可以解释许多人类行为。然而,仍然存在一些行为难以理解,比如利他。利他,与利己一样,都是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品质态度的一个方面。利他的性质不是牺牲,而是通过公民交往实践实现的对他者利益的推动。当前基于社会生物学、社会文化、功利主义等各种角度对利他根源的解释都忽视了社会交往关系中互惠的重要性。利己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本质,利他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道德冲动,通过交往活动形成的互惠合作品质,可以成为和谐社会中普遍的公民态度。  相似文献   

3.
《行政论坛》2016,(1):26-30
借助政治心理学的"圈内化"和"类型化"理论,从科层制行政管理制度契入、分析科层制对官员个性特质和心理状态所形成的影响来看,官员主要分为三类:偏向利己型、偏向利他型和利己利他兼顾型。这三类官员因个性心理动机的需要又形成了"圈内化"的特点。这种心理发生机制易产生腐败行为。探索通过改进科层制,优化政治生态、管理心态、文化形态和绩效模型,以完善的制度约束公共权力行使中的错误心理冲动,以积极的疏导增强官员在腐败诱惑面前的心理抵御能力,消除科层制的负面影响,开辟廉政建设外力和内力双效联动的新路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在一定程度上,商品经济的运行是在其微观经济主体──人,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完成的,这导致了商品经济价值取向的利已性。那么,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的“为人民服务”、“强调集体主义”的“利他主导”的价值观是否已失去存在的意义了呢?作者从商品的二重性谈起,引申出了商品的双重目的存在,即“商品具体目的存在”和“商品宽泛目的存在”,又从两种存在的辩证关系中得出了以下结论,即商品经济中利己与利他行为并非是水火不容的,商品的二重存在决定了人类价值取向上利已与利他的共生共长、相互依存。文章最后指出:商品经济本身不能消除人的利已性的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只能是承认人的合理利己性同时高扬利他主旋律。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8)
之所以人性善恶不易破解,皆因通常都局限于个人看人性。而人性之人首先指代乃人类而非个人,人性所指也应是人类特有之属性。虽然孟子"性善说"已发现人性善之真相,但对其内在机理却未能充分阐明,这使得近代以来西方之个人主义思想对以其为主流之中华文化产生重大冲击。当摆脱通过个人利己或利他看人性的思维定势,以跨越利己和利他之利人类来认识人性,便可通过人类利益的认识,看清人性善的本质,从而为复兴中华文化找到足够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埃丽诺·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产生于深刻的理论分析与丰富的实证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影响个人策略选择的四个内部变量,自主治理的具体原则,自主组织的制度设计.自主治理理论的理论价值在于其发展了走出集体行动困境的理论架构,实现了人性利己与利他的结合,拓展了传统制度理论的制度视野.实践价值是有利于解决公共资源治理的困境,有利于提供公共物品的供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此外,自主治理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其适用对象的有限性、适用政治体制的有限性和适用自治组织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7.
车犇  吴菲 《学理论》2012,(33):57-59
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认为自杀人群可以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和动乱型自杀。结合我国自杀人口的特点,可以认为我国自杀人口多为利己型和动乱型自杀者。这两种自杀根源在于社会单位解体、社会意识控制力下降、社会秩序混乱。针对我国现阶段干预自杀的措施流于形式、效果欠佳的现状,可以在法律规制层面上重塑社团、发挥社团融合个人与社会的作用,效仿日本进行预防自杀立法两方面对自杀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8.
刘月文 《学理论》2012,(31):10-11
雷锋精神与新时代"三平"河南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集中展现了中原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气质和与时俱进的崭新内涵。在当前形势下,传承雷锋精神在执着追求中突出理性发展,在利他利己中引领有序发展,在热忱服务中推动快速发展,在无私奉献中促进和谐发展,对推动河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经济学具有深厚的伦理传统,注重把经济学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相结合,从具体的伦理关系出发来研究人的行为,把利己与利他作为其伦理传统的核心来研究经济问题。我国经济学研究应重视经济伦理的研究,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伦理传统,依据市场化的演进发展不断拓宽视野,对经济学研究方法进行积极的革新。在经济发展中,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经济伦理标准。  相似文献   

10.
美国外交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道义和利益交织,人权承载贸易,利己超越利他,权力胜于民主。美国外交对现实权力和利益的追求大大超过它对道义的忠诚。国际道德的困境在于“大国失效”,具体说就是“美国失效”。就本质而论,美国同十九世纪的大英僭主别无二致。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4,(35)
见义勇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知行背离"和"流血又流泪"的不良现象。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见义勇为进行积极有力的思想观念引导、能力引导、行为引导,并辅之以必要的制度和体制保障,使大学生见义勇为发展成见义智为,以期提高大学生见义勇为的实效性,达到"利他又利己"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人的管理较之物的管理,难度大得多,方法与途径也多得多。有无形的,也有有形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但是,尽管繁杂众多,归纳起来,实际上就是“提倡”与“制约”。这是两把万能钥匙,管理者如果掌握并运用好这两把钥匙,就可以打开人的能源宝库,释放出无穷无尽的聪明才智。 提倡与制约用于人的管理,是符合人的需要论的。人的需要论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人的需要是个人需要与他人需要的统一,必须坚持利己与利他相一致的原则,在抑制与淘汰少数人不合理的需要的前提下发挥与满足多数人的需要。精神方面的需求,有许多无形的无法制约的东西,比如信仰、理想、欲望、伦理道德观念等等,要通过提倡与引导,使之符合利己与利他相一致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国的现实场景出发揭示中国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所在.实证研究最终显示中国公民参与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动机是利他与利己动机的结合产物.因此,如若要实现中国公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幅提升,政策制定者应该从两种动机的共同培养做起,以便最终实现中国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目的关于品格类型问题在国外有很多研究,他们根据各自对人格的不同理解而有不同的类型划分法。譬如有瑞士的荣格把人格划分为内倾外倾的两分法,有美国的吉福尔德用因素分析把人格分为社会性内倾、思想内倾、情绪内倾等五种类型的划分法,还有苏联把人格分为利他、利己、求实三种类型等等。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品格状况究竟如何?可分为哪些类型?这是本题所要研究和探讨的。并为中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操行评定工作提供一些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吸毒行为及其防控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吸毒行为是一种具有复杂背景的社会越轨现象。青少年吸毒行为可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和失范型。获得毒品的可能性、社会角色的紧张度、社会管理力度及个体自我控制力是目前影响青少年吸毒行为的重要因素。对青少年吸毒行为的防控应该着力改善产生吸毒行为的社会宏观环境 ,确定吸毒高发区及易感人群 ,进行以社区为主的早期预防 ,提高首戒率 ,降低复吸率。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社会整合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生活安居乐业,但在该环境下,仍有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出现。其中,自杀现象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已成为自杀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学大师涂尔干曾对自杀现象研究,写成《自杀论》一书,该书将自杀行为与社会事实相结合,提出三种自杀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或反常型自杀三种。将大学生自杀现象与涂尔干的《自杀论》相结合,探讨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类型。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和谐的发展又必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性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性状态,应该是基于利己利他双重人性、具有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奉行互利主义行为准则的"道德经济人".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培育和塑造"道德经济人",要弘扬互利主义精神,塑造"互利性"人格;加强社会规则建设,培育道德理性;彰显和促进社会主体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8.
经济人的谋利行为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的动力之一,但经济人的谋利行为应以不损害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为前提。损人利己和舍己为人只是道德层次关系中的两极,分析的道德层次关系有七层:损人损己、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利己不损人,利己利人、利人不利己、舍己为人。其中利己不损人是经济人应遵守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9.
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呈现着“情与理”“古与今”“己与他”“内与外”多重辩证逻辑。“情与理”的辩证逻辑,即友善价值观的倡导既出于人们内心本真情感的真诚呼吁,也基于时代进步发展的客观需要;“古与今”的辩证逻辑,即友善价值观的内涵既植根于对传统“友善”思想的续承,又在续承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了自我发展;“己与他”的辩证逻辑,即友善价值观的动机是利己与利他的辩证统一;“内与外”的辩证逻辑,即友善价值观培育既要注重加强对社会大众的思想认知,使其内化于心,又要注重引导社会大众的行为实践,使其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20.
人类经验表明,权力腐败实质上是权力人的违法腐败。机会主义人性行为分析证明,权力人的腐败本源于权力人的机会主义人性,是人性利己与利他矛盾内耗的外在表现。通过对"左"右倾机会主义、代理人机会主义和权术机会主义的观察也发现,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规则约束,权力人从本性上必然会利用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滥用权力,作出谋求私利最大化的机会主义"败德"行为。因此,为了防止权力人的腐败,就需要以多重制度设计抑制权力人的机会主义心理,约束权力人的败德行为,矫治权力人的权力滥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对权力人机会主义腐败的治理将是一场需要战胜自我本性的持久战,要打赢这场反腐持久战,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国家反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系统化、协同化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