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员作风建设,这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当前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中仍然暗藏“为官不为”现象,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全面从严治理。规制“为官不为”,应当深入解析“为官不为”的内在逻辑,全面剖析“为官不为”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构建激励、考评、约束、奖惩等多种机制相耦合的立体化长效治理体系,进而实现“为官有为”。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随着八项规定的出台,国家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实施,以“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等为主要特征的“为官不为”现象日益增多,主观上表现为“庸政”、“懒政”、“怠政”,具体呈现为“做样子、唱调子、混日子、绕弯子、撂挑子、捂盖子”等6种为官不为的现象。“为官不为”作为一种负能量的行政文化现象在各级领导干部当中蔓延,势必影响国家公务员队伍整体的工作积极性,在当前国家社会经济改革的紧要关头,如果不  相似文献   

3.
高华 《党课》2014,(14):75-77
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人的心态决定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左右事业的成败。心态能改变名利。“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心态淡泊是对生命的一种珍视,是对人生的一种坚守;它不慕名利,远离喧嚣诱惑,律己宽人,谨慎执著,永葆本色。人,只要为官,就势必处在是与非、义与利、得与失、恩与怨、名与位、生与死、权与利等各种矛盾之中,要经受权、钱、名、利、色、情等各种考验。一位哲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  相似文献   

4.
汪金友 《学习月刊》2014,(11):16-16
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严词痛批“为官不为”。他说:“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说的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相似文献   

5.
<正>腐败不仅仅是钱权交易,"为官不为"也是一种腐败。这种腐败既是作风建设新常态下一种懒政、惰政行为,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种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行为。懒、散、慢,这是"为官不为"的普遍心态。懒者,对所承担的责任没有实干感和使命感。散者,对所承担的责任没有方向感和目标感。慢者,对所承担的责任没有紧迫感和担当感。此三种心态皆把工作职责束之高阁,认为行使权力已无利益回报,何不将其悬至空中?推、阻、混,这是"为官不为"的普遍行为。推者,得过且过也。职责所在,也要少做为佳。阻者,无利不起早也。凡事没了油水,便对该办的事、该做的事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措施的强力推进,特别是狠刹“四风”、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以来,一些公职人员“为官不易”的感叹、“为官不为”的表现逐渐显现出来,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注和热议。一些新闻媒体对此“长枪”“短炮”纷纷开火,道德喊话、行为规劝不绝于耳。这种舆论“围剿”能有多大功效呢?笔者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7.
为官不为种种表现,让人憎恶,并认为这也是一种腐败。在社会共讨之、全民共诛之之际,有人又揭露出一种新的为官不为,或叫做“穿上马甲”的为官不为——这就是“任职疲劳”症。让人不解的是,这种“任职疲劳”症,不但没有遭到打击,甚至还得到了“同情”。《新华社》记者近日在河北省采访时,听到一些地方的工作人员反映:他们单位的某些领导自认为在一个岗位上干了多年,也有一定成绩,但没能得到调动升迁,为此显出“任职疲劳”,没心思带领大家好好工作,这种状态让不少同志颇有看法。“在一个岗位上干了多年”,就一定做出“成绩”?有“成绩”,就一定要“调动升迁”?否则,就要患“任职疲劳”症?  相似文献   

8.
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领导干部作风有了明显改观。但有少数领导干部对新常态不主动适应,甚至出现"为官不为"等行为,危害极大。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为官不为"三种典型表现,深入分析了"为官不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治理"为官不为"应通过教育引导、用人导向、督查问责、关怀关爱、权力运行等方面,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9.
陈鲁民 《奋斗》2006,(1):62-62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集·答黄廷瓒》中谈到为官之道时说:为官需做到“四耐”。“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过时迫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酬应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他虽然讲的是旧时为官之道。但对今日如何做官仍有借鉴意义,有此“四耐”,不急躁,方可把官做稳、做好、做出名堂,以不负百姓厚望。  相似文献   

10.
"为官不为"是当前亟须面对和解决的吏治难题。"为官不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以胆小怕事"不敢为"、失去好处"不作为"、贪图安逸"不愿为"及行为受限"不能为"四副脸谱示人。作为世界性难题,国外主要采取依法公开考试,亮绩择优录用,从源头预防"为官不为";科学绩效考核,依绩升降奖惩,以考核整肃"为官不为";注重监督管理,立足抓早抓小,用监督抵御"为官不为";强化惩戒举措,出重拳动刀子,以严惩整治"为官不为"。我们应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公开公正公平选拔,筑起"为官不为"防火墙;健全政绩考核体系,创新政绩考核方法,祭出"为官不为"撒手锏;构筑无缝监督链条,织密立体监督网络,拧紧"为官不为"制动阀;构建"为官不为"者淘汰机制,对"为官不为"问题形成强大威慑,多措并举形成合力重拳规制"为官不为",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1.
"为官不为"现象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进一步凸显,这是干部队伍建设不能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态势问题的集中体现。因此,必须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入手,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制度保障,突出能力建设,寻求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为官不为"的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一些干部开始奉行、附和"不干事不出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不为"主义。"不为"既是作风问题,也是庸政懒政的表现,如果任其蔓延,必将严重影响改革稳定发展。所以,开展"为官不为"专项治理,使全体党员干部"有为有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一、"为官不为"的定义、主要表现刘云山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当前特别要加强对‘为官不为’现象的治理,加大治庸治懒力度,及时调整不胜任不称职干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拳反腐,狠抓作风,党内风气为之一新,干部作风有了明显改观,"为官乱为"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面对"永远在路上"的高压反腐新常态,感慨"为官不易""官不聊生",出现了一些"为官不为"的新态势。为此,本文拟从"为官不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产生"为官不为"的原因,提出一点"为官不为"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正南宋学者罗大经曾说过:"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的是为官有为的贤者能人,而非为官不为的庸官懒官。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报告,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干部批评道:"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都向为官乱为者"亮剑"。笔者认为,在治理为官不为方  相似文献   

15.
“为官不为”问题并非黔西南州一地的困惑,而是许多地方和部门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在各地诸多对策之中,黔西南州的“召回制”虽然仅仅实施数月,尚有待完善,但从严治吏的基本方向值得肯定,其警示和处置方式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廉政瞭望》2014,(13):18-18
媒体目前盘点了各地民主生活会上用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高频词汇,如“政绩观偏差”、“脾气太大”、“特权思想”、“为官不为”、“文山会海”、“评比达标考核泛滥”、“工作落实不力”、“用人机制不科学”、“注重表面形象和短期效应”等。这些频频出现的用词,究竟是地方官员的通病,还是在心照不宣地“搞默契”?  相似文献   

17.
梁新 《学习月刊》2014,(14):1-1
近日,李克强总理说:“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说到这儿,总理加重了语气:“说得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相似文献   

18.
敢于担当是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否敢于担当,是检验党员党性、作风的试金石,也是衡量干部胸襟、胆识的大标尺。当前形势下,基层干部“为官不为”问题不容忽视,其危害性和传染性不可低估,务必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高度,用敢于担当的精神加以整治,巩固扩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剑指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明确重点是解决领导干部"能下"问题,这是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干部能上不能下,是长期困扰干部队伍建设的难点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受传统的"上荣下辱""下必有过"的旧观念影响,导致领导干部"不愿下""不想下";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制度短板,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导致一些被问责的干部要么"免职  相似文献   

20.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就要坚决整治各种"为官不为"现象,对庸政、懒政"动刀子""出重拳"。防治"为官不为"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度建设是解决干部"为官不为"的重要着力点和有力保障。我们必须从干部的宣传教育、交流培养、规范管理、监督问责等多个方面入手,重点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善、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用体制机制来规制"为官不为"行为,确保治理"为官不为"的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