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学理论》2013,(35)
通过对常熟理工学院的大学生进行的民主素质的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知基本正确,评价较为积极,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掌握得不够全面和深刻,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吴奋超 《学理论》2014,(7):47-4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伴随着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而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的,是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创造,从一开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实践经验,区别于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需要充实丰富协商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3.
中国不能照搬西方式民主,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中反复论述的问题。学习、研究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对于深入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重要意义。一对一种民主制度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首先要看这种民主制度是否优越。邓小平同志从民主的实质和民主的形式上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优越于西方民主,有力地证明了西方民主不值得照搬也不能照搬。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军 《理论探索》2007,22(4):54-56
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两大社会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虽然在反对资本主义这一点上和科学社会主义有一致性,但两者在本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在苏东剧变过程中,民主社会主义充当了资产阶级演变社会主义的工具,社会党和社会党国际积极配合国际资产阶级促进了苏东演变。历史证明,民主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演变科学社会主义的桥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抵制民主社会主义侵蚀。  相似文献   

5.
目前出现于我国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是伯恩斯坦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谢文(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不正确地描述了二战后的国际形势;混淆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则界限,妄称欧洲一些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胡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都是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政策的结果,混淆民主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策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我国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言论,采取捧、吓、拉的手法,妄图败坏党中央的声誉;编造谎言,极不人道地在往已故学者身上泼脏水,为其反对马克思主义作铺垫。其目的在于分化、西化中国,制造反对派,以求达到和平演变中国成为西方垄断资产阶级国家的附庸。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4,(32)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世界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民主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模式,而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不同,因而主张也不相同。它与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我们不能仅仅对其进行批判,也应看到其合理的一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同时吸收和利用其他思想体系中有效的方法,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杰出代表,是世界顶尖哲学家.他在交往行为理论的根基之上建构了商谈民主理论.商谈民主作为民主制度的一种新设计,是对西方竞争性民主模式的反思与替代.协商民主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之一,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的发展完善还需要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思想精华.哈贝马斯的商谈民主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乔贵平 《求知》2013,(2):15-18
党的十八大掀开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篇章,使我们增强了中国式民主的自信。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必须破除对西方式民主的盲目迷信,树立中国式民主的自信,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之新路。  相似文献   

9.
任玉彬  张云芳 《学理论》2013,(13):52-53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就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正确方向;要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广泛;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更具活力。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西方中国学领域,有许多中国学家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学术成果比较丰硕。吸纳西方中国学家提出的解释与争论,有助于我们提炼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若干前沿问题,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莉 《理论导刊》2023,(5):104-109
马克思民主思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坚定人民主权为价值立场,以聚焦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科学揭示了民主的本质,阐明了无产阶级民主的基本问题,建构了具有覆盖广泛、内容真实、形式多样等特征的民主新样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民主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念的核心内容,为批判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理论武器,为超越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  相似文献   

12.
民主自信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现实问题,其本质在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定中国自己的民主信仰而不为"西方民主"所惑。中国的民主自信实际上是西方逼出来的"中国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立足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自信。增强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自信的关键,是要筑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这"三个支点"。  相似文献   

13.
孙晓珍 《学理论》2009,(10):44-45
民主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也是当今中国努力建设的目标。由于中西方政治文化的差异,建立此基础上的民主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了解这一点,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角。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达到了新高度,由此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布局的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的新自觉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张铁梅  李忠亮 《求知》2020,(5):44-47
当今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很多选择走西方式民主化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普遍陷入民主化困境中而不能自拔,在西方式民主话语日渐式微的同时,植根于中国大地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与理论却取得了重大成功。树立中国民主的"多维自信",建构中国民主理论的话语体系,是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需要,也为人类社会民主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具有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新时代语境下,有必要在厘清中国协商民主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透析协商民主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表现出的实践张力,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之于西方协商民主的比较优势,发掘其对于世界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主要民主观念和理论体系极为庞杂,各种学说目不暇接,代表人物流派层出不穷。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观察与评价西方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理论,是我们研究西方政治观念的基本出发点和方法。西方式民主是在西方社会这块独特的土壤上培育出来的,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的政治现象,有其历史和社会局限性,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体制和价值观念,应当树立科学、正确的民主观。从方法上讲,必须坚定阶级的立场、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过程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杨健 《学理论》2010,(14):136-137
本文简要分析了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理论缺失和实践弊端,这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实质和局限性,进而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是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政治思潮之一,主张以"自由、公正和互助"为其基本价值观,形成了由指导思想、价值目标、评价标准、实现途径等要素构成的完整价值体系.当前我国正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坚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民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及基本特征,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在价值体系上的本质区别,对于我们自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的界限,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后,为了制衡在经济领域迅速崛起的中国,西方国家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国的民主输出,以打压中国的软实力并进而西化、分化中国。由于西方民主的强势影响力及其输出方式的多样性、隐蔽性,使中国的主流民主思想在价值定位、制度选择、实现形式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直接危害着中国的政治认同和社会稳定。只有不断巩固中国主流民主思想的主导地位,才能有效规制和防范西方的民主输出,这不仅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还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