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从中专毕业到种植能手,再到全团收草经纪人、多元增收路上的的带头人,这些年凭借"农业种植、农资经营、草业经纪人"的多元增收途径,37岁的骆强成为团场远近闻名的多元增收致富典型。骆强是第九师一六八团北区四连的一名职工。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军垦第二代,他的梦想是不仅自已拥有私家车住楼房过上好日子,还要让连队的职工和他一样利用多元增收去致富。1991年,不满20岁的骆强中专毕业后,带着梦想回到了连队,想在连队大干一场,但因为刚参加工作,没有种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四师六十二团职工围绕团场城镇化建设,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唱"活了增收致富戏。这几年,该团种籽公司大棚种植户徐建军每年种菜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前不久,大棚种植的毛芹菜卖完,他又赶紧种上了黄瓜、西红柿苗。和徐建军一样,程强等人也靠大棚种植鼓起了"钱袋子",促进了团场职工家庭多元增收。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二师二十四团工会紧紧围绕"致富职工群众"的工作目标,鼓励职工多元增收,通过发展高效种植、特色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办工厂、建大棚、跑运输、兴餐饮服务等,使该团职工从以往长期依赖大田种植中走了出来,多元增收撑起了职工致富的半壁江山……农业种植突出特色高效"我从四川来二十四团20年了,  相似文献   

4.
正四师六十八团九连青年职工胡四兵,被四师工会评为"多元增收致富能手";其家庭被师工会命名为"发展自营经济多元增收基地"。今年42岁胡四兵,目前他在68团九连有5座设施大棚种植油桃,建有一座家庭生猪养殖场,年存栏生产母猪和育肥猪600余口,还拥有各种农机具8台套。仅2015年胡四兵家庭自营经济收入100余万元。胡四兵是怎样依靠多元增收巧圆自己的致富梦  相似文献   

5.
正"看了兄弟团场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牛、羊养殖点,增强了我们多元增收的决心。"这是五师八十六团七连职工多元增收养殖专业户孙彦州说的心里话。七连有耕地5030亩,作物均为棉花。为实现多元增收,使职工早日走上致富路,从去年开始,连工会鼓励职工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八师在石总场组织召开的自主经营多元增收经验交流会上,石总场双全集一连职工刘海新,介绍了自己多种经营增收致富的典型经验。他的讲话激起了台下参会人员一次次热烈的掌声……刘海新从小在连队长大,中学毕业后就开始在连队承包土地。依靠科学种植和管理,虽然也有盈利,但想再提高效益却很难。  相似文献   

7.
今年以来,十四师二二四团高度重视职工多元增收工作,积极发动职工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促进职工多元增收为着力点,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从政策、资金、技术上全方位支持职工多元增收,并取得实效。截至目前,二二四团职工多元增收4877万元,人均增收5376元。一是从事三产服务类商户共计199户,增收3384.8万元。二是从事畜牧养殖共有6户,牲畜出栏465头只,增收64.5万元。三是庭院种植72.5亩,增收8万元。四  相似文献   

8.
"团场给我的每座大棚补贴2000元优惠政策,鼓励我们利用冬闲搞大棚种植实现多元增收,6月份我4座大棚种的草莓和油桃就卖了9万多元。"8月14日,四师六十八团四连女种植户李艳霞一边在为油桃树修枝施肥,一边聊起大棚的收入,她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今年31岁的李艳霞10年前从河南远嫁到四师六十八团四连与丈夫李刚承包65亩地种植水稻,刚开始,由于水稻是人工插秧、牛耖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第六师新湖农场全面推进"四进两化"职工多元增收模式,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从单一的大田种植中走出来,在多元增收的路上竞显风流。到目前为止,农场已有22家落地的招商引资企业,据统计,仅2013年进厂打工人员达到1345人,人均增收1.6万元。在"进厂打工、进城开店、进场养殖、进棚种菜和专业组织化、全程机械化"的多元增收模式全面推进中,该场建立了贴息贷款帮扶、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等增收机制,从城镇化建设、规模化养殖、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入手,在"多元"上做文  相似文献   

10.
杜浩 《党的建设》2010,(3):32-33
一种极为普通的北方作物,让他干成了一番大事业:由他培育的胡麻品种让农民直接增收10亿多元;今天,当熟悉的土地承载着农民奔向小康的梦想时,他的贡献恰恰成了农民实现梦想的助力器;他,就是——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一师三团工会邀请该团多元增收示范户、种养殖能手、致富状元等8人,深入全团22个农、牧业单位对职工进行自营经济多元增收实用技术培训,全团2294人(次)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班上,这些"土专家"通过现场授课、典型案例分析、和职工群众你问我答等形式,对温室大棚蔬菜种植等涉及职工自营经济发展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并针对职工在畜牧养殖、蔬菜种植当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了认  相似文献   

12.
正张瑞松,地道的70后,干事执着、艰辛的创业让他走上了致富路,连续多年被四师六十七团评为自营经济先进个人、多元增收先进个人、科技致富能手等。立志创业多种经营张瑞松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子弟,2003年参加工作,成为六十七团三连的职工。他边种植边想:现在种地都是机械化,方便省力,如果自己也能从事机车作业,不但自己种植省力,还能给其他职工干活挣钱,增加收入。张瑞松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他就开始专研农  相似文献   

13.
工会经纬     
《兵团工运》2015,(8):40-45
<正>芳草湖农场建冷棚促多元增收李晓玉8月3日,看到自己的冷棚快要建好了,六师芳草湖老生地社区三连职工高维忠喜上眉梢:"趁农场好政策,我建了6个大棚,等大棚建好以后,我打算栽些辣椒或西瓜苗子,希望秋天有个好收成。"高维忠希望通过大棚种植来拓宽自己的增收渠道。在芳草湖各社区果蔬冷棚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进行钢管塑型、搭建、焊接冷棚骨架,这是该社区扩宽职工增收渠道,增加职工收入的又一项新举措。芳草湖冷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45岁的王启彬,是七师一二九团十连的职工,靠辛勤的劳动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多元增收梦,。王启彬和妻子在十连承包了90亩棉田,夫妻俩勤勤恳恳地工作,每年都能收入8万元左右。可是王启彬心里还有个梦想,那就是多元增收,让生活更上一层楼。怎样实现多元增收的梦想呢?王启彬冒出了发展养牛业的想法,他紧紧抓住团场鼓励职工多元增收的政策,通过连队的帮扶盖起了牛圈。为了养好牛,他到书店买来养牛方面的书籍,学习养牛知识,还经常跑到团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农业增效、职工增收,近年来,一师十团通过加大种植结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引导职工发展特色经济种植,想方设法支持帮助职工多渠道增收。十团苗木基地职工张跃丽承包1个温室大棚,面积0.9亩,种植油桃。去年5月他种植的大棚油桃上市,批发价每公斤30元以上,1个棚产油桃2000公斤,卖了6万多元。苗木基地职工吕银花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新果品的优  相似文献   

16.
<正>五师是我国有机棉花种植和特色养殖的大型基地。而就在这个垦区,就出现了一位人们称之为"带富能人"的创业者,他就是全国优秀就业创业先进个人、兵团多元增收模范、五师八十九团养牛合作社社长、绿丰塑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李建明。就是这位"大明星",曾经在团场养过牛、羊,当过连长,后又辞职下海搞起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滴管软管及配件加工……人都说岁月锻炼人,这话一点不假。李建民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战胜许多困难,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圆了一个又一个  相似文献   

17.
正十师一八三团紧抓冬闲时节,精心组织职工群众学习科技新知识、探索增收新途径。近年,随着团场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农业新品种的推广以及科学新技术的运用,该团种植的打瓜、食葵、南瓜等作物年年喜获丰收,职工群众学习科学技术的意识空前高涨。培训会上,该团科技人员围绕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以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后连队职工种什么、如何种、种多少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同时还为职工群众提供市场供求信息,给职工群众多元增收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8.
他知道,自己的生命每天都在一寸一寸地被病魔拦截,死神随时都会剥夺他活的权利.正因如此,他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珍惜,用全身唯一会动的手指成就了精彩的人生.他,就是身患"进行生肌营养不良症"、年仅33岁的大兴安岭地区图强林业局青年李云峰.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十师、北屯市总工会以"促进职工多元增收"为年度工作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兵团促进职工多元增收座谈会议精神,围绕兵团党委和师、市促进职工多元增收三年攻坚计划,积极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建立职工多元增收长效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强化意识,积极探索职工多元增收长效机制一是总体有纲。分别制定师、团工会促进职工多元增收三年攻坚计划和方案,提出了到2015年末,实现职工增收工作覆盖面达到70%以上,职工自营经济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的  相似文献   

20.
7月日,十师一八二团结合团场实际,围绕职工增收途径制定了十项措施,助推职工多元增收。一是为职工搭建增收平台。依托物流创业、养殖、工业园区,引导职工从事二、三产业,帮助职工群众创收增收。二是落实责任促增收。各单位对职工多元增收工作要进行统一安排,并制定《职工增收计划书》和"一户一册"职工家庭多元增收计划。三是优化结构促增收。调整产业结构,引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