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时候,家在天山脚下的一师四团十八连,连队东面有个澄沙池,池边长满芦苇。每到布谷鸟开始啼叫的时候,我就开始盼望端午节了。因为在端午节那天,我可以吃到香甜的粽子。每年包粽子,要在头一天就先将要用的糯米和红枣洗好,用清水泡上,把新鲜的苇叶洗净,放在清水中泡。第二天,开始包粽子时,母亲先将两三片翠绿的苇叶叠在一起,折卷出一个尖来,放  相似文献   

2.
粽叶情     
正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棕叶香,裹五粮,粽子熟了沾上糖。你一口,我一口,幸福生活万年长!不知不觉间又到端午节了,那份对粽叶的清香、对粽子的馋爱油然而生,也勾起我敏锐的嗅觉,不愿让它从我的记忆中散去。记得小时候,我家所在连队的渠  相似文献   

3.
中秋月又圆     
少小时候特喜欢过节,当时还没有什么情趣,只是为了口福。如春节时可以吃上白馒头夹肉,还能吃饺子;端午节能吃上炸菜角和糖糕,有时还有粽子。而到了中秋节,能尝上月饼,可以吃锅盔。如果在平时,白馍、肉片、菜角,锅盔等,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相似文献   

4.
老家有位民办教师,因善捕鱼而远近闻名,其捕鱼技术在十里八村"无出其右"者。小时候,我经常像影子一样跟着他南北撒网捕鱼,天天都很开心。离开家乡十多年了,捕鱼翁居然还在捕鱼!那天,我回老家看望父母,在小河边又看见了他,他正佝  相似文献   

5.
中秋月又圆     
少小时候特喜欢过节,当时还没有什么情趣,只是为了口福。如春节时可以吃上白馒头夹肉,还能吃饺子;端午节能吃上炸菜角和糖糕,有时还有粽子。而到了中秋节,能尝上月饼,可以吃锅盔。如果在平时,白馍、肉片、菜角,锅盔等,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相似文献   

6.
正我出生在六师芳草湖农场的大东沟,芳草湖抚育我长大,芳草湖就是我的家乡。小时候在芳草湖农场大东沟连队住着,空气中弥漫着羊粪、猪粪的味道,家乡的小路上跑着个小狗,小孩们在老人的看护下嘻嘻玩耍,这些让我记忆犹新。那时我们一家人住的还是土坯房,我记得和爷爷、奶奶、叔叔、婶子们一起一个院子,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我很快乐,闲  相似文献   

7.
母爱如水     
我的家乡到处是山,所以说母爱如山。我的家乡有条小河,所以说母爱如水,温柔恬静,长流不止。盛夏,妈妈洗衣服的小河越来越宽,清洗野菜的河水越来越甜。小时候渴了,和小伙伴们常常掬捧河水喝,喝得痛快淋漓,和伙伴  相似文献   

8.
<正>我出生在一师十一团,这里抚育我长大,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小时候在连队住着,空气中夹杂着羊粪的味道,让我记忆犹新。那时我们一家人住的还是砖块平房,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我过得很快乐,闲暇时候与小伙伴在连队的大片空地上玩耍,连队里弥漫着我们的欢声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我特别希望像城里人那样,能尝到水果的滋味.但家乡芦溪镇石河村贫穷落后,几乎没有人种植果树.我就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让家乡遍栽果树,让乡亲们能天天吃上水果.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的著名将军林修梅先生,1921年病逝于广州,1928年其棺椁运回长沙,葬于岳麓山东麓黑石坡右侧,花岗岩石的墓碑上刻有“奉令国葬林公浴凡之墓”。1986年4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同志在接见他的湖南老乡时,非常认真地谈起了林修梅的一生,说:“我小时候在家乡就听乡亲们讲过林修梅组织湘军、反对北洋军阀的事。林修梅拉队伍在衡阳独立,反对段祺瑞政府,同北军在湖南打了几年的仗。仗打得很艰苦、很勇敢。林修梅负伤流血,不下火线。后来林修梅由孙中山派遣到湘西搞武装斗争,同湖南的军阀打仗,影响很大。很多人都知道林修梅这个名字。贺龙还…  相似文献   

11.
杂技,是一门世界性的古老艺术。中国是杂技艺术的发祥地之一。从流传至今的汉砖画像上,可以看到杂技艺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小时候在家乡,文化生活贫乏,难以看到什么戏曲之类的演出,但流浪艺人的杂技演出却不乏见。飞刀、吐火、耍叉、耍猴……虽然场面不  相似文献   

12.
<正>1935年6月5日是当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是狱中的方志敏度过的最后一个端午节。这一天,方志敏借聚餐与狱友畅谈了一次。一1935年2月初,方志敏等被国民党军警从江西上饶押到南昌,关押在"委员长行营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的普通号,与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等难友同囚一室,4月下旬,被转囚到"优待号"。"优待号"条件不错,但很寂寞。方志敏时常想念战友,怀念在  相似文献   

13.
心能走多远     
正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从幼年到老年,从家乡到外地,我们都曾饱尝了与诗人余光中先生一样离别的滋味。一首《乡愁》,道出了  相似文献   

14.
正我的家乡在贵州省湄潭县兴隆镇,离家门口不远的县道,是当年红军长征强渡乌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时走过的路,也是我从蹒跚学步到投身军旅,走过的19年的路。小时候,父亲常常给我说红军的故事。英雄,是故事里的主角。那时我就在想,也许有一天我也能成  相似文献   

15.
战胜诱惑     
1961年的一天.陈云在家乡青浦县的小蒸公社进行调查。当时正下着小雨,他头戴草帽.带着随行人员正在查看猪圈。突然,听见有人喊“廖陈云同志!”听声音似乎很焦急。在场的同志心中都感到惊诧,“廖陈云”这个名字只是在小时候被叫过.已经多年不用.早就没有人这么称呼了。陈云回头一看,原来是住在公社集体食堂隔壁的一位老太太.她是自己年幼时在一起玩耍过的小伙伴,  相似文献   

16.
正记得第一次接触新闻这一定义,还是在大学的课本里,课本上说的新闻和通讯对我而言很陌生、很空洞也很遥远。2012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连官。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每天接触的工作很繁杂,从党建到计划生育,从作物种植到文化宣传,每天都穿梭在连队的每一条巷道、每一块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国家,千千万万的城市,乌海不够大不够亮,却似萤火虫般默默发出微弱的光亮,成为这万千星星之火中的一颗。从"黑炭块"发展成为"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从一片荒漠发展成现在的新兴城市,从无人知晓到熠熠生辉,乌海迈出的每一步,都值得珍视与铭记。20年前,寂静的乌海:小时候,总爱缠着爸爸问东问西,对于家乡的疑问自然也是只多不少。这之中问得最多的,莫过于"20年前的家乡是什么样"了。听爸爸说,"黄沙""荒凉"  相似文献   

18.
农场杨絮     
正农场的杨絮,又白、又美,宛如农场的棉花。小时候,家乡没有那么多的白杨树,春末时总能看到漫天飞舞的柳絮,我总爱跳来跳去抓到手心中,看她破茧而出的身材,是那么的标致,婴儿般稚嫩,真是"出淤泥而不染"。清晨,与朋友一起骑车去上班,他很认真地给我说,昨晚下雪了。看着和煦的日光,我在想今天又不是愚人节,是给我开什么玩笑。当我从遐想中回过神来时,映入我  相似文献   

19.
家乡的味道     
小时候只知道待在家乡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她总能使不成样的哭脸变成一副可爱的笑脸;她总能使一颗跳动不安的心渐渐地平静下来.家乡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而那时的我对她的了解仿佛披上了一层面纱——朦胧而清淡. 对于一个追逐世俗的人来说,家乡只是一块不值钱的土地.她没有城市的一小块地那么值钱,但对于我,家乡则是一块藏着金矿的沃土.她让我懂得一个人的价值,生命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20.
李涛回乡记     
徐宝来 《湘潮》2006,(12):22-24
回乡起因郴州市汝城县延寿瑶族乡新坡村,是李涛上将的出生地。李涛自从大革命失败离家投身革命,到1957年11月5日偕夫人李焕月从北京回家乡参加汝城县委纪念朱青勋烈士殉难30周年大会,足足30年没回家了。说起这次的故乡之行,李涛心情极不平静。那是1957年夏秋之交,李涛正在院子里乘凉,来了一位同乡青年,说是从广州到北京开会,借机来拜访家乡的革命前辈。李涛和夫人热情地接待了他。听小伙子说他对家乡情况很熟悉,便有意“考”他,问他谁是家乡汝城县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小伙子讷讷无语,半天答不上来。李涛便介绍了朱青勋烈士的革命事迹。客人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