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青 《学理论》2010,(20):87-89
黑衣壮是保持壮族文化特色最完整的壮族支系,其民俗与人文特征独具特色。民俗特征主要表现在服饰、民歌舞蹈、居住建筑、饮食、婚丧、宗教信仰等方面;人文特征则从族群意识、品行、性情等方面展开阐述。研究黑衣壮的民俗及人文特征,有助于对黑衣壮族起源和分化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2.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在英语教学中介绍、引入和增加英语国家的民俗礼仪知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一问题在外语教学中却长期被忽视.为此,本文从民俗礼仪的基本内涵出发,以英、美、加、澳四国为例对民俗礼仪做了提要性介绍,旨在唤起人们对西方英语国家习俗礼仪知识的重视,帮助英语学习者深刻理解英语文化,提升语言学习效果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3.
韩福龙 《学理论》2010,(6):89-90
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的发明和使用,极大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本文将根据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服饰民俗的影响进行探讨,主要从大众传媒的发展、传统服饰民俗的变迁以及大众传媒对中国传统服饰民俗变迁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寻找在大众传媒语境下服饰民俗体现出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4.
从民俗中汲取宝贵经验应用于廉政教育有利于适应本土文化、顺应民心、符合国情地推动廉政教育向纵深发展。当下社会出现的腐败民俗化现象,主要表现为贪腐行为的模式化与官场里的不良风气,这与社会转型期道德控制失范、国家制度不完善以及传统文化中淡薄的制度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应着力加强干预性的再习俗化廉政教育:移风易俗,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传承优良美德,唤醒自律意识;加强行业规范教育,强化制度意识。  相似文献   

5.
基诺族物质生产民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诺族世代居住的基诺山区,地处北亚热带高原季风区,气候温和,夏热多雨,无明显的四季之分。与北亚热带山地林业生态系统相适应,基诺族创造了以刀耕火种为主,采集、狩猎为辅的生计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地农业文化体系。随之产生的物质生产民俗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生存环境的一种生动反映。  相似文献   

6.
民俗的力量与政府权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谁都承认民俗对所有人的言行和思想具有控制力量,是一种规范和规范的依据。民俗规范力量的呈现的确有时代的差异。在现代社会,一些民俗借助政府权力,力量得到更为充分的释放,而政府权力则利用民俗力量得到更广泛的展示。  相似文献   

7.
张东茹 《学理论》2009,(30):238-239
民间传说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积淀着一个民族的族群记忆,反映了一个民族曾有的民俗生活、习俗风尚。壮族铜鼓传说也是如此,它不仅反映了壮族民众使用铜鼓的相关习俗,而且也反映了人类及壮族先民曾经经历过的“人祭”、“食老”等古老习俗。  相似文献   

8.
张小花  周菲 《学理论》2012,(24):143-144
文章通过探究黄粿这一浙西南民间特色饮食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呈现地方民众的民俗心理、风俗习惯等地方民俗文化。在实地调查研究中,总结出黄粿民俗流失的表现及成因,揭示了黄粿这一民俗饮食文化的传承现状与未来走向,提出了传承与弘扬黄粿这一民俗饮食文化的具体做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民俗与法律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俗是法律演进的源泉,同时民俗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弥补了法律调整机制的不足,风俗的合理利用是国家法的延伸部分和重要的支持系统,也是当代法治的不可或缺的"本土资源"。民俗与法律的"姻缘"是永恒的,同时也是复杂的。法治现代化的过程,必然是民俗逐步"改造"的过程,也是法律生活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祁龙  尹莎莎 《学理论》2010,(20):150-151
文章首先阐述了压胜钱的产生和发展情况,并根据压胜钱的图文以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用途进行了分类,最后说明了关于压胜钱的研究对当时社会的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方式和文学艺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纳荷雅 《学理论》2015,(8):82-83
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力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民族居住习俗和习惯的最主要因素。对于蒙古族而言,北方寒冷地区的森林、草原、沙漠是其自先祖入世以来最主要的生活聚居地。同时由于受其基本生产方式变迁的影响,在由狩猎经济向游牧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蒙古族的居住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动中,最终形成具有较强流动性和分散性的帐居形式,而这些帐居形式也成为蒙古族在居住上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居住习俗的主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余翰卿 《学理论》2012,(18):226-228
民俗进课堂作为一个新命题,势必引起人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对命题原由作了扼要分析,指出它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而民俗教学是保存民族特色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应成为学校学习的一种经常形式,并对其具体操作进行了简约的筹划。  相似文献   

13.
江汉英 《学理论》2013,(21):293-294
广西的民俗艺术种类繁多,如壮族民歌、壮剧、壮锦、侗族农民画、刺绣、织染、北海贝雕、东兴石雕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承载着广西地区民族独特的历史。民俗艺术就其现实教育功能而言,是理解民族审美理想和民众情趣喜好的具象引导,是把握地方艺术特色的重要依据。利用本地资源加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发挥地方艺术教育资源优势,以地方和民间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在现有的条件下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对广西民俗艺术传承教育课程研究也是对大学艺术设计课堂知识外延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4.
关学作为张载开创的关中地区的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学在发展过程中对关中民风民俗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北宋张载至明清"三李",张载的"以礼为教",吕氏兄弟的《吕氏乡约》,冯从吾的关中书院,乃至"三李"的躬行孝道,崇尚气节,七百年间,关中人刚毅厚朴、务实重礼、崇尚气节、躬体力行的民风民俗特征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3,(35)
地域性的民俗和地域性的经济涵化运动则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民俗文化现象。经济民俗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把区域民俗和区域经济的研究放在经济民俗学视野下来观察,是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得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结论如下:关注区域经济活动中的物质民俗文化因素;关注区域经济活动中的社会民俗文化因素;关注影响区域经济活动中的精神民俗文化因素;关注影响区域经济民俗文化的历史性因素,为社会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王燕 《党政论坛》2009,(22):45-45
花道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插花技巧,它是将植物的枝、叶、花按一定程式和造型插入花器,既起装饰和欣赏作用,又由此表现自然万象,寓示宇宙哲理。亦通称生花,意为使花在宇宙中永生。花道表现的是日本人对自然的眷念,这种眷念既滋养了爱美的感情,又构成了深植于生活的民俗信仰。  相似文献   

17.
贾娟 《学理论》2013,(14):185-186
西北民歌从唱腔到唱词都具有西北豪放、凄凉之美,这种特征是与西北的地理、文化和民俗紧密相连的。西北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辽阔、苍凉和雄浑之美,这些音乐表现体现了西北民歌更深层次的美感即"凄凉美",它是构成西北民歌美学品味中最重要的元素。  相似文献   

18.
《史记》的语言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秦汉时期语言最真实的反映,它形象地展示了这一时期的语言风格,在研究秦汉时期的语言的研究领域,《史记》是最好的参考文献,在这部作品中大量地展示了汉代的语言特色、语言习俗。通过《史记》中的熟语,我们能了解到当时的风土人情、政治背景、社会实况、文化现象等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许艺燕 《学理论》2013,(6):130-131
近一个多月的田野下乡,笔者负责的是每个村落岁时民俗,挨村挨落地调查,一个明显的感觉是很多岁时民俗节日已经慢慢衰落下去,甚至有些已不复存在,这当中不乏有政府干涉的层面,还有民间层面的因素,更有些则是个人的因素,以下我们通过这三方面的因素来探究民间传统岁时民俗衰弱的原因,主要以城内村的"普度"为例,略陈述笔者的拙见。  相似文献   

20.
牛治国 《党政论坛》2009,(16):54-54
俗:风俗;大众普通流行的;庸俗。俗亦包含:民俗、世俗、习俗、陋俗,以及媚俗、粗俗、俚俗、鄙俗。所谓流俗,即流行平庸之俗。不合流俗就是脱俗,不与平庸之俗为伍也。俗,虽然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有的有时可能于社会无害,作为官吏还是不合俗的为好,尤其是流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