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智慧  谢科 《理论建设》2011,(6):109-110
我国有关商业秘密救济制度的立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核心,以刑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行政法规等为辅助的一套法律制度,构建了民事、行政和刑事多个角度对商业秘密进行救济的法律框架。就几种救济途径比较而言,行政救济具有主动、简便、灵活的优点,发挥着刑事救济和民事救济等其他救济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0,(3):49-50
1同法统一原则。统一的国家需要统一的社会主义法制来维护,国家的统—必然要求法制的统一。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陛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刑法、民法、行政处罚法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相似文献   

3.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有关犯罪和刑罚的事项,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行政机关无权制定刑事法律。但是,根据刑法典第96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有可能成为独立的刑法法源,而且在刑法典中,这种可能性也会变成现实。笔者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作为独立的刑法法源,直接违背了法律保留原则,因此,在刑事立法中有必要避免此种立法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刑法修正案(八)》的颁布实施,我国民事罪刑化问题得到进一步的重视。立法上的民事罪刑化是解决实定法上的实质犯罪的犯罪化问题。我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正是基于社会结构弱化、行为人角色冲突、社会规范失调、个体自由过限等这种情势,公法的矫治才能取得正当性的基础。目前我国在刑法立法层面上的非犯罪化空间不大,甚至就我国犯罪圈的划定范围来看,相当长时间内,刑法立法的趋势应是民事罪刑化。  相似文献   

5.
第一。触犯了我国刑法。李洪志打着强身健体的幌子,煽动、组织不明真相的“法轮功”练习者围攻、;中击国家机关、新闻单位,公然诱人自焚、自杀、杀人害命,或拒绝治疗而致死致残。其敛财害命,扰乱社会秩序,破坏法律、法规的实施行为,触犯了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刑法第三百条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  相似文献   

6.
刑法部分     
1、什么是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它是国家重要的基本法。从狭义上讲,刑法是专指刑法典;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刑事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刑法典、单行刑事法规和其他法律中有关的刑事法律规范。 刑法和其他法律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刑法中关于犯罪和刑罚的规定,都是由统治阶  相似文献   

7.
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国有企业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需要切实强化党内监督,另一方面又给这种监督带来了难度。监督弱化——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国有企业的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其中权力的运作无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了使权力的运作能够正常进行,一个基本前提是需有强有力的制衡监督机制。但是在国企改革的进程中,恰恰出现了这种机制某种程度的失衡和缺失。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弱化上级行政干预而强化企业的自主性,同时提出强化企业内部制衡监督的要求。但是在现阶段,上级的干预是弱化了,可是由于改革仍在深入,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远未到位,地方和企业层级存在着权力滥用现象。  相似文献   

8.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和幅度内,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自行决定权,即对行为范围、方式、种类、幅度、时限等的选择权。现代国家行政职能的扩大和多样化大大增加了行政自由裁量的机会,它通过行政活动的全过程触及到一切行政领域。尽管人们希望法律在授权行政活动时以明确具体的、防止行政恣意的规则来限制行政裁量,但作为实际的问题,法律完全涵盖和拘束行政活动是不可能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已成为必要且还在不断扩张,而作为一种权力,如不加以制约则势必存在滥用的可能。探讨如何控制和合理运用行政自由裁量…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缘起何谓行政指导?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为达成一定的行政目的,在其职权或所掌管事务范围内,通过制定诱导性法规、政策、纲要等指导性文件或采用具体的  相似文献   

10.
行政事实行为与相关行为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赔偿法》颁布实施后,行政事实行为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才被真正认识。加强对行政事实行为与相关行为关系的研究是正确适用行政侵权责任法律规范的客观要求,它有利于推动行政法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也是为将来在《行政诉讼法》修改时增加一种确认判决形式提供理论依据。行政事实行为是与行政法律行为相对应的概念,其与行政法律行为、违法行政行为、民事事实行为等相关行为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垃圾信息侵犯公民的财产权、通信自由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自主权的辨析等,它的侵权主体主要有三类:普通用户、电信服务提供商以及网络服务商和电信运营商。在立法上,规制发送垃圾信息的行为应该选择使用过错责任原则,从而惩罚侵权主体。实践中,治理垃圾信息必须对服务商发送短信有所限制,实行一机一网、机号一体的手机号码入网登记制,对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分别给予民事、行政和刑法的制裁,从而安全保护个人信息。  相似文献   

12.
商业诽谤行为是指通过捏造虚假事实或虚假信息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对其他组织的商业信誉进行诋毁,并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商业诽谤的法律规制涉及民事、行政及刑事责任。由于我国的立法规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民事责任规制不够完备,行政及刑事责任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因而在实践中严重侵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因此,必须完善刑事及行政规制,增加民事制裁方式,明确民事损害赔偿范围,将商业诽谤行为充分置于法律的规制下,为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关于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基本原则的规定,与试行的民事诉讼法相比,有一定的进步性与合理性,与国外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相比,在内容和结构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它也存在缺陷,具体为确立标准不统一、体系不科学、内容有局限性。所以,需求在统一基本原则的标准、重新认识其内涵的基础上重构基本原则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原则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对象做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的行为,包括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发布决定、命令的行为。它有二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不是针对特定人或特定事;二是具有反复适用性,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成为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行政机关可以依据同一规范性文件对多人做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作为行政机关的一种活动形式,无论是制定规  相似文献   

15.
刘青 《唯实》2002,(8):80-83
本文所说的刑法类司法解释,是指司法机关对刑法规范的法律术语的含义及其在司法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的解释。它包含三层意思:1.司法机关的解释;2.解释的内容是刑法的法律术语的含义;3.解释的目的是为了在具体司法工作中应用。如果这种理解没有偏差,那么从宪法、立法法、刑法、法理学等角度来说,我认为.刑法类司法解释的法律效力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合伙在民法中的法律地位,学者们颇有争议,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合伙不能成为民事主体,民事主体只限于自然人和法人,合伙仅为自然人或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特殊方式而已;二是认为合伙是自然人和法人之外的又一民事主体,包括“非法人团体说”、“准法人说”“法人说”、和“第三民事主体说”等;三是认为合伙能否成为独立民事主体,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区别对待,一些简易的合伙没有组织或字号,不能成为民事主体,合伙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民事主体。要想确定合伙的法律地位,必须首先界定清楚合伙的概念以及合伙的权利和义务,然后方能确定合伙能否成为民事主体。  相似文献   

17.
蒋琳 《理论文萃》2004,(1):27-32
行政信息公开作为行政程序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行政公开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行政权力运作的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和公众公开;二是国家行政机关拥有和掌握的信息向社会和公众公开。  相似文献   

18.
张琼戈 《世纪桥》2007,(4):38-39
民事判决既判力是现代民事诉讼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民事司法权威的维护和诉讼效益的提高,而且对民事权益关系和司法秩序的稳定也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目前民事既判力制度在我国尚未完全确立,本文重点对民事既判力的内涵、价值取向、目前我国的制度缺失以及相应的改革和完善进行了尝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作为西方法哲学的经典命题,刑法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具体展开。刑法与道德的基本区分在于,是否具有主观罪过。刑法是道德的低限,故可以把一定的道德义务转化为刑法义务,用刑法予以推行。实践中面临这样的难题:如何处理符合刑法的道德恶行?如何处理根据刑法是非法的,但在道德上可以证成的行为?这都需要我们在实在法与自然法的框架内进行现实的抉择。  相似文献   

20.
《天津支部生活》2006,(7):29-29
熊文钊、张伟最近在《瞭望新闻周刊》上发表论文指出:当前我国呈现出的国家政策部门化倾向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所谓国家政策部门化,主要是指个别行政部门利用法定职权和所掌握的国家立法资源,在起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时过于强调本部门的权力而弱化相应的责任;制定部门规章、编制行业规划、实施宏观政策时,偏离了整体的国家政策方针和公共利益,力图通过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来巩固和扩大本部门的各种职权以及本部门、相关企业、相关个人的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