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与生活》2000,(3):7-7
“明明白白消费”已被确定为2000年中消协活动年主题。据介绍,该主题是为了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内需”,“引导和鼓励消费”的精神而确定的。中消协2000年将突出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广大消费者在了解党和国家的消费政策、了解消费领域真实、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转变消费观念,敢于消费和放心消费,从而实现启动消费,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此外,加强对消费者“知情权”和“获知权”这两项基本权利的宣传和保护也是“明明白白消费”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公务消费、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这“三公”消费.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几年各界对治理“三公消费”的呼声不断。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考成绩的公布和高招录取的开始,不少家长纷纷兑现对孩子的承诺,“考后消费”不断升温。高考结束后的家长和孩子在一起分享轻松、快乐、痛苦的同时,自己也默默承受着“考后消费”所带来的经济压力。那么,“考后消费”是如何形成的?家长“还愿”催热“考后消费”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相似文献   

4.
沧济 《中国监察》2013,(19):35-35
解决好“三公”消费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管用的管理制度和有效推动制度落实的督查、问责机制。近年来,浙江省苍南县积极规范“三公”消费管理,探索建立起“三公”消费管理联合监测站,形成动态监管、实时控制、全程预防的监测体系,切实加强部门单位“三公”消费管理。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的电视荧屏上,“3·15”晚会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关于今年“3·15”晚会延迟播出通知的网络评论区里,大部分留言直奔主题,“吐槽”种种消费“陷阱”。面对各类“槽点”满满的消费问题,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切实有效地提升了消费安全水平,优化了市场交易秩序。  相似文献   

6.
“消费”一词,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进展,已成为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拿如今网络最流行的说法.“消费”就是“FB(腐败)”。三五个人一起大家AA制或吃大餐,或搞活动,将业余生活妆点的丰富多彩。自国家规定的“五一”、“十一”两个长假实施以来,百姓出行的旅游消费也成为生活消费中的一个重点。而“花钱买安全”的安防消费模式,一直以来对百姓来说,是个比较陌生的词儿。人们对安防产品的了解也只停留在防盗门、防盗网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7.
爱民 《检察风云》2013,(20):13-13
“人情交往”与“人情消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情消费”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词语,至于具体产生于何时,谁也没有考证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出现过人情消费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8.
经过国家扩大内需的努力,经过近年来连续7次降息的刺激,中国的消费市场启动了,各消费领域呈现物价回升、消费趋热势头。消费市场的启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中国建设银行住宅装饰信贷业务的开通,住宅装饰信贷消费成为信贷消费领域中的又一亮点。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提出,围绕中国居民“住”和“家”的消费持续升温,将为室内装饰业发展提供新机遇。住宅装饰业正成为新兴产业随着“居者有其屋”家庭的增多,中国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开始给自己的住房“梳妆打扮”。目前,中国新建住宅的装修率达到95%以  相似文献   

9.
曾颖 《政府法制》2012,(12):27-27
今年3月,在贵州茅台酒厂举行的“茅台成龙酒”发布会上,当有记者问及茅台方面对“三公消费禁喝茅台”提案的看法时,茅台高管刘自力反应激烈,他反问记者:“三公消费禁止喝茅台?那么我请问你,三公消费应该喝什么酒?”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集团消费长期来呈非规范运动,形成了“膨胀——压缩——再膨胀——再压缩”的集团消费管理“怪圈”。国家对集团消费的管理局限于被动、静止的行政控制办法,未形成灵活的调节机制和法律机制。实现集团消费的法律调整应尽快制定《集团消费管理条例》。通过集团内部制度建设,使集团消费与集团中的领导者和个人的责、权、利联系起来,使其自觉进行合理的集团消费。  相似文献   

11.
游宇明 《政府法制》2013,(27):20-20
在现代社会中,官员的“三公消费”最容易引起争议。现代社会中所谓“三公消费”指的是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表面上看,“三公消费”似乎都出于公务需要,实际上彰显的是官员的贪婪和权力的霸道,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意识有着内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谦  许良 《法制与社会》2012,(27):190-191
消费安全攸关人的存在与发展.频发的消费安全问题昭示出“超感性”的当代突起与“感性对象性存在”—“人”的重度遮蔽.当代消费安全问题已站在了时代问题的风口浪尖,感性存在的论题由此凸显出来.马克思超越以往哲学的感性存在论题所开示出的感性存在论域当然地成为了我们审视当代消费安全问题的重要视域.在此视域下,我们才可能站在马克思具有超越性的哲学原则高度来洞悉并破除消费安全问题背后的现代性之弊,真正践行主体自觉与返回.  相似文献   

13.
位于上海市淮海路商业街附近的一家娱乐公司规定:消费者唱歌、卡拉OK,除了支付正常的包厢费等费用外,还必须同时进行“餐饮消费”,而且金额要达到该店规定的“最低消费”标准。也就是说,即使消费者一口水不喝,也必须支付19元的所谓“餐饮基本费”。诸如此类的“最低消费”在全国各地并不少见?除了卡拉OK行业之外,许多菜坊、酒吧、咖啡厅也都设有价格不一的“最低消费制度”,其中不乏名声响亮、生意红火的大公司。  相似文献   

14.
黄灵 《检察风云》2024,(8):40-41
<正>今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夕,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三中院”)、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市消保委”)联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沪上消费者权益保护情况及2023年度消费领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其中,线上消费、不实宣传、食品安全等,成为年度消费领域公益诉讼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仇晓慧 《法人》2005,(10):110-113
当文化商人李景汉在1999年看到上海还没有一个“真正看品位、有历史、有文化的顶级消费场所”,就将万国建筑中这栋1922年建造,全部是钢结构的欧式老房子,改造成了“上海最昂贵的聚会场所”,共称为“奢华顶级消费地标”。  相似文献   

16.
试论消费信用合同的“冷却期”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96 4年英国《租赁买卖法》中出现的有关“冷却期条款”的规定 ,标志着消费信用合同“冷却期”制度的产生。设立“冷却期”制度的目的和实质 ,就是给予消费者在签订合同后的一定时期内 ,在不负违约责任的前提下解除合同的权利。债务人在“冷却期”内解除合同后 ,有权要求债权人返还其在消费信用合同下支付的全部价金。债务人行使合同解除权的“冷却期” ,根据具体情况不同 ,时间长短的规定也不一样。引入“冷却期”制度 ,是今后我国消费信用立法必须研究和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移花接木     
明明是私人消费,偏偏公款报销;入账虚报瞒报,企图“瞒天过海”……近来,“公款买私单”现象频频曝出。中央严控“三公”消费,但个别党政下部利用职务之便将因私花费“变着花样”藏人公务报销之中。专家认为,严查“入账腐败”应成为反腐败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去年,《首都经济报道》报道了我国网络团购现状的记者调查,引起广大网络消费者的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当2010年春夏之际,“网络团购”悄然成为网络消费人群时尚的消费模式后,其“三省一时尚”的优势撼动了人们传统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各大团购网站更是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网络团购加速进入“大爆发”时代。  相似文献   

19.
每年3月15日,都会让一些消费平台或者生产企业提心吊胆.1991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举办一场堪比春晚关注度的“3·15晚会”,播出的调查内容一般紧跟当下的消费热点,追踪消费生活中不为人知的“潜规则”,曝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重重“黑幕”. 这些年,“3·15”晚会曝光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虚假广告、无证经营、假冒伪劣、明星代言、网络购物等.其中,最为公众关注的还是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GDP就是马车,那么“消费之马”甚至被马车反超了,“十二五”规划明确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是让消费之马回归本位,当然,配套措施必须同步跟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