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论转型期社会结构变化与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利益群体多样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必然引发利益要求的冲突和社会矛盾的积累。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给中国的政党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政党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置于社会转型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执政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中去思考,协调多种利益群体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2.
当代利益群体多元化与优化我国政党制度的整合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社会是否能够良性运转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是否能够获得协调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政党制度。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呈现出利益分化加剧,利益群体多元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群体间的利益矛盾又空前复杂、社会冲突增多、政治资源的弥散性分布加大。这种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政党制度的整合机制带来诸多挑战。为此,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必须在坚持自身整合机制优势的前提下,强化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整合中的核心作用,优化其整合政治资源的功能以及适应社会变迁的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3.
正政党作为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政治组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在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各种利益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热情的空前高涨,给我国民主党派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在我国历史上,一些政党或者吸纳新成员,扩大或改变自己依靠或代表的社会力量,或者随着原来依靠的社会力量的衰落而衰落甚至退出历史舞台。国外不少国家的政党格局就是随着本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不  相似文献   

4.
论现代立法中的利益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的深层次结构,也是推动社会和政治运行的内在动力.根据利益主体的差别,可将利益划分为个体利益、群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三种类型.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原有利益结构呈现出从整体性到多元性、从均衡性到非均衡性、从稳定性到变动性的变化特征.当社会利益结构发生变化时,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构成、利益倾向和利益追求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形成严重挑战.中国政党制度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应对社会阶层分化的对策措施包括: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组织整合功能和意识形态整合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制度竞赛和政党制度竞赛是当代世界的普遍现象。政党制度竞赛,比较和竞争的是政党制度的绩效:在利益整合方面,实行两党制、多党制的西方国家比单个政党整合社会利益的能力较强,而政党制度整合社会利益的能力较弱,采用多党合作制的中国政党制度整合社会利益的能力较强,而单个政党整合利益的能力有时不足;在运作国家政权方面,西方国家往往会出现统合国家与社会的失败,中国在统合国家与社会时比较成功;在政党制度社会化方面,西方国家因选民与政党直接互动较为民众所认同,中国则因选民与政党之间的直接互动不多而对多党合作制不甚了解。应当从提升政党整合社会利益能力、强化政策形成及执行中的监督和实现政党协商与民众参与的有机结合等方面去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因此,中国政治制度的成长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有着一种互强的关系。文章从宪法制度随着利益结构的变迁逐渐进步、政党制度随着阶层结构的变化逐渐完善、基层民主制度随着组织结构的变化而成长等方面,对中国特色政治制度成长的适应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调整利益结构中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在最本质的意义上表现为经济制度的变迁.经济制度的调整带来了利益结构变化,其中由利益关系变动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冲突,构成了体制转型中的社会和谐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握社会利益结构状况,把创设利益均衡制度作为其本质要求,真正实现不同利益群体的公共选择.  相似文献   

9.
利益表达是政党的基本功能,也是解读政党文化建设价值的一个新视角。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政党的和谐发展、政党意识的扩展以及政党的制度规范建设都是政党文化构建的基本内容,它们以利益表达为价值评判,阐释了政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必须从政党意识社会化、制度规范创新和提高政党成员素质等方面入手,不断改善政党的利益表达功能,使社会主体利益通过政党得到全面而有效的表达。这是中国共产党获取和巩固其存在的合法性社会基础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政党制度,是实现和发展民主法治的政党制度,是保持政局和社会稳定的政党制度,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制度,也是全面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和谐福建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农辉锋 《桂海论丛》2010,26(5):108-111
政协制度在历史上发挥过有效的政治整合功能,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的政治功能失效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协制度逐渐发挥出作用,但其潜在的功能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进一步发挥政协制度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上的积极作用,对于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加快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其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归根到底是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要从正确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五个方面的关系入手,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特色与优势,实施统一战线凝聚力工程,凸显“三个导向”,突出“三个重点”。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具有双重功能,即对其成员和所联系社会群众的利益代表功能和协助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功能。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政治参与中的双重功能,是新世纪参政党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民生时代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政策作为对全社会价值资源最有权威的分配工具,有责任和义务通过政治过程所作出的选择和分配办法的制定来解决公共问题,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进入民生发展新时代以后,社会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社会发展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就历史地逻辑地统一在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之上,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就是要保证不断改善民生、不断提高民生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成了现代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的利益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不断涌现和发展,这些矛盾都将在利益上形成相应的意志要求,并谋求相应的表达渠道。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是与新的经济形式及新的社会阶层的不断壮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党的各级统战部门要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健康发展,拓展统战工作新领域。  相似文献   

16.
阶级与阶层是研究社会结构与政治发展动力问题的核心概念。阶级分析旨在对社会总体结构和宏观层次进行探讨,阶层分析专注于对社会结构的中观层次的研究。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从理论上看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从实践上看都是为制订合理的社会政策提供知识保障。中国社会结构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化,全面、深刻地理解这种变化,必须综合运用阶层分析和阶级分析。综合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与推动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中的民族凝聚力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现代化而引发的社会转型 ,全面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 ,从而不断重塑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和内涵。与传统相比 ,民族凝聚力有了本质的不同 ;社会转型中民族凝聚力弱化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 ;社会转型对民族凝聚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吕宛青 《思想战线》2007,33(5):35-42
从泸沽湖家庭旅馆产生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社会的转型势必带来社会群体利益结构的变化,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如果这些利益不能实现均衡或相对均衡,由利益相关者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利益均衡是构建旅游目的地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妥善协调与正确解决利益均衡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问题,有助于家庭旅馆走上规范、合理、有序的发展道路,提高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社会和谐程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成长壮大,必然会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应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把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纳入到多党合作的制度框架中来。民主党派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代表性人士,有利于扩大我国政党制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开发我国政党制度的政治功能。应研究和完善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有关政策,使民主党派在开展对新的社会阶层代表性人士的工作中,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能否保持社会稳定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政治安定与社会良性运行。在我国进入利益分化与博弈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民族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与地域因素,辨析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性质,阐释其特点,解析其成因,并提出了预防与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社会治理成本的降低与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