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贤》2012,(3):42-45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电(记者孙琳)近日,为纪念“七千人大会”召开50周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由张素华编著的《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一书。1962年1月11日到2A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集了七千多名县委书记以上干部参加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与会人数如此之多,可谓空前绝后。更令人发生兴趣的,还在...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军事家周恩来》序言(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四日)江泽民《伟大的军事家周恩来》一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组的同志请我为之作序,我欣然应允。周恩来同志的才识全党皆知。他“才兼文武”,“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他是以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3.
1月7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2008年令国人目瞪口呆的10句话》。这篇文章只有800多字,从1到10平铺直叙;所述的“10句话”.也不过是2008年公开披露的文字的“摘要”或“小结”.然而影响却大:无论是口头相告或网络点击及转(加)载,迄今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4.
最近翻阅《陈独秀与胡适》(湖北人民出版社,朱洪著)一书,在书中偶睹了陈独秀录杜甫《秋兴八首》之八诗作送“怀甫先生”的书法屏幅(见文中影印件,朱洪提供),引起笔者的浓厚兴趣。屏幅上写到——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陈独秀“北伐观”含意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陈独秀对北伐始终抱有消极的态度,他的这种消极“北伐观”是错误的,应当予以否定;另一些人则认为.陈独秀只是在“三二○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北伐观才表现为消极,但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其“北伐观”则由消极转变为积极;甚至还有人认为:陈独秀的“北伐观”根本就不存在着什么消极的因素,至于消极一说,只不过是被人误解罢了.例如董伟同志在《学术交流》1993年第5期上发表的《试析陈独秀“北伐观”之真谛》一文中,就持这种观点.(以下简称《真谛》)本人认为,《真谛》一文所提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1、我自小酷爱读书。大约从12岁起,我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架;到15岁参加工作时,已有了满满一架书。可惜的是,这批书都失散了。只有一本例外,即张默生着,丰子恺绘的《武训传》(东方书社,“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再版),随我由北京,至新疆、至山东、来太原,展转三十余年,至今仍在我的身边。这可以说是我的第一本“藏书”。我保存至今的第二本“藏书”,是1970年冬,在塔里木河边放羊时手抄的《唐宋词一百首》(底本为中华书局1961年版)。因当时此书尚属应付之一炬的“四旧”,放向书主借到已属不易;顶着寒风过放羊边抄书,其不易更难…  相似文献   

7.
近阅谢春涛所著《庐山风云:1959年庐山会议简史》一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书中第60页里写道:“他(指毛泽东──编者)还手书李白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并在末尾注明:李白《庐山谣》一诗中的四句。登庐山望长江,书此以赠庐山常委诸同志。”事实上,毛泽东题写李白这四句诗的时间,是在1961年第二次庐山会议期间,并非是1959年第一次庐山会议时。末尾为“书此以赠庐山党委请同志”,而非“庐山常委诸同志”。1961年8月对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中央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8.
学迅 《世纪风采》2006,(4):43-43
据《半月谈》记者调查,在武汉高校校园里出现了“论文黑市”。一本111页的《江汉论坛》“增刊”发表了109篇“论文”,其“版面费”为:“增刊”每篇400元,“正刊”每篇1000元。“只要论文还过得去,保证能发”,云云。(《扬子晚报》2006年1月29日)  相似文献   

9.
宋志坚 《唯实》2009,(4):94-95
看到《南方周末》(2009年2月12日与2月19日)刊载的《重温改革初衷恢复历史真相》一文——副题为“《重温叶剑英主十年前讲话》、《叶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座谈会摘要”,前者系胡德平的文章,原载《南方周末》2008年10月2日;后者是叶选基的文章,原载《南方周末》2008年10月29日——读后颇有感慨。“改革初衷”需要“重温”,可见有人淡忘;“历史真相”需要“恢复”,因为已被歪曲。文章说的是从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段历史,比照着胡文和叶文细读,“恢复真相”者大致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评介孔明1994年8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刘国新等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以下简称《国史长编》)一书。这部书分为四卷:第一卷(1949-1956)约70余万字;第二卷(1957-1965)约90余万字;第三卷(...  相似文献   

11.
周婷玉 《党建》2009,(6):30-31
2009年4月6日,历经近三年时间“长跑”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医改意见)终于出台;相隔一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也正式与公众见面。  相似文献   

12.
更正     
本刊2011年第26期61页《红军杰出将领周逸群、旷继勋》一文中,“1922年反对北伐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九国公约’”中“北伐”应为“北洋”,特此更正。感谢读者的指正。  相似文献   

13.
《彩色的世界》一书,是当代著名记者穆青著文、摄影,新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一部文图并茂的散文集。全书46篇文章,262幅图片,引导我神游了世界59个国家。书中散文诗般的清新文字和生动优美的图片,使我分享了世界风景名胜之美,更进一步了解了入类在征服大自然中所创造的占文明、古建筑、占遗址之厚重的历史;还有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的那些点点滴滴、丝丝入扣的人生哲理,使我感受到“世界没有阻隔,人心从采用通”的人性之美。门h阅读《彩色的世界》一书,tew我看到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无限的美以及人类为改造大自…  相似文献   

14.
散木 《党史博览》2010,(5):29-31
毛泽东关于柴沫自杀的批示据《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一书记载.毛泽东于1972年11月4日、12月5日曾分别在反映柴沫情况的两份来信摘报上批示说:“纪、汪酌处。““纪、汪处理。似不应除名。(逼死了人,还要开除吗?)”这里的“纪”是指纪登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组织宣传组副组长;“汪”则是指汪东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至于来信中所提到的柴沫,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抗战史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10月~1966年5月;1966年5月~1978年12月;1978年12月至今.以下对三个阶段的研究情况分别论述之。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抗政史研究著作的出版仅20种左右.且大多在50年代.此外,就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书中都有抗战的一段。在20种左右的抗战史书中很少抗战全史的书,大多是事件型的小册子,如吴天骥《平型关大战》(1956年)、陈子谷(皖南事变》(1956年)、杨叶《卢沟桥事变》(1958年)等.只有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1957年)、中…  相似文献   

16.
《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发表了黄德林、吴东华同志的《国民革命军第7军第8旅是第一支北伐先遣队》一文(以下简称黄吴文),笔者拜读后受益匪浅,但觉得有的问题值得商榷。黄吴文说:第7军第8旅(钟祖培旅)“5月初,第15团团长尹承纲奉命率所部出发”,“钟旅其余各团随后跟进”。而叶挺独立团则于“五月一日,……为北伐先遣队,从广东省肇庆、新会出发,开始北伐。”黄吴文开篇后说到:“北伐先遣队由国民革命军第7军第8旅(旅长钟祖培)和第4军独立团(团长叶挺)两部分组成”。既然黄吴文所持的钟旅和叶团同为北伐先遣队这一观点,是和我们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何穰 《新湘评论》2005,(3):64-64
《读书镜》载,宋太祖一日罢朝,俯首不言,内侍王继恩问故。上曰:“早来前殿指挥一事,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故不乐了。”象宋太祖这样的皇帝“偶有误失”,竟然怕“史官书之”,令人感慨。  相似文献   

18.
春林 《世纪桥》2000,(1):64-64
《哈尔滨人口变迁》(以下简称《变迁》)一书,兼具人口研究和社会史研究的内容,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和实用性的社科成果。费孝通为此书题写了书名。雷洁琼为此书所写的序言认为,此书是人口研究的“拓荒补白之作”,它“为研究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的专家称此书“首开我国大城市人口研究的先例”。笔者读后,非常赞同上述权威性的评价,觉得此书极富开拓性和创造性,确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确是一部社会科学的力作。革命和建设,都要从…  相似文献   

19.
北伐是孙中山先生的正确主张,而且他进行过两次尝试,结果都以失败告终。那么,孙中山逝世前后的第一次大革命中,是谁最先主张和倡导北伐战争的?从高校使用的关于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教材及有关论著来看,对这个问题的叙述有两处:一是援引了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特别会议通过的《关于现实政局与共产党的主要职任议决案》,其中有对北伐的明确表述;二是引证了蒋介石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的两次讲话,它们分别是1926年I月4日和1月6日,以此来说明他已原则地提出过北伐的问题。而笔者搜集材料,得以印证:国共第一次…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根据《斯大林全集》第10卷中所载文章帼际形势和保卫苏联》,中国党史学界对“五月指示”的表述有两种,一种是:1927年5月底,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八次全会向中共中央发来紧急指示;另一种是:1927年5月底,共产国际执委会接连向中共中央发来两份指示。这两种表述都认为该“五月指示”有4个要点。但据新出版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一书第298至299页上公布的档案资料,上述表述是错误的。首先,“五月指示”不是共产国际执委会决定发出的,而是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决定并发出的。在《斯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