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关于“”,北宋理学家程颐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几千年来,中庸一直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正> 近来的文学研究和文化论争中,都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对于传统文化如何估计的问题。刘再复认为,中国正统的文学观念体系是“以儒家派为主干”的,它在内容上“偏于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在美学上则追求一种“中和之美”。其批评性意向很明显。与此相对照,姚雪垠认为:儒家思想虽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文学史的决定因素,更没有消灭人的个性;儒家的文艺思想不能用“中庸”来概括,包括“中庸”在内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有它的积极意义。他一再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它对于建设我们的新文化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刘晓波的看法是: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一元文化,这种文化必然  相似文献   

3.
孔子提出“中庸”概念是对前代辩证思维的总结和发展。在社会秩序观中,“中庸”要求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赋予其中以道德价值,使社会秩序道德化。相应地,社会秩序的维系也转化为社会个体的道德实践,在具体方法上则以教化为手段,积极预防犯罪,以刑罚作为社会秩序的最后防线。  相似文献   

4.
宋朝有个朱熹,解释“庸”,平常也.庸就是平常,我们经常讲庸庸碌碌,庸碌就是平常,平庸.为什么说“庸”是平常呢?永久恒常的东西必须是平常的.燕窝、鱼翅天天吃可以吗?不行,豆腐蔬菜天天吃可以吗?这个可以吃.所以不能小看平常的东西,只有平常的东西才是恒常的. 儒学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最重要的一点:日用伦常.日用就是不脱离我们日常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文化里面所体现的,即是道.儒家的道不是道可道非常道,百姓日用就是道.  相似文献   

5.
黄钊 《学习与实践》2006,(3):122-126
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主干。它的优秀成果,集真、善、美于一体,光彩四射,引人入胜。特别是“中和”观、“仁爱”观、“尚公”观、“忠信”观、“自强”观、“廉政”观、“民本”观等,过去对于弘扬优秀中华民族精神,陶冶人们高尚情操,培育国民美好品行,调节社会各方面人际关系,都发挥过无比重要的理论影响,即使到了今天,仍有不可低估的重大理论价值。特别是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可以给我们以许多重要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政治观的批判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内容丰富、派别不同的政治观点中 ,儒家政治观起着主导的作用。王船山秉承儒家思想之大旨 ,从“公天下” ,“人治为主、法治为辅” ,“德教为主、刑罚为辅” ,“宽以养民、严以治吏” ,“擢举贤才、贵士、养士” ,“集权与分权” ,“民变”以及“华夷之辨”等方面 ,提出并阐发了自己的政治观体系 ,对中国古代政治观作了批判总结  相似文献   

7.
“中庸”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突出地位,但在法律文化领域内对“中庸”的研究很少。本文通过对先秦法家韩非法术势统一论的法治理想、法治的模式、法治方法以及法的稳定和改革相结合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揭示韩非法治理论的中庸特色,从新的视角来探析“中庸”。  相似文献   

8.
丁胜利  许富民 《前沿》2005,2(5):84-86
“新民”概念出自儒家经典《大学》。其涵义是革去人的旧的思想价值观念, 塑造人的新的价值观念。由儒家首倡和实践以来, 有梁启超的“新民说”、毛泽东的“新人观”、邓小平的“四有新人”思想。他们丰富、深邃的育人观念和实践展现着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而认识到做好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杜杰 《理论月刊》2006,(5):46-48
“易”是一种哲学思维,其本体喻义在“生”与“和”;它构造了中国式思维模式和宇宙图式,直接开启了道家之“道”本体论和儒家之“仁”本体论;并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10.
“庸”、“懒”是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顽疾”。庸、懒问题不解决,工作难以创新发展。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通过实施“三大工程”、推行“三大考评”、落实“三大奖惩”.有效整治了领导干部的庸、懒顽疾,营造丁风清气正、奋勇争先的干事创业氛围。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造成道德与知识的紧张是近代以来中国哲学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牟宗三会通儒家心性之学和康德哲学,用"一心开二门"的哲学架构,重建了儒家的道德形上学。肯定良知,确立德性的优先性,又给知识以恰当的安排,是牟宗三穷其一生对现代性所作的积极回应。道德形上学的重建无疑再植了儒家思想在现代性中的智慧灵根。  相似文献   

12.
谷更有 《思想战线》2003,29(2):86-90
缘于精英层对程朱理学的误读,致使不少人对宋代社会观念存有曲解。五代时期的纷争,土地私有制的风行,已使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利欲的观念。就乡村户而言,其意识形态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种:1 追末逐利,诚信孝悌的朴素伦理式微;2 富求贵,贫求富心态;3 重鬼神、祭祖,轻法度心理。宋代乡村户中普遍存在的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识形态是宋代经济、社会变动的反映,它具有中国前近代乡村民众意识形态的共性,又鲜明地体现着有宋一代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看见十九世纪台湾——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尔摩沙故事》(Curious Investigations:19th-century American and European Impressions of Taiwan)为主要分析对象,将西方人讲述的台湾故事当做西方对东方的观看和关于台湾的知识生产,探讨何种事物被选择为讲述对象,考察来自西方的“凝视”(gaze)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台湾图景.首先,将西方旅行者对台湾自然事物的发现与19世纪西方的科学发展相联系,说明对未知世界的探险、科学化的叙述和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传播是由西方主导的.而旅行者对台湾人文景观的记录则表现为观察与被观察、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是西方主体对东方他者的认知投射.第二,借用文化与社会关键词的论述,将旅行者对台湾人文与社会的讲述集中于一些有代表性的词汇中,如“野蛮人”、汉人与儒家文化等,这些词汇体现了西方主体的意识与观念,呈现了当时西方眼中的台湾知识地图.原住民被作为讲述中心可能与西方眼中的文明位阶相关;汉人和儒家文化受到贬抑是中华文明衰落和西方文明崛起的世界格局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社会刑罚的文明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维护君主专制、作为刑讯制度的思想基础及其自身的绝对化,它对酷刑现象在传统中国社会长期、广泛地存在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宋代"义利"争辩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娟 《思想战线》2004,30(2):119-123
义利之说被视为"儒家第一义",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义利的二厢关系上,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争议。宋代在此问题上,曾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一方面是以理学为代表的一派,主张重义轻利,并将这一传统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为完全不要利而只讲义的惟义主义;另一方面,与之相对的功利学派则主张义利并行,不仅要讲利,而且倡导利。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据当代中国现实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理想诉求,它不是子虚乌有的乌托邦梦想。文章具体考察了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着重阐明了中国古代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深刻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社会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全面分析了我们党针对我国现阶段各种不和谐现象、各种社会失衡甚至社会冲突而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考察近百年来儒学在海内外发展的命运可以发现,儒学研究者对其态度大致经历了从全面批判到积极肯定再到创造性转化三个阶段。儒家思想在海内外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不但可以与现代文明相适应,而且能够对治由西方文化引发的人类生存危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China has vied for a remarkable sha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drawing on its low labor and manufacturing costs and resources.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ts export-oriented economy has delivered a heavy blow to its economic performance. Will China be able to use the crisis as a golden opportunity to outshine its opponen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Mei Xinyu, an associate researcher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under t...  相似文献   

19.
马建兴  郑定 《思想战线》2005,31(1):119-124
中国古代的守丧制度是指服丧者在丧期内的行为规范,是丧服制度的重要内容。守丧制度是儒家"孝道"的重要体现,其基本要求就是尽"哀"。守丧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和倡导,并上升到法律高度保证其在社会生活中强制推行。这在提倡孝道、淳化民风、稳定社会秩序方面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也带来了愚孝愚忠的封建思想毒素、助长社会虚浮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生产力发展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魏晋玄学在发展上大体经历了"名教本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和"名教即自然"三个阶段,从这样一种发展历程上就可以看出,魏晋玄学最终极的目的乃是旨在解决"名教"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把两者予以调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可以说始终有着一条"名教"的主线,魏晋玄学与其说是对"名教"进行批判,倒不如说是为"名教"寻找"自然"的依据,这尤其体现在玄学中的伦理道德思想、自然主义思想和人本主义思想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