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导刊》2009,(3):42-44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中国古代历史最悠久、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之一。在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居于琴、棋、书、画之首,也成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2003年,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表明。有着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  相似文献   

2.
齐鲁藏琴录     
在山东民间,珍藏着不少古琴,大部分是明清时代制造的,也有宋琴甚至唐琴。这些古老的乐器,是山东地区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物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鲁就已是音乐文化兴盛的地区之一。齐国的邹忌子、雍门周,鲁国的师襄子都是当时有名的弹琴家。隋末唐初,被尊为"赵师"的著名琴家赵耶利也是山东曹县人。这些事实说明山东的古琴艺术,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而清代和近现代琴艺活动的兴盛,又是今日山东藏琴较多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半个世纪以来,田先生已制作了200多张琴,他说,只能说其中一部分是好琴,这些大都被古琴家收藏了,少量由他保留着。好琴给田先生带来了不尽的欣慰与欢乐。古琴制作大师田双琨先生是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的入门弟子,从事古琴制作、修复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其技艺可谓当今琴人之佼佼者。他的古琴制作工作室—“虞田琴斋”坐落在北京幽静的小巷中,室内墙壁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名琴、名人字画和发黄的老照片。  相似文献   

4.
它的造型简约,却凝聚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趣和宇宙观;它的声音古朴纯净,却反映了古代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就是琴,20世纪初为区别于西洋乐器,而被称为古琴。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时候,全国精通古琴的人,不过50左右。  相似文献   

5.
古琴斫艺     
正准确地说,古琴的名称只有一个字——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琴之所以又被叫成古琴,是在20世纪初西方乐器被引入中国后,为了强调其在中国传承的亘古深远性,从而形成的一种称呼。事实上,"古"字于古琴而言,也是当之无愧。从口传史角度追朔,古琴可追溯到人类始祖伏羲氏时期,"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从文字史考  相似文献   

6.
海南八音器乐为海南本土器乐,因采用弦、琴、笛、管、箫、锣、鼓、钹等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这八大类乐器大部分来自民间的传统乐器,为民间艺人所创造,具有浓郁的海南特色。如花梨木制作的唢呐,椰子壳制作的椰胡,竹管制作的春封、调弦,竹  相似文献   

7.
《天津政协公报》2013,(5):40-40
<正>古琴,又名七弦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据传已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琴是我国文人修心养性的必备乐器,被列为文人四好——琴棋书画之一。最为上乘的琴是焦尾琴。我国古代人士创作了大量的悠扬动听的琴曲和琴歌,琴曲即古琴独奏,琴歌即以古琴伴唱。著名的琴曲有《高山流水》、《酒狂》、《潇湘水乐》、《广陵散》、《幽兰》、《离骚》、《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良宵引》、《秋江夜泊》、《静观吟》等,有些已经  相似文献   

8.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古琴艺术位列"琴棋书画"文人四大修养之首。从古代到现在,古琴艺术经历了一个从崇高到衰落到复兴的历程。古琴艺术并不是一个古董式的博物馆的艺术,它的教化功能、怡情功能都在当下能够发挥特殊功能。对于文雅人格修养,对于传统文化的承传,古琴艺术也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琴,又称古琴或者七弦琴,是一件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3000余年不曾中断,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时至今日,古琴音乐依然作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铸刻在美国"旅行者"号太空飞船的镀金唱片里,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寻觅着宇宙间的  相似文献   

10.
巴蜀古琴     
琴是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现代称为古琴或七弦琴。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前7世纪),我国文献上已何关于琴、瑟的记载,《诗经·关睢》中就有诗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时的琴瑟形制已失;从汉代的“抚琴”“鼓瑟”乐俑图像上,还可以看出两者细微的区别。瑟的图像比较规整,面上何一弦柱。这时琴、瑟的演奏也比较简单,琴是利用按音变更拨动弦分发言,瑟只弹散音,一弦一音。春秋战国时期,琴‘瑟的使用渐多,有了“琴瑟之乐,。伯牙鼓琴的故事;益尝君听雍门周弹琴的故事久传不息;《高山》、《流水》两支古琴曲流传至今。这时的…  相似文献   

11.
杨维桢是元代末年著名艺术家,在诗、文、俗曲、书法方面均有建树,对戏剧艺术、古琴艺术也颇有心得。本文试图借鉴观念史的研究方法,整合杨维桢在诗文、书法、戏剧、古琴等多门类艺术中所取得的成就,通过综合研究,从诗本性情的艺术本质观念及其确认情感本体、张扬个性情感和肯定世俗情感的时代特质等方面梳理和阐释杨维桢的整体艺术观,展示杨维桢在中国艺术和艺术观念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聚焦广西壮族的钢琴作品演奏,摒弃了传统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宏观视角,以对民间艺术形式的挖掘为切入口,分析了广西壮族钢琴演奏中的民间器乐表现、民间声乐形态以及民间戏剧手法,基于不同作品的演奏技艺差别,提供了广西壮族钢琴演奏的独特艺术范本。  相似文献   

13.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庆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浙江省体改委《改革月报》社、中国富利通文化艺术发展公司,于1994年12月至1995年9月在北京联合举办’95国际华夏器乐展演年活动.’95国际华夏器乐展演年主要有两项大的活动:一、国际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二、于1995年9月上旬在北京举行盛大的“华夏乐韵音乐周”.本次活动组委会将邀请大陆著名民族器乐演奏团体及台、港、澳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华乐团,参加“华夏乐韵音乐周”的演出、交流活  相似文献   

14.
王湛 《今日广西》2008,(1):67-67
当代古琴大师李祥霆说“古琴是中国民族音乐里的长城、故宫、兵马俑”。汉代的恒谭在《新论》中说“八音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由此可见,古琴在整个民族音乐中的地位及影响力。正是古琴的这种不可替代的地位及源远流长的文化,2003年11月,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二批“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正>"琴就是我的生活,从事任何一件事,‘只有死在里面,才能活出来’,不怕没前途,就怕研究不到位。"这是现年75岁的台湾斫琴师林立正的人生体悟。他曾是渔船船长,带领船员远渡重洋,而立之年接触古琴,拜名家为师,后致力延续、提升传统斫琴技艺,推动两岸古琴音乐交流。  相似文献   

16.
李成琳 《公民导刊》2013,(11):52-53
11月7日,是中国古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周年纪念。抗战时期的重庆,文人云集,琴家云集,形成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难得的"文化高峰",而琴人、文人的结社雅集,除了引为同调和知音的欢喜,更有炮火之下斯文不灭的欣慰。  相似文献   

17.
王静  陈秀琴  詹贤武 《新东方》2009,(9):F0003-F0003
海南八音器乐为海南本土器乐,因采用弦、琴、笛、管、箫、锣、鼓、钹等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这八大类乐器大部分来自民间的传统乐器,为民间艺人所创造,具有浓郁的海南特色。如花梨木制作的唢呐,椰子壳制作的椰胡,竹管制作的春封、调弦,竹制的箫、喉管,木制的子鼓、梆板等。海南俗称的八音乐既包括乐器、乐曲,也包括乐队。  相似文献   

18.
今年夏天,在联邦德国、意大利、瑞士、荷兰等国发起的西柏林艺术节上,观众们将有机会欣赏到一组中国传统艺术节目。这组节目中,有被称作中国「戏曲之母」的昆剧,有地方色彩极浓的川剧,有古老乐器的演奏和富有民间风韵的木偶戏。参加演出的共有一百六十多位中国艺术家,历时将近两个月。如此集中地将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会聚于一堂,奉献给外国观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少有的。现将参加艺术节的中国传统艺术节目的历史和主要特色作一简介。昆剧——中国「戏曲之母」  相似文献   

19.
王静 《新东方》2011,(1):83
黎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传统器乐和乐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黎族传统器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经济状态、人民生活、社会风俗关系密切,并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秦昆 《传承》2013,(5):16-17
龙州是广西最早对外通商口岸城市,素有"小香港"等美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龙州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享誉海内外的天琴艺术文化、历史悠久的边关文化、良好的生态系统、秀美的左江自然风光。以天琴艺术为主题,把富有浓郁壮乡风情和文化特征的"天琴"提炼升华,将文化旅游与壮族文化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