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怎样理解和处理好稳定与完善的关系?这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按经济学家们的分析,目前我国农业存在三个基本矛盾:分散自发的家庭经营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的矛盾;细小的生产规模与先进生产力的矛盾;农业效益与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农村现实生活中则表现得很具体:农民种地积极性下降,对土地的投入减少等等,严重制约着农业的稳步发展。 虽然1989年和1990年我国农业生产连续两年获得丰收,开始摆脱徘徊的局面,但农业要再上新台阶,就必须解决目前农业发展所遇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 怎样解决这些矛盾呢?各地都在实践中探索,积累经验。前不久,我们采访河北省廊坊市属的固安县,发现这个县以完善土地制度为中心,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解决农业生产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走出了一条“在稳定的基础上完善,以完善来保证稳定”的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成功之路。固安的经验打破人们的一些疑虑,过去一说完善,就怕不稳,其实,稳定绝不是一切原封不动,调整、完善完全可以在稳定的基础上来搞,反过来,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更加完善,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得利,才能有真正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厉以宁 《理论参考》2008,(12):20-20
一、30年来的三大成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促进农民的生产,打破从前人民公社下大一统农业的情况,这在当时是很冒险的。虽然起初很艰难,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推广了,几年之内,中国市场的商品品种迅速增加,多年不见的香油、花生米、鸡蛋、猪肉全有了。这是第一个大成绩。  相似文献   

3.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80年中央正式发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8亿农民从僵化的人民公社中解放出来,农民再次获得了生产自主权,释放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社会因此而...  相似文献   

4.
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刘恒茂我国农村自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满足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传统愿望,实现了劳动者与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的紧密结合,使农民的收入同其劳动付出直接相联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生...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最近在衣村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政策,一定要非常明确地向农民讲清楚。 如何对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政策一向是很明确的。可是有一段时间,社会上毁誉的讨论颇多,农民的顾虑不少,现在从江泽民同志的这番话中,我们应当再一次得出让农民放心的结论,这就是“稳定完善,长期坚持。” 如果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稳定在农村,那么农村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得到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为  相似文献   

6.
如何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全国人民都深为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几年来各种看法不一,众说纷纭。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9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为深化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稳定下来,并不断加以完善。 如何稳定、完善家庭联产责任制?我们的看法是:发展社会化服务是稳定、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中心环节和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抓好农村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主要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第一、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服务体系。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对调动农民积极性和促进农业生产起了重大作用,要长期坚持下去。现在不足之处是,不少地方集中统一经营上这个层次比较薄弱,应该向家庭承包经营所提供的服务和必要的协调管理跟不上。“土地包到户,农民盼服务”。分散的家庭经营势力单薄,不能解决农户自身在生产经营上碰到的许多困难。因此,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民的迫切要求。完善服务体系,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1、乡…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表现出可贵的创业革新精神,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把集体经济单纯的统一经营改变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造.这种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效地摒除了长期存在的管理过分集中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等弊端,使农民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使劳动成果同农民的劳动最直接、最紧密地联系起  相似文献   

9.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执行20年来,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加快了农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这一体制和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适时提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笔者认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是适应市场农业需要,促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转变,是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规模小,是当前我国农业许多问题集中的焦点,突出表现在:(1)一家一户…  相似文献   

10.
方洋 《青年研究》2001,(2):12-17
1978年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极大的解放与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 ;进入 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负担居高不下 ,80年代就已出现的“卖粮难、卖棉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1 999年国家进一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 ,决定在原来 1 5年承包时限上再延包 30年 ,这就是农民所说的土地延包政策。中青年农民 (以下简称农民 )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他们对农业生产的兴趣无疑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稳定 ,在土地延包政策中青年农民对农业生产持何种态度 ?这种态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现有的资料对此进行研究的不多 ,为了弥补这方面…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农村改革,必须继续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切不可偏离这一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总方向”.这是完成九十年代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一、农业现代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方面的矛盾。在我国广大农村,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推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一种与落后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国内外大市场之间很难相融。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中,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太小,而且十分零散,据有关部门在全国不同类型地区的280个村定点调查,1990年户均耕地规模847亩,分为82块。这样细小分散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户对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购置,…  相似文献   

13.
《瞭望》1992,(3)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强调指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要继续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力,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深入学习党中央的指示,结合对农村实际情况作一番考察,就不难看出,“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一战略措施在当前农村深化改革,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离不开社会化服务;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离不开社会化服务;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样离不开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社会化服务,把千百万分散的小规模生产联结起来,把家庭经营的积极性与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结合起来,这对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邱梦华 《党政论坛》2008,(21):47-49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打破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为弥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的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在农村改革的30年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增长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庄园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投入力度的加强,农村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庄园经济。庄园经济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把城乡结合起来,吸引了许多开发商或企业投资于农业。由于庄园经济在农业中是一种迅速出现的经济现象,而我国又处于农业结构的调整期,许多农业制度和措施不完善,这就使庄园经济在运行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探讨提出使庄园经济在全国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一、庄园经济及其运行中产生的问题庄园经济就是企业或开发商向政府、农户租赁或承包大规模土地,利用自有资金…  相似文献   

16.
韩芸  周常春 《团结》2008,(1):34-35
小农生产:市场经济汪洋大海中颠簸的小舟 1978年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了手印,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推广,促进全国农民不断走上富裕的道路。30年过去了,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粮食购销市场化等一系列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已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建立家庭联产责任制,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生产热情,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经济奇迹。但是,仅仅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们仍然无力应付市场经济大潮的挑战。种种因子聚积,80年代中后期,腾飞中的中国农业出现了徘徊。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的改革首先是在经济上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然后又在政治上实行了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特征的村民自治制度。实践证明,这两项重大的改革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今年1月16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村工作要始终坚持两手抓。  相似文献   

19.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民在农村改革中的一项伟大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形式,既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必要的统一经营,又使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一大二公"和"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充分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结束了长期徘徊的局面,夺得了连年丰收.1990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44624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14147万吨,增长46.4%.棉花产量451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一倍.油料产量1613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二倍.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农村、农业和农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突出的是确立并不断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农民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农村社会开始由大一统转向多样化,产业结构出现多层次,农民内部出现众多阶层,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与行政组织及其他各类组织之间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划分,过去党组织支配人、财、物的资源优势逐步在减少,同时农村各类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