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在“十一五”期间关于“发展目标”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阐述中.都提出了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持续增加城镇就业岗位的要求.并指出.积极促进社会和谐.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说明。做好就业工作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认真思考.并着力加以推进的重要工作。结合对《“十一五”规划建议》的学习理解,笔者以为.无论是在认识连是操作的层面上.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实现这样一个转变。即:做好就业工作,要实现从强调扩大就业总量到注重就业数量和提高就业质量并重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2004年,市劳动保障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新举措,力争实现年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日趋发展,把就业“打造”成为备受民生关注的要点和热点。而如今,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俨然成了政府必须精“敲”细“打”的“瓷器活”。胡锦涛总书记于是强调,“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在“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但是在面对“十二五”时期就业总量持续加大的压力,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的严峻形势之时,  相似文献   

4.
声音     
我并不想把“总理”和“农民”这两个岗位做贵贱之分。但是,我也可以告诉大家,在几十年前我就是农民。当年我当农民的经历,对我今天担任总理的职务受益匪浅。我也相信,这个会场建筑中心的管理者,如果他有“刷马桶”的经历,会把这个建筑群管理得更好。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时表示.政府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要营造一种社会氛围,使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5.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长春市双阳区劳动保障部门履行职责,扎实工作,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再就业。谱写了一首民心歌、和谐曲。统计数字表明,截至到2007年8月,全区共创造城镇就业岗位5891个,实现劳务输出81142人,培训城乡劳动力50200人。  相似文献   

6.
许慧玲 《群众》2009,(1):47-48
近年来,南京市总工会坚持“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导向,大力实施“民生维权建设工程”,把帮助职工就业、引导职工创业作为工会融人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切入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了党政的认可、职工的信任和社会的赞誉。截止2008年9月的五年间,共介绍就业28.6万人次,实现稳定就业5.3万人次。  相似文献   

7.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福建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将扩大就业、保障民生摆在优先位置,f福建省省政府已确定2011年就业指标任务是新增就业60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在新的一年里,福建省在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的基础上,各级人社部门及就业机构拟从“十个扩大”方面做工作,确保2011年各项就业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8.
张路 《前沿》2014,(9):118-119
自中国经济高速运转以来,民生就业问题工程就成了一项较大的社会义务,显得较为突出,也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岗位结构的协调性调整,以及有效的人才输送——合适的人才配备合适的岗位;发展高效的多功能种类的服务性事业;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平待遇机会;加强人才技能的培养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成了改善民生就业工程的重要性支点。因此,笔者针对改善民生就业工程的重要支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9.
2006年,吉林省劳动保障工作紧扣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吉林这一大主题,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年共创造城镇就业岗位57.56万个,完成年计划的115.12%;全省“零就业家庭”中35665户实现了每户至少1人就业;符合条件的3.3万人及时享受到小额担保贷款资助,带动10.8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国务院在吉林开展的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如期完成,百万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实现了由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新的养老保险办法覆盖面超过70%以上。国务院对吉林省劳动保障工作的评价是“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广泛参与,创业项目依托,政策资金扶持,典型引导带动”。并将其作为全民创业促就业“吉林模式”在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10.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将“就业优先”列为“十二五”就业规划的方针和主线。为什么要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如何理解就业优先战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妇运》2008,(9):33-35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改善民生、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精神,推动《就业促进法》的宣传普及和贯彻实施,进一步促进妇女创业就业,今年初,全国妇联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宣传贯彻〈就业促进法〉深入开展“春风送岗位”活动的通知》,各地妇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在广大妇女中开展《就业促进法》的宣传普及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今年,吉林省松原市实施“一增,两个强化,三项活动,四个注重,五项系列服务”,简称“12345”工程,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增”:是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通过壮大民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兴办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努力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翟传豹 《群众》2013,(7):71-72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稳定之基。近年来,淮安市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目标优先部署,大力实施“优质、稳定、便利”为重点的就业民生幸福工程,以实际行动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新要求。连续三年,全市城镇就业总量年均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始终控制在3%以内,劳动者参加各类就业创业培训人数保持在4万人以上,促进了招商项目的引进、发展成果的共享。  相似文献   

14.
《政协天地》2011,(2):22-22
调整投资目标,将“增长优先”的投资目标转向“就业优先”目标,向有利于创造就业岗位、有利于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领域倾斜,向改善民生、产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区域协调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  相似文献   

15.
景洋 《今日广西》2008,(23):9-9
【背景】200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增长与扩大内需、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和改善民生并进。 其中,第五项提出,“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去年我省就业工作时刻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三大人群”,注重发展经济拉动就业、落实政策促进就业、优化服务助推就业“三个环节”,就业工作模式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注重扩大就业,向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并重的转变,积极实施援企稳岗措施,将减少失业的防线提前到稳定就业岗位;二是由过去注重帮扶就业,向注重帮扶就业与促进创业并重转变,  相似文献   

17.
《浙江人事》2009,(7):39-40
为了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湖州市出台《关于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八大计划”,确保2009年全市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15000个以上,其中企业12500个(含见习岗位1000个),机关事业单位1000个,农村和社区600个,省级及以上重大项目200个,其他岗位700个,确保有100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8.
在6月18日召开的吉林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吉林省副省长金振吉在分析了当前全省就业再就业和劳务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改善民生的关键首先是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只有先把人民群众的生存‘饭碗’问题解决好,才能减轻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扶贫开发等其他民生工作的压力,保证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棚户区改造等工作的顺得进行。”金副省长同时强调:“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省情出发,顺应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海外资讯     
《干部人事月报》2010,(9):49-49
美国:劳动力流动性不足美国劳工部近日发布报告说,7月份美国非农部门就业岗位减少13.1万个,就业岗位连续两个月负增长。今年以来,美国平均每月新增就业岗位9万个,而两年经济衰退期内累计丧失就业岗位近850万个。以目前速度看,就业市场要想收复失地,恐怕其路漫漫。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度关注民生工作,对促进就业工作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