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类似在鄂尔多斯发现的煤炭低回采率问题,在我国绝非仅有。煤炭回采率专家许克中指出,去年我国破纪录的19.6亿吨煤炭开采量中,就有9亿吨的煤炭资源未被开采,基本上是“产一半,丢一半”。与之相应的一个数字是,我国是个能源紧缺国家,即便是储量最为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均占有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要支撑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煤炭资源的回采率及利用效益至为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个石油大国,年产原油居世界第五位;中国又是个石油小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然而,每年却有3000万吨原油被直接烧掉。石油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资源节约型经济应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比较低,尤其是富煤少油,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短缺,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  相似文献   

4.
水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 ,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当前和21世纪的发展看 ,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环境恶化三大问题 ,特别是水资源短缺问题 ,将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资源状况形势严峻我国水资源总量28000多亿立方米 ,居世界第6位 ,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 ,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干旱缺水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年均受旱面积1 7亿亩 ,到90年代增加到4亿亩 ,增加了2 3倍。1998年冬至1999年…  相似文献   

5.
国际人口行动组织预测,21世 纪人与水的矛盾将异常尖 锐,淡水资源的紧缺将严重束缚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食物的生产及经济发展。因此,人与水的和协,水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便成了人们面临的一个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 大连属水资源贫乏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金州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长海县及大连市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l/14,全区年平均降雨量只有600至800毫米。 然而近几年来,大连并未因缺水而放慢自己的发展速度,到过大连的人都亲眼目…  相似文献   

6.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企业以及个人为了获取自身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惜以过度耗费资源为代价,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本来就很低的我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7.
目前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300吨,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5%,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吨的缺水下限。北京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约41亿吨,而近年还在逐步萎缩。多年来大量开采地下水,已经形成大面积漏斗区。 1999年,辽宁省动态水资源课题组提出了动态水资源概念。传统水资源的概念是:江河湖泊及浅层地下水等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根据它的特点,我们把它叫做静态水资源;而动态水资源概念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水循环状态的水量总和即动态水资源,主要包括云中水、降水及其所有后续形态。所谓降水后续形态,主要指  相似文献   

8.
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是农业大国,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又是一个缺水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仅为世  相似文献   

9.
一、生态文明呼唤绿色文化 随着我国的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国家强化环保政策法规是大势所趋. 我国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虽然在总量上相当可观,但人均占有量却严重不足,石油、铁、铜、铝等重要战略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42%、18%和7.3%.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重要资源的需求与国内供给出现大的缺口,进一步增大了进口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10.
《瞭望》2002,(6)
日本每年自产中药材只有0.5万吨,每年需从我国进口中药材3万吨以上,是我国中药材第一大进口国。同时也是我国中成药第一大进口国。1991年进口我国成药1441.1万美元,以后逐年递增,1995年进口2781.8万美元。日本汉方制剂生产近年发展很快,1992年年产值为1818.79亿日元(约14.6亿美元),平均人均约7.3美元,占日本人均医药费412美元的  相似文献   

11.
一、“翻番”问题与基本国情矛盾 新中国五十多年,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主产品供需基本可以保证总量平衡,大多数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在人口增长翻番、人均耕地面积相应减少了一半的情况下,仍实现了粮食产量翻番:分别从1949年的410亿斤/4.5亿人,增加到近年来的1万亿斤/12.6亿人。 然而,另一方面,近年来农业的不断大丰收导致了农产品的销售困难,种植业从过去所说的低效  相似文献   

12.
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的出路在于发展接续产业。” 金昌市是一个先有矿藏后有工厂,先有企业后有城市的地方。金昌镍矿自1959年开采以来,已累计消耗矿石1.5亿吨,消耗矿石含镍量137万吨、含铜76万吨,但其中贫矿  相似文献   

13.
美伊战争结束后,美国对中东石油控制进一步加强,在战略上更加结实地握住了中东乃至世界石油市场的“阀门”,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与此同时,我国的石油消耗也与日俱增。据统计,2002年我国石油消耗量已达2.41亿吨,其中国内产量1.67亿吨,净进口量达到8360万吨,所占比例已超过34%。而到2005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达2.9亿吨左右,有可能超过日本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相似文献   

14.
粮食问题是关系世界各国国计民生的大事。目前不少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确保粮食安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世界上经常有10亿人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粮食占有量不高,也存在着困难。这组专题报道介绍有关确保粮食安全的理论和一些国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50年来,中国就业人数有了巨大的增长,1952年仅有20729万人从业,到1997年末增加了2倍,过69600万人。特别是改革20年间,从业人员共增加了29448万人,年均增加1500多万人,可以说,中国50年来较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如果考虑到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和人均资本占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一成就就更令人瞩目了。与我国50年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轨迹相适应,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力从低生产率、低收益的产业不断向高生产率和高收益的产业转化。其一是城乡劳动力结构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88%的劳动力在乡村从事…  相似文献   

16.
人口增长是推动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因素。据测算,即使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到2000年,我国人口仍将达到13亿,到2010年达到14亿。我国现有耕地20.89亿亩,林地17.3亿亩,天然草场43亿亩,水域4.3亿亩,河川径流量2.7亿立方米,地下水约8300亿立方米,资源绝对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少,耕地仅2亩,林地1.7亩,草地41亩,水资源2600立方米,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的中国农业以全球7%的耕地上养活了世界人口的22%。中国的播种面积只有美国oh7O%,但必须供养比美国多三四倍的人口。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08,(18):9-9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比较低,尤其是富煤少油,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短缺,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1%和6.5%。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是石油安全,自1993年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安全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相关用能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宫建伟 《学理论》2008,(7):51-52
我国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对于“农村、农业、农民”这三者孰轻孰重的问题早已引起国人高度关注,也引发了众多研究。“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如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剩问题一直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在准确把握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会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  相似文献   

19.
不少人面对武钢改革9年后出现的6个翻番感到惊讶:1978年至1987年,钢材由125.6万吨增到423万吨,工业产值由10.4亿元增到35.4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由人均年11825元增至31520元,实现利税由3.58亿元增到14.8亿元,上交利税由3.56亿元增到11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由681元增到1854元。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地下储量高达7400亿吨,排世界第三位;同时,也是一个产煤和耗煤大国,除部分出口外,每年消耗煤10多亿吨,其中近8亿吨直接烧掉。由于设备落后,热效率低等原因,每年浪费达1亿吨。多年来由于直接燃烧,低热值利用,不仅无法实现煤炭增值增效,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煤炭行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和优化,煤炭行业结构单一、产品过剩等问题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