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金 《法制与社会》2015,(1):296-298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大多与家庭因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文章对可能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家庭方面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究,认为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并从家庭的角度就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出了一些对策,这对于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今年对某省青少年犯罪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犯罪人的父母都是品德败坏、行为不端的人,相反,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子女有着正面教育。为什么在较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氛围中,他们也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呢?经过分析印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若干传统教育观念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严重障碍。一、教育观念更新与青少单犯罪的夫来(一)人既创造了教育和教育观念,同时也被教育观念和教育塑造。教育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是产生于劳动和人的需要。思格斯在《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科…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我国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是,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也给青少年自身和家庭带来灾难和不幸,这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们对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特点进行了调查,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些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当前,青少年…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网络犯罪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增多,而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以及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等都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主要原因。青少年网络犯罪除具有一般网络犯罪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为此,本文指出必须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和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加强青少年的教育环境、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法律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往往始于心理问题,相对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缺乏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家庭因素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心理造成污染,教育的漠视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刑警与科技》2005,(4B):122-124
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是目前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由于学校和家长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导致在青少年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出现了“真空区”。也正是因此造成了好多中小学生过早的接触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而对他们的成长造成恶劣影响。时有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是最直接的体现。建立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有效的沟通平台,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为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庭的负面影响。本文从家庭的重要功能开始,探讨了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良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以及家庭如何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崔克龙 《法制与社会》2013,(28):259-260
如今,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三大社会问题之一,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家庭原因往往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从家庭的源头上杜绝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就显得很重要。本文深入地研究分析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持家庭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9.
范雯雯 《政府法制》2012,(28):46-47
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存的“三大公害”之一。青少年犯罪现象因为其对社会的危害性和巨大影响,一直是社会研究的重点,而青少年犯罪则更成为其中的一个重中之重。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正日益突出,犯罪率上升,主体低龄化、扩大化,犯罪现象复杂化、智能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分析其原因,有青少年自身的年龄特点、心理因素等个人原因,也有自身之外的原因,如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缺失、家庭的因素等。而在这诸多原因中,家庭因素是最直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读者诤言编辑同志:2006年第四期《四年前,我杀害了亲人》一文读后让人心情难以平静。目前青少年犯罪已经是社会一大问题,而这篇文章则让我们不得不反省与沉思。社会和家庭都有对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的责任,但是有的家庭因为“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愿而采取了极端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1.
罗苟新 《法制与社会》2012,(19):223-224
在法治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对社会法律安全现象的认识、评价、情感与体验等统称为青少年法律安全意识.青少年法律安全意识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重教育相互整合与互动,才能提升培育实效.  相似文献   

12.
李艳丽 《研究生法学》2007,22(5):138-143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而犯罪行为从根本上说就是反社会的行为。因此,虽然有许多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因素,例如,个体方面的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等;环境方面的家庭因素、同伴因素和学校因素;与犯罪情境相关的情境因素、动机与激励因素和犯罪机遇中的决策等等诸多因素。但家庭因素在其中所处的独特地位是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可以这样说。家庭在其中是纽带和核心的作用。所以,本文就要就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做一个总结和梳理。要谈青少年犯罪和家庭的关系,我们首先要明确青少年犯罪的概念,还要了解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概况。  相似文献   

1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一部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这次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刑事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对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关心下一代、教育和保护青少年,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政法机关责任重大。为了关心、教育好青少年一代,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刑法以大量的条款规定了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教育和保护的内容。新刑法关心、教育和保护下一代的…  相似文献   

14.
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关系,是影响人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然而近年来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日渐增多,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因此对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青少年素子关系这一问题,从青少年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导致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和家庭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提出促进青少年亲子关系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丹 《法制与社会》2010,(12):250-250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成为导致青少年犯罪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家庭教养方式致使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研究分析,呼吁社会家庭教养方式关乎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分析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产生的根源时,我们发现来自家庭的不良影响,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容易为大家所忽视的因素。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一个人所遇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我们应结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以此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青少年自身等方面来改善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环境,降低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使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加强法制最重要的是进行教育,其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我们的教育是需要从孩子做起,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它需要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里成长,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但是从现在的发展来看,由于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的综合素质低下,加上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家庭不和谐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青少年的犯罪案例数量正在不断地上升,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法制教育的建设,为了使青少年走上生活的正轨,成为祖国建设非常有用的人才,我们需要各级普法机构和教育机构注重对青少年法制教育,把握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新情况,不断地推进学校法制教育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犯罪学的研究证实,处于不利环境中的人容易形成不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从而容易产生犯罪。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的缺失,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等。现阶段突出的民工子女犯罪现象再度说明了教育的缺失与青少年犯罪存在内在联系。作为城乡结合部的上海市宝山区,已经成为外来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之一,民工子女的犯罪现象非常突出,民工子女的教育缺失也非常严重。关心民工子的教育问题、犯罪问题,探索以教育的手段探索预防民工子女犯罪,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20.
王鑫  黎明  张帅 《法制与社会》2010,(23):296-296
青少年犯罪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必须首先清楚的认识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本文从青少年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不同层面的环境,探析了青少犯罪的基本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