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承继与延展:列宁的"均势"理论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势"一词一直被视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特有话语,然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也多次在他的论述中论及"均势",构成了其"均势"理论。列宁对"均势"的论述承继了欧洲国际舞台的某些传统,同时,又与其"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和"和平共处"思想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列宁的"均势"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实践始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权力的平衡是一种公认的隐喻表达,经典力学理论通过“隐喻”的方式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认识。18世纪的均势隐喻发生了巨大变化,均势隐喻的嬗变既取决于控制相对权力兴衰的军事经济动态,也取决于基于宇宙学之下规则和论述的建构,新的宇宙学建构使得权力政治和均势政策合法化和自然化。这一时期有关国际关系智识的增长和进步有赖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促使“牛顿—笛卡尔式”国际关系本体论伴随新的国际秩序诞生,这一本体论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均势的隐喻不仅代表了彼时国际政治的特征,更代表了启蒙运动对科学的信仰,以及在唯物主义自然哲学下人类对自己控制世界和未来的信念。  相似文献   

3.
国家利益与阶级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国际关系理论一个有争议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决定不同制度的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与目标,因此它是指导各个国家对外行为的根本观点,也是分析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动因与判断国际事务是非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东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西方强调国家利益是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与唯一目标,它们用国家利益来掩盖阶级利益;苏联过去认为阶级利益在国际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国家利益或民族利益必须服从阶级利益。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强调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本文试图就这一争论问题,结合中、苏、美外交实践,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基辛格的世界秩序思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秩序是基辛格一直关注的问题,他理解这个问题的两个角度是"均势"与"革命"。前者是基辛格理想的现代世界秩序状态,后者是这种秩序状态在现代面对的最大挑战。均势秩序依赖现代西方对人性的特殊理解,并在这个观念基础上延伸出国际制度和国际协调方式。而现代民主革命既对均势秩序构成严峻挑战,又在思想根源处与其保持着联系。面对二者的张力,基辛格选择利用均势秩序的内在普遍性和外部形式性特征去克服革命撕裂世界体系的危险。这种理论努力凸显了基辛格思考的整体方向,即如何在某些国家怀有彻底改变世界秩序意图的多极体系中,让均势继续能够作为多方可以接受的秩序选择。这既是基辛格思想的当代意义,也是其思想的困难所在。  相似文献   

5.
韦进深  汪宁 《国际展望》2012,(2):79-92,135,136
哈萨克斯坦独立以后,对外政策的制定除了受到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经济因素的制约外,文化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哈萨克斯坦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为哈萨克斯坦对外政策提供外交资源和精神支柱的同时,文化因素也对哈萨克斯坦对外政策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辛格是半个世纪以来集著名外交家和国际关系理论大师于一身的风云人物,他 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对传统均势理论的推崇、继承和发扬。基辛格均势理论的哲学 基础来源于早年的人生经历和学术训练,他对19世纪欧洲外交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他自己独 具特色的均势理论,并将其均势理论运用于外交实践,取得了非凡的外交成就。冷战结束 后,基辛格依然以其一贯的权力、均势视角入手分析世界格局,描绘世界新秩序蓝图。基辛 格均势理论有明显的现实性、实践性和二元论特征,局限性在于只适用于解决一些具体外交 问题,却不能改变历史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以夷制夷”是清朝政府在其后期推行的主要外交政策和策略。这个政策是中国传统的合纵连横理论与西方的均势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历史过程中的产物,是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从疑忌转向依赖的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所谓“以夷制夷”就是这样一种政策:即利用国际关系上的矛盾,联合、利用或依附某国来对抗另外的国家,谋  相似文献   

8.
对外政策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国家的对外政策制定和施行过程,简称之为对外政策过程或外政过程。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它几乎涉及到和综合了这个国家的社会体系,首先是其政治体系,国际关系体系,特别是国家间关系体系的全部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而这一切又是通过人的活动,通过对社会和国家、阶级和集团、运动和组织以及个人客观地位和主观情绪反应出来的作用和反作用形式,亦即互动形式来表现的。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过程首先都与以下几个领域有联系:一是国家的社内(社会内部)体系,首先是其政治体系;一是国际关系体系,特别是国家间关系体系;三是个体体系。关键的领域是第一个  相似文献   

9.
列宁的两制均势思想是对苏维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峙的阐述,主要体现在内涵、基础、策略展现和目的性价值四个方面。列宁从这四个方面对两制均势的全面论述既继承了欧洲均势理论的某些传统,又完全超然于传统范畴中的均势意蕴,是列宁从国际关系角度出发来谈论均势的思想着力点。正因如此,列宁的两制均势思想成为对欧洲均势传统反思和创新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0.
联盟是十分常见的国际政治现象,它是指一个或多个国家在特定情况下出于安全合作的需要而做出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义务承诺。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最为关注联盟现象,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现实主义的均势理论和威胁均衡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结成联盟的根本动因是制衡军事强权或威胁。因此,当这种外部强权或威胁消失后,联盟的凝聚力将受到削弱并最终解体。从这个  相似文献   

11.
1917年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同时开创了国际关系的崭新时代。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领导俄国革命和苏维埃国家的建没中,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的对外政策原则,创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指导路线和方针。人所共知的和平共处政策,就是其最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后结构主义是对语言比较关注的一个流派。和语言建构主义相比,语言在后结构主义理论中具有完全的本体意义,语言被认为具有建构性、结构性,主要通过语言的差异性和相关性体现出来。语言的表述形成话语,话语建构知识和常识,是一种建构社会现实的意义结构。就国际关系而言,后结构主义主要从表象政治入手,关注话语、身份和对外政策。身份和政策在话语中相互建构,相互调整。体现在对外政策上,尤其是国家安全方面,"我"的身份通常被表象为受到"他"的身份的威胁。从后结构主义角度来研究身份的表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国家的对外政策。后结构主义关于话语的理解,也为我们加强国际政治话语建设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对外政策中践踏应有的道德准则的国家迟早也会危害自身。苏联没有幸免这种厄运。摆在今天的对外政策面前的任务是返回到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上来,也就是使道德准则占有优先的地位。如果要真正实现第一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决议所强调的"维护国家利益的政策和道义必然的重新结合",那么,就该承认:目前我们只是向这个目标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14.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3年8月斯大林去世,这一时期的苏联外交是十分复杂的,既有成功也有挫折,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战后几十年来,它影响着整个苏联的对外关系。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一时期的苏联外交,或者如何评价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呢?笔者认为,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呈现出双重性,它在苏联战后追求的目标、对西方的政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对外政策的后果上都有明显的表现。本文便是力图从"双重性"的角度,探讨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提出一些粗浅的,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一、导言国际谈判很少在完全信息或对称信息条件下进行。在对外关系中,各国都会对一些信息进行保密,也会经常故意传递错误信息。在国家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完全信息最通常的来源之一是政府的更替。新政府上台往往伴随着政策立场的重大转变。当国家之间就具有长期性的议题进行持久的谈判时,其中  相似文献   

16.
作为政策思想和行为的"大战略"或者"国家战略"反映现代世界的总体战和"总体冷战"的特性和要求,具有内在的扩张性、综合性和政治性。大战略的关键意义既在于协调和统御军事和非军事因素,也在于平衡和整合政策和制度的对内和对外的方面。在冷战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理念不仅是对外政策和战略的统御性理念,也连带着国内政府组织改造、国家扩张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重建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突显以往受到忽略的美国冷战大战略与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也提示美国冷战战略和政策的历史根源、国家风格和复杂多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制衡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势理论认为,面对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威胁,主要大国倾向于采取以军备和结盟为主要手段的制衡行为。然而,国际关系史中也不乏制衡迟缓甚至缺位的案例。大国制衡霸权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应对霸权的策略为何会有差异?本文以结构压力和霸权正当性为自变量,解释了大国制衡行为的生成机制及其强弱变化的原因,强调霸权正当性对制衡行为的抑制或加强作用。文章认为,有关制衡行为的研究,为现实主义内部的均势理论和霸权理论两个分支提供了结合点。在单极体系下,有关霸权正当性的研究,对于理解霸权衰落和新兴大国崛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历来是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①事实上,由于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该领域内的文献主要关注的还是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与一般的政策分析不同,关于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具体政策本身,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的发展使传统的国际政治深受影响,也促使各国制定相应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战略的不断调整体现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过程。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对外战略体系宜从几个方面进行完善:更明确和具体地认识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利益;对自身进行更加清晰明确的国际定位;进一步拓展对外战略的范畴和领域;积极建设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为对外战略的谋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中国的外交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也得到国际上外交学界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的外交学学科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当今外交学研究为何繁荣?中国外交学研究有哪些特点?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或学派?目前,中国的外交学研究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田田叶专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清敏教授。张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对外政策分析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近年来主要研究外交学理论与当代中国外交实践,著有《当代中国外交》《美国对台军售政策研究:决策的视角》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