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叔本华的汉学研究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中国人对自然和英雄的崇拜 ,二是儒释道三学 ,三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他认为汉学提倡“天人合一”,这与西方宗教“创世”概念迥异。叔本华在分析了朱熹理学的“天人一物”、“尽心知天”的观点后认为 ,儒释道三学皆属无神论 ;同时 ,汉学的这些思想与他的唯意志主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老子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道法自然”,但是,本文认为“人法自然”才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精神实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文从老子的社会理想——小国寡民的状态入手,分析得出老子是典型的君主论者.接着,抓住老子政治思想的几个关键词——道、柔弱胜刚强、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分析老子思想中人、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进而得出,“道”作为抽象、神秘、模糊的存在只是装饰门面的作用.人与自然作为实体性的存在,才具有真正的价值.老子所有的政治要求均围绕“人法自然”而展开.最后,结合当下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老子的“人法自然”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3.
巴山 《中国监察》2009,(6):62-62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季老所说的“人内心和谐”,其实就是指人的心灵的和谐。心灵的和谐,一方面是指对法律和习俗的遵循,更深层的含义则是指内心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的一种心理适应力、判断力和超越力。  相似文献   

4.
无讼在中国古代一直是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它在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并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无讼思想,不仅有利于认识古代的法制实践,而且有助于我们今天端正诉讼观。  一、无讼思想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其中最有影响的道家、法家和儒家对待狱讼的态度却大致相同。道家的老子追求“无为”的境界,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所谓“自然”,就是要人们“无为”,反映在诉讼上即是“使民不争”②。道家认为“争”是万恶之源,因此,无论是争罪还是争财,都应为世人所不耻;而为了…  相似文献   

5.
米咪 《研究生法学》2009,24(1):129-136
庄子之“道”,最大的特点是“不可言说”性。庄子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向人们展现“道”,而是更希望世间众人能够悟道、得道。《庄子》一书,致力于促使人们放弃世俗之“成心”,追求自然之“道”。庄子之“道”,简而言之,表达的是一种对自然状态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6.
李浅予 《政府法制》2014,(11):36-36
8岁那年,母亲给她出了道选择题:“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说:应当有某个人对这个问题做些事情,但是为什么应当我做?另一种人说:必须有某个人对这个问题做些事情,那么为什么我不做?”她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这时妹妹从门外跑了进来:“我先选,我先选。”妹妹总是争“第一”,  相似文献   

7.
张斌 《检察风云》2011,(11):88-89
难忘春秋,是因为春秋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认为玉有十一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因为,春秋玉器已经融入了社会品德,所以当时社会盛行佩玉、崇玉和爱玉,《礼记》中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与第三次法律革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第三次法律革命、社会变迁与可持续发展之法制整合(一)自然本位:可持续发展法制的法律新理念。从法本位角度言,无论是个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皆是以“人为中心”,仍然没有放弃文艺复兴以来的所谓文明观——人是宇宙的中心,人定能胜天。然而,“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人自身是自然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①所以,笔者认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引,我们应构筑一种法律新理念——自然本位;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并…  相似文献   

9.
村主任与猪     
吃晚饭的时候,牛头角村的村委会主任田福来跟自己的婆娘说:“咱圈里的那头猪仔已经到了开长的时候,往后你可得好生伺弄,从明天开始,每天夜里再给它加顿夜餐。”婆娘听了,黑了脸道:“要加你起来加,俺伺弄儿子还没那么上心哩,何况是个畜生!”“畜生咋的啦,没听人说么,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发,都是一个理儿。再说啦,那都是钱哩,你多费点心,它就给你一天长两天的分量,肥得快,往屠宰场去得也快,里外只有便宜不吃亏!”婆娘还是不太情愿。刚想再说什么,就听到“咚咚咚”的敲门声。婆娘下了炕,开门一看,原来是村民栓子。…  相似文献   

10.
人在官场,自然免不了众多的人情世故和诱惑,而为官之道又有许多禁忌,稍有不慎,便会招来,临头大祸。曾国藩能在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屹立不倒,自然是有其独特的为官之道,比如他的“为官三不”:  相似文献   

11.
好读书自有无尽的乐趣。不必说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豪迈:也不必说那究天人之机、通古今之变、揽万家之言的通达:单是那于宁静的夜,就着窗外满天的星斗,伴一盏明灯.备一壶香茗,置身于环壁皆书、气韵流动的书斋.信手闲读.就令人喜悦不已。  相似文献   

12.
人都需要会说话,尤其是官员。每年的“两会”,新闻发言人受到举世瞩目,他们的很多精彩发言让人叫绝。然而,在当下,一些官员由于不会说话,已经让官员成为“高危”职业。王旭明曾在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岗位上工作,他对于中国官员说话方式的思考,由来已久,不吐不快:“官员主要体现在爱说官话、空话、套话和永远正确的废话。”说话之道,其实没有更高深的技术。它的核心灵魂是:真诚。做好人,对人与事真诚,说真话,说诚恳的话,说与人为善的话。把话说好,看起来是为官之道,其实也是为人之道。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与社会》2013,(1):111-I0019
靖边县第三中学秉承“以德树人,以诚立人,以信取人”的办学传统,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在“给每个人以希望,给每个人以自信,让每个人的强势智慧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逐渐形成“诚信向上、勇于争先、和谐有序”的校风,“以爱施教、以严治学、以德修身”的教风,“学而虚怀、思而能静、行而有节”的学风。  相似文献   

14.
古语道:“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气神”。精气神体现的是一种境界,一种力量。社会学认为,从自然人的角度看,人与人并无很大不同;但是从精神层面看.因对事业真理追求的不同.人的精气神有着天壤之别。本文选《剑客》一诗为题引,正是将检察官比作党和国家的一把利剑。“以明德为剑柄、以尚法为剑身、以笃行为剑锋、以刚正为剑气、以清廉为剑鞘”.“亮剑精神”正是检察官的“精、气、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3):129-129
龙大轩在重庆《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上撰文《道与中国法律传统》指出,“道”的原始含义是道路的意思,后引申为事物从起点达到终点所须经由的过程、步骤和所须遵循的规则、规律。它的涵义是:1.道是宇宙的本根。2.道是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3.道是人类不能违抗而只能须应的总法则。关于道的理论.至少在汉以前已被称为“道论”,是关于“宇宙——社会一人生”的由外向内推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温总理饶有兴趣地和季老探讨起“和谐”这个话题。季先生说:“有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总理点头称是,并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他们对“和谐”话题的探讨,引起了我的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7.
职务犯罪的立案条件有“主观说”和“客观说”之分。从法律层面来辨析:立案的法律属性是“程序性”而非“实体性”,“客观说”不符合刑事诉讼的运行规律且违背了无罪推定原则:从侦查价值来辨析:立案作为侦查启动程序,应优先考虑秩序价值而非自由价值;从职务犯罪的特性来辨析:职务犯罪嫌疑人应负有忍受立案条件放宽的义务,“主观说”有针对性地考虑到了职务犯罪的特性:从打击职务犯罪的现状来辨析: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求采纳“主观说”立案条件,保障检察机关更加有效地查处日益猖獗的职务犯罪;从职务犯罪的立案观念来辨析:应抛弃“撤案即错案”的立案观念,排除采纳“主观说”职务犯罪立案条件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与社会》2006,(1):F0003-F0003
商海潮泛,瞬息万变。而力求创新、志存高远的惠源人深谱,诚信,则天地之远无所不能达.则金石之坚无所不催,诚信为业绩之根基,为理念进步之渊薮。所以惠源人一如既往的秉持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理念.为战略伙伴及客户提供独一无二的优质服务。惠源集团将“诚不朽之盛事,信扬誉于天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人对头顶的天空进行了独特认知并形成了“天学”。由于天学涉及到统治王权及一切军政大事之正统性、合法性及有效性的本源问题,所以其受到统治阶级官方严格的法律控制,这种控制以禁止和打击私人染指为主要内容。可以说,对天学的禁私行为为我们理解古代的政治统治提供了一条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小幽默     
《江淮法治》2011,(6):38-39
一个人走进警署对警长说:“警长先生.昨天我曾到这里报告失窃一件贵重的珠宝,可是今天早上我们发现东西并没有丢,所以请你们不必再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