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应当被看作是人类的一个文明的行为。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使人类走出了蛮荒.阅读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阅读史与文明史几乎就是同样的历史。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迷人的、最值得赞美的、也是最经得起审美的一个姿态,是阅读的姿态。不论是你坐在桌子跟前,还是说很休闲的时候躺在床上,甚至是坐在厕所里,我都以为是人世间最优雅的一个姿态。那么,这个姿态在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时代我想他就应该有的。我们常常说,这个人有书卷气,我们在给这个人做这样一个评价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质量的人。书卷气哪里来?书卷气就是通过长期的阅读慢慢形成的。它从人的灵魂与骨头、从人的眼底无声无息地散发出来。我在北大讲过这样一个事情,我说.如果有一些人不阅读.造物主造出的这个人质量其实是很差的。我见过许多先生.这些先生我对他们很崇敬,但是有时候我暗暗地一想,这个人如果不读书,他将会怎么样?他们长得很丑,长得很不好看,唉,就是通过阅读。这个时候他产生了一种气质。这个气质我认为是人世间最美丽的东西。这时我发现我面前站着的那个个子矮小的先生,是世界上最伟岸的人。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07,(8):56-57
剑箫在7月1日的《新民晚报》上撰文指出:鲁迅先生逝世迄今已有70多年,人们仍然常常要说到他,这不仅仅因为他留下了几百万字的著述,人们在鲁迅身上还能得到十分有用的东西。有三副悼念鲁迅的挽联,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鲁迅的价值。其一,是蔡元培先生的挽联:“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其二,当年鲁迅逝世的噩耗传到日本,一友人撰成挽联:“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相似文献   

3.
黄小平 《求贤》2006,(11):24-24
鲁迅有一首《自嘲》,其中两句最为世人熟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孺子”被注为“人民大众”,这是一个有意无意的误注。其本意,孺子就是孺子.是先生夫子自道而已。先生怜爱自己的儿子.愿意给儿子当牛做马。加上“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几句诗,都显示出鲁迅为父的慈祥一面。去世前,他在病榻上完成散文《死》,并在该文原稿上立下七条“遗言”,其中一条是:“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儿小事过活.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相似文献   

4.
张磊 《党史文苑》2007,(6):49-50
鲁迅先生一生用笔作武器,写出的文章是令反动派望而生畏的投枪和匕首。正如鲁迅自己所说:“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起诉无门的一个。”鲁迅用笔作武器,打了许多有关各种思想及文化思潮的“笔墨官司”,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但鲁迅也曾聘请过律师,拟通过法律“打官司”的事,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5.
(一)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生115周年。先生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在万家墨面、风雨如磐的暗夜中,用手中紧握的如椽大笔·奋战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至今已经60个年头了。先生病逝后遗体上覆盖着“民族魂”的大旗·集中表示了一切具有良知的中国人对先生无限的景仰和永恒的祭奠。(二)毛泽东同志以其横空出世的气魄,博古通今的学识和精辟独到的见解,经常评论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而对于鲁迅先生.他连用了三个“伟大”一个“空前”。这个最高的赞誉,在毛泽东评价的杰出人物中是绝无仅有的。毛泽东毫无保留地说,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① 什么叫“画眼睛”?就是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集中某些精采的细节来写,不铺排描述。  相似文献   

7.
甲秀漫笔     
在鲁迅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年的今天,我们纪念鲁迅。此时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鲁迅是永远的。 鲁迅是永远的,不在于他的金钱、权力和地位,而在于他的作品,在于他开创的杂文和小说并立的双峰,永远隽永幽长,青青未了;在于他的杂文既有深刻的哩性思辨,又饱含着烈火燃烧般的无限情怀;在于他诸多小说中塑造的苦难中华  相似文献   

8.
不许人瞒过     
刘诚龙 《唯实》2010,(5):94-95
鲁迅先生腹笥充盈,学识宏富,其巍峨的精神丰碑建立在什么底座之上呢?如果让我来看,我觉得很简单,要言之就是:不许人瞒过。这好比一摞摞累至天高的会计流水账,都必须建立在咱们前任总理朱镕基那非常简单的题词“不做假账”之上。鲁迅先生在其名著《狂人日记》里,借狂人之口,表达了他一生文学建构与精神追求的目的,就是翻开歪歪斜斜的历史册页,从字缝里去看出字来:“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相似文献   

9.
阿森 《学习导报》2009,(10):43-43
卫士马武义回忆: 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住进香山双清别墅。他自己首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还给我们卫士规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主席用的东西不得随意给他换新的,要换必须经他批准。在香山时,经主席批准给他做了一双新皮鞋。参加党内活动他不穿皮鞋,只有会见外宾、民主人士或庆典活动时他才穿皮鞋。直到1958年秋我离开中南海时,主席穿的还是这双皮鞋。  相似文献   

10.
阿森 《新湘评论》2009,(10):43-43
卫士马武义回忆: 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住进香山双清别墅。他自己首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还给我们卫士规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主席用的东西不得随意给他换新的,要换必须经他批准。在香山时,经主席批准给他做了一双新皮鞋。参加党内活动他不穿皮鞋,只有会见外宾、民主人士或庆典活动时他才穿皮鞋。直到1958年秋我离开中南海时,主席穿的还是这双皮鞋。  相似文献   

11.
1936年,毛泽东在与斯诺谈话时说:我在李大判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向北平迁移。快到北平时,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说:30年了!30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别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可惜呀,他已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我真正的好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找今天还不知在哪里呢。③这些意味深长的讲话,充分说明了李大到这位中国最早的马克…  相似文献   

12.
《两地书》是研究鲁迅生活和思想的重要著作。近日重读,深为充溢其间的丰美情致所感染,认识到鲁迅生活思想的一个侧面。它告诉人们,鲁迅不仅是一个严肃冷静的思想家,而且也有着丰富而深厚的爱情。本文,就想对鲁迅先生的爱情生活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1954年,毛主席会见英国工党领袖、前首相艾德礼时,身穿的是一条屁股上扎满了罗纹补丁、膝盖等处磨得发白的裤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外宾要见我毛泽东,还是要看我穿的啥?”通过毛主席的“补丁裤”,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毛主席在外交接待中一贯保持的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务实实效的精神。这也为我们的公务接待定了一个很好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和鲁迅生长在同一时代,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李大别把鲁迅看成是“在文化革命的战线中”的“一面大旗”;鲁迅则把李大利当成“革命的先驱者”,他“愿意遵奉”命令的“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鲁迅和李大别的友谊始于编辑《新青年》的时候。鲁迅说:“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候,是在独秀先生邀去商量怎样发行《新青年》的集会上,这样就算认识了。”“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仁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他的模…  相似文献   

15.
(1949年1月18日—3月31日)1949年1月18日召集范离①等谈到平勘察驻地问题,范定明日出发,托他带给伯钊②一信,因交通不便,这是钊去平郊后的第二信。苏部长③定21日随章汉夫④等去津转平,约他谈了几个问题。1月23日北平的解决方式,表示一种曲折的道路,它将为将来之京沪等地开辟一个例子。美联社也说:“北平协议在保留面子方面是一个杰作。北平可能就是南京及其他城市的试验品。”这种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过去我是不了解的,不理解的,没有毛主席的领导,这种合乎于国情而又使革命加速胜利的办法,是难于想象的。在今天政治生活的内容,实在太丰富,太…  相似文献   

16.
<正>林语堂是福建人,鲁迅是因为林语堂而来厦门大学任教,因此与福建有缘。两位文化名人曾是好朋友,后来因为思想观念不同而不相来往。有客人见我在做研究鲁迅的文章,问:"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但我想想还是说:"鲁迅是一个真诚的人。"鲁迅确是一个真诚的人,比如青年学生向他询问人生之路,他说他只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至于怎么走到那里,人生的路不只一条,他也不知该走哪一条。这是大实话,人生的路只  相似文献   

17.
谈“隔膜”     
前些年时兴讲“代沟”,意指两代人之间存在着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也就是“隔膜”。其实隔膜岂止是隔代人之间有,同代人之间也依然存在,鲁迅先生曾在《故乡》中写到:二十余年前孩提时代还以哥弟相称的“我”和闰土,二十年后不是彼此之间竞“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么?鲁迅先生寄希望于下一代,他说:  相似文献   

18.
段玉梅 《党课》2009,(10):103-104
我的另一个父亲,与我并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一种特殊的亲情。他是我先生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公公,生活在河南新县最偏僻的小山村,靠种植茶叶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他年近60岁时,还要在地里劳作以供儿子上大学。当时村子里很多人都劝他放弃供儿子继续读书,但朴实憨厚的父亲始终坚信“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坚持供儿子读完大学。  相似文献   

19.
在莫斯科东南部新区的一个宽敞的训练场里,一群俄罗斯青年在幽雅的中国民乐声中有板有眼地练着太极剑。他们的教练是一位中等个子、身材瘦削的中国人,穿一身黑色的中式服装,一件对襟大褂和一条宽太的裤子,极富中国民族风味。这位典型的中国人却说得一口纯正的俄语,向他的学生解释着“精”、“气”、“神”等中国武术中最深奥的学问。这位中国人就是王丹丁,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早期领导人王明的儿于。我第一次就是在这个训练场中见到他的。那是在两年前的冬天,我的俄罗斯朋友斯维特兰娜在王丹丁的武术班学习,便把我带了去。我在训练休息…  相似文献   

20.
青岛崇拜名人,比如说崇拜鲁迅。鲁迅先生没有来过青岛,话这样说可能有点不太准确。《鲁迅日记》载,他曾从上海乘船去天津,路经青岛,船泊在码头十多个小时。他肯定在船栏边或舱里舷窗前远眺过青岛,可他就是没有迈步下船去看看。这也不能全怪鲁迅对青岛没有兴趣,因为那是上个世纪初,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