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方政府债务本质上是地方政府收支逆差问题,其基本特点是地方政府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收支差距的扩大,导致地方政府收不抵支从而产生了政府偿债能力下降而引发的政府公信力危机。地方政府债务的根本原因在于财政分权体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出路在于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体制。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呼唤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我国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不严格执法,而地方政府不严格执行中央的法律和政策的根源在于行政执法体制本身,目前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执法权限划分不明,在实际上中央的法律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来执行,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中央的法律和政策在执行上大打折扣,从而产生了当今中国的诸多重大问题。减少突发事件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尽快厘清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在法律上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执法权限,明确中央在一些重大事项上的专属执法权,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3.
当下,我国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经历了探索阶段、建构阶段并逐渐进入调整阶段。结构功能主义对地方服务型政府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契合性和很强的解释力。从结构入手来思考地方服务型政府的体制、机制及逻辑进程,对地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大有裨益。地方服务型政府的内在结构体现为宏观上的行政体制和微观上的机制创新;外在结构表现为地方政府与其他政治主体与社会主体的关系。地方服务型政府的结构决定了其主体功能和核心功能是向地方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需要在其内外结构的互动中得以实现,同时要在实践中注入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公开性等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的出路在哪里?为什么多轮改革后,还存在不少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基本体制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转变改革思路。解决地方政府的基本体制问题的思路和目标是改革地方行政区划体制,实行地方制度创新。改革的路径选择是推行"省直管县"体制,同时,配套进行乡镇政府改革,健全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的良性互动机制,促使地方政府减少管理层级,加大管理幅度,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前的政府治理机制以压力型体制为主要特征。压力型体制是影响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体制性因素。压力性体制下地方政府实现依法行政,就要实现政府职能转换,理顺政府与市场、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官员考核机制;强化司法监督,实现司法的去地方化、去行政化;加强地方政府预算外资金的监管,实现预算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6.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之际,本文将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及特征出发,讨论地方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存在的法律缺失、管理失当、角色错位等问题,进而提出从回应型政府构建以及提升政府公信力等角度出发改进地方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上的处置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干预必不可少。然而,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还存在错位、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克服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职能与行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偏差,必须规范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干预必不可少。然而,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还存在错位、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克服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职能与行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偏差,必须规范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  相似文献   

9.
各国立法体制的不同使得呈现出来的法律样态千姿各异,地方立法的权限状况也因立法体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地方权力机关与政府的权限划分、制定规则各有特色。其发展趋势自上世纪末开始呈统一态势,即地方立法权限不断扩大,规制更为规范。  相似文献   

10.
服务型地方政府的制度建构应从宪法层面、体制层面和操作层面三个层面进行建构。服务型地方政府的建构是改变管制型政府形态,将宪法原则贯彻到体制层面和操作层面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