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新发展理念深刻洞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政治论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历史性重大政治论断,正式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科学判明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为正确制定大政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九大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重大新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的一条重要路径。一、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对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历史、地理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等原因,新疆面临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严峻问题。新疆又是多民族、多宗教的民族区域聚居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这决定了新疆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内涵相较于其他兄弟省市自治区有其特殊性,而正确全面把握新疆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内涵是满足新疆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句话,曾经出现在各种经典教科书、各种政治考卷中,也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上。这句话,是我自1981年上高中后经常背诵的,可谓烂熟于心。而今天,这个持续了30多年的论断终于被超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这一重大政治论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与时俱进的新表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新的重大政治论断,对于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依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需要层次和影响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发展理念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9.
<正>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科学判明发展形势、正确判定大政方计的重要前提,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新的重大判断,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把握,也是谋划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论断不仅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巨大历史性的变革,也准确标注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方位,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要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丰富内涵,必须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历史阶段不变的辩证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机统一,平衡发展与充分发展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2.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决定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前进方向、工作重心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出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实践的必然结果,是我们党在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论述中指出,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是党中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原理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科学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将对我国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目标方向和思维方式等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分析、阐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的依据。理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矛盾转化的变化规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基本经验、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实践上着重分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的具体表现,说明社会发展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水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也就决定了党的根本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使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产业体系为支撑,以构建经济体系为动力,实现经济社会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重大政治论断,对于我们抓住机遇奋力推进我省经济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党的八大指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党的十九大阐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重大变化,以习近平同志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要全面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深刻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  相似文献   

18.
在党的历史上,十九大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习近平同志在大会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必须联系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集中反映出我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回眸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政治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创造性的运用与发展。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