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晓丽 《理论学刊》2007,(10):110-113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实行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有其文化渊源,是美国所独具的文化特性的一种表达和再现。概括起来,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文化渊源主要包括使命观思想、扩张意识和种族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理念。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独立的政府机构,美国新闻署成立于1953年8月1日,持续运作至1999年9月30日,之后其相关职能并入美国国务院。冷战期间,美国新闻署为扩大对华文化冷战,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处于变革转换之中,世界形势动荡不安,这与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无意中形成的“长和平”稳定形成了鲜明对比。事实上,冷战后形成了由美国一极主导的世界秩序,但是这种一极秩序是极不牢固的,受到了正在形成的多层次的多极秩序的挑战。这种多层次的多极秩序的形成要达到稳固的程度还有赖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和国际道德三个因素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美欧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利益是大西洋两岸在冷战期间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动力,但是冷战结束后,美欧矛盾逐步酝酿演变。其深藏着的文化因素方面的差异,将不断地在其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上体现出来,欧美关系的重建将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中国威胁论”也不断风起云涌。自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威胁论”又泛滥了5次,究其根源主要是冷战思维、制度文明的差异和现实利益的考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又有爱好和平的文化传统,永远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6.
冷战期间,美国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是苏联而非中国。冷战后,中国成了美国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冷战后,美国强化对华人权外交的根本原因是美国依然坚持冷战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冷战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年末岁首,纵览天下大势,很多人在关注一个严峻话题:会爆发一场新冷战吗?的确是值得深究的话题。冷战从何而来?冷战为何终结?谁想打"新冷战"?中国为何不干?冷战从何而来?来自文艺复兴后世界体系的建构、解构与重构。文艺复兴推动了早期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双重标准是美国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必然表现、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目标太高与实力不足之间矛盾的必然反映、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指导思想自相矛盾的必然产物。认识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双重标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实质,认识美国不能也不可能成为世界领导。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双重标准是美国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必然表现、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目标太高与实力不足之间矛盾的必然反映、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指导思想自相矛盾的必然产物.认识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双重标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实质,认识美国不能也不可能成为世界领导.  相似文献   

10.
世界多极化思想是江泽民国际政治理论和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多极化是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基本趋势,冷战后的“极”概念与冷战时期的“极”概念有所不同。冷战后的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表现出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对我国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我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然而,苏东剧变后,尽管两霸争雄的冷战结束,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美国凭借其经济、科技、军事优势,在全球颐指气使、为所欲为,其穷兵黩武、随意践踏别国主权的霸权主义行径,越来越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反感。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对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提出建设和谐世界,进而提出  相似文献   

12.
左小平 《探索》2002,53(6):128-130
冷战以后,美国在世界格局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根据清教主义的使命意识、独特的强势文化以及雄厚的科技、经济、政治等综合实力,在全球实施文化霸权战略,以征服和控制人心,以达到统治世界的目的。美国的文化霸权对各民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维护民族文化主权,以回应美国文化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3.
式析美国新保守主义的生存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保守主义是当代美国政治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影响力在冷战后受到削弱。但从美国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新保守主义的社会基础、组织结构、思想传承等因素看,美国新保守主义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汪婧 《世纪桥》2014,(6):69-72
冷战爆发后,确立和维持意大利的亲美反共,阻止意大利共产党参与或控制意大利政府,是冷战时期美国对意大利政策的长期目标。1948年意大利大选是意共重返政府的重要契机,为此,美国大肆干涉,对1948年意大利大选发动了一场名为"书信运动"的大规模心理战,成功阻止了意共的上台。这是冷战时期美国心理冷战战略形成过程中的一场重要实践,鼓舞了美国制定一项全面心理冷战战略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文化在国际关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殖民征服和奴役中,文化充当着急先锋的角色,发挥着麻醉剂的功能。在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渗透和颠覆主要是以文化和意识形态为手段,军事手段退居次要地位。正如前些年一位美国政要所吐露的:“一座电台,比一个B—52战略轰炸机中队更能有效地对某个国家施加压力。”冷战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意识形态的激烈对抗有所缓和,几乎每个国家的外交重点都由政治和军事转向经济。最近两年这一趋势尤为…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美国并没有放弃意识形态方面的反共斗争,美对华关系中的意识形态色彩有增无减.它在社会制度、人权、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不断向中国渗透施压和发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美关系的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17.
亚洲在世界上地位重要。1750年,当时的亚洲人口约占世界的3/5,总产出占全球的3/4。二战期间,亚洲是最大战场之一。冷战时代,亚洲和西欧一起扮演了核心角色。冷战时代的两场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也是在亚洲大陆上演的。然而,随着冷战落幕和苏联解体,美国对亚洲的关注度日渐降低。冷战后头10年,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爆发的冷战无论是对于相对抗的两个集团还是对于集团内部的各国之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联与中国作为冷战一方的主要参加国它们之间的关系无疑受到了冷战的影响,其中在经贸关系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的历史上,存在着四个相对独立的、历史悠久而影响广被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和西欧文化,而伊斯兰阿拉伯文化以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伊斯兰阿拉伯世界更成为世界上最敏感的领域,号称"世界政治的晴雨表",所以,研究这一文化体系的哲学思想,就不仅仅具有学术上的意义,更具有政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对话与合作,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稳定良好的周边环境。这与中国在外交领域合理运用国家实力是分不开的。本文从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文化力等方面分析了冷战后中国在与东盟外交中国家实力的运用,以及对双方关系的影响。意在突出在周边地区国家实力的运用必须在“参与、支持、合作”的框架下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