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论和理性主义幸福论从人的本性、经验出发探讨幸福,初步揭示了需求等元素和幸福的关系,对幸福实现也有浅显的认识,为马克思幸福观的问世做了铺垫。马克思自觉地从实践出发对幸福的本质、内容展开了系统深入的哲学思考和研究,站在实现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审视幸福实现。马克思主义者将社会伦理思想和社会实践理论辩证有机融合,继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一步揭示了幸福的基本属性,诠释了幸福悖论,有助于人类在实践基础上自由自觉的追求并实现幸福。  相似文献   

2.
对于人的现实幸福的思考,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思想主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思考了"什么是幸福","工人现实的不幸的根源何在"以及"如何实现人的最终的幸福"这样三个问题,清晰地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思想逻辑。深入挖掘和把握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以幸福为核心的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是科学的幸福观的奠基者,马克思的幸福观阐释了幸福的理论核心和实践路径。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探讨了人民幸福与社会和国家幸福的内在联系,丰富了幸福观的理论视域,并从资本逻辑的批判、异化劳动的消除以及自由时间的获取三个层次展开幸福的实践路径。新时代,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现人民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完善国家政策等方面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财富的主导形式从使用价值的具体财富、交换价值的抽象财富到使用价值和价值辩证矛盾运动的历史嬗变进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幸福论体系。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亚里士多德、斯密财富幸福观的基础上,把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张力关系置放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框架之中,构建了主体维度和客体维度相统一的立体财富观,从而实现了财富与幸福之间关系的辩证统一。财富与幸福之间关系的理论谱系考察启示我们在新时代语境下,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而"为人民谋幸福",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思想。"共建共享"思想充分体现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党对于全体人民幸福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它是新时代提升人的幸福感必须确立的价值取向,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我国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大力倡导和牢固树立的幸福观。"共建"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前提;"共享"是人民幸福的体现和核心;"共建"、"共享"两者的辩证统一是人民获得幸福的重要保障。"共建共享"思想对保证人民幸福的全面实现、社会的繁荣稳定、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关于幸福观的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以及历届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得出的关于如何实现人民幸福的经验,发展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幸福观念,有着深厚的理论来源。习近平关于幸福观的重要论述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民幸福,从而达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展现了其人民性、全面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发展问题,同时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人民幸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颜军 《理论学刊》2014,(5):63-68
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劳动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也是一个体现价值旨趣的哲学范畴。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于幸福的深刻思考,蕴含着深刻的幸福内涵。"劳动是生命的乐趣"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主旨,当然,劳动要成为生命的乐趣,必须摆脱异化的束缚,使劳动真正成为复归人本身的自觉自由的劳动。如何体会马克思所论述的幸福是劳动的价值旨趣的境界,以及思考避免劳动异化的可能,实现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创造和体验幸福是我们当代人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生活幸福为导向,以独特的理论自信和实践创新对马克思主义人本幸福观作出了中国化诠释。人民生活幸福的命题立足现实的人的现实幸福,关怀人民的多重需求,谋福于广大人民。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在众多讲话中经常提到"幸福"二字,他曾多次指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本质就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民谋幸福。通过对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形成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以及重要意义进行简单梳理,可以更好理解和充分挖掘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意义,为当下审视、实现人民幸福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人的现实幸福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是马克思一生的事业。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人的现实幸福观,这一幸福观不同于以往的幸福观,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既超越了直观感受主义的幸福观,也超越了人道主义的抽象幸福观。这种幸福观的核心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历史中得到充分展现,个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因此,马克思在政治解放的基础上要推进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全面理解马克思"人的现实幸福观",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幸福观是科学辩证的幸福观,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幸福社会理念是从社会整体角度看待幸福,以个人幸福为基础,社会为主体。幸福社会与个人价值、生活质量、和谐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幸福社会构建,需要经济建设、政治改革、社会道德风气、基本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3,(10)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内在地决定了对幸福的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我们发现幸福本质的科学基础。在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马克思把人性或人的本质分别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需要"、"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是在"社会关系"中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认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在马克思看来,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我们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共产党人与人民一道,凭着艰苦奋斗精神,顽强进取,百折不挠,战胜艰难险阻,使我们国家从积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幸福感整体上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极端个人主义幸福观抬头、贫富悬殊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正义遭受拷问、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并没有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科学性、人本性和生态性,揭示了幸福的内涵、本质和实现途径。建设"幸福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观体系;以人为本,关注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5.
幸福从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从古至今,各家各派都未停止过追寻幸福真谛的脚步。作为世界两大重要思想资源的代表人物,中国大思想家孔子与“千年伟人”马克思也围绕“幸福”进行过深刻的思考,从前者的以道德至善、精神至上再到后者的立足现实、追求精神与物质双重美好,无一不闪耀着他们思想的光辉。两大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划时代相遇,既有碰撞,又有着共通之处。二者皆以人的本性需求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幸福理论,并主张真正的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习近平幸福观应运而生,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秉承与对孔子幸福观的创造性转化,使其更具有科学内涵与文化底蕴,为进一步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和改善社会生活提供了更具启发性的意识形态资源。  相似文献   

16.
正早在1835年,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提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并以此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终生追求。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以来,自始至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崇高理想和追求。《共产党宣言》明确表达了共产党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取向和奋斗方向。马克思说:"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  相似文献   

17.
钱美娜  王永贵 《求实》2016,(4):10-16
幸福是人类一直以来都追求的目标,每个时代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幸福观。与以往的幸福观相比较,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实践的、大众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幸福观,实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两个层面上的统一、劳动与享受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在历史进程中的统一。加强民生建设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人民幸福是发展之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幸福是发展之本,其内涵包括发展为了人民幸福、发展依靠人民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它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幸福观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自身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党所处历史阶段和历史方位的现实需要。践行人民幸福是发展之本,就要确立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基本权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9.
陈成志 《世纪桥》2012,(11):32-33,6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幸福观,又是辩证的科学的幸福观,它以其幸福理想的崇高性、幸福主体的广泛性、幸福内容的完整性和幸福途径的实践性等特点,彰显出先进性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真”与“善”的辨证统一,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导地位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下不断创造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新业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强大生命力和不容置疑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价值观、共同价值观、幸福、民生幸福等内涵的解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探析,认为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表达了民众追求幸福的共同价值取向。共同价值观引领下的民生幸福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也是对西方幸福观的扬弃,正是这种继承与扬弃,使民生幸福观为民众所接受,被社会所弘扬。通过对民生幸福体现社会共同追求价值目标的论述,提出了构建共同价值观引领下的民生幸福体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