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光旦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曾提出“清华四哲”之说,除了陈寅恪、叶企孙和梅贻琦,剩下的就是潘光旦了。其中陈寅恪是历史学家,叶企孙是物理学家,梅贻琦则是教育家。至于潘光旦,有人说他是社会学家,因为他当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系主任;有人说他是心理学家,因为他翻译过霭理士的名著《性心理学》;还有人说他是民族学家,因为他晚年做出了几项开创性的民族学研究。其实,潘光旦自我定位首先是一位优生学家,其他的“家”都是“派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想起了原吉林省水利厅厅长、现任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汪洋湖,他对自己有“约法三章”:一不欺负老百姓;二不糊弄共产党;三不工作偷懒。汪洋湖深入基层做到既“身入”又“心入”。在任职期间,跑遍了吉林的河道山川,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他不愧为共产党的好干部,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然而,我们现在有的干部与汪洋湖相反,工作不勤奋,贪图安逸,怕苦怕累,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心只想当个“太平官”。所谓“太平官”,有人精于‘不做事没事’和‘做事会出事’的为官之道,也精于‘不好说,说不好,不说…  相似文献   

3.
漫画与幽默     
亲口告诉管家:“教授,门口那个收账的不相信您不在家,他说我骗了他。”教授:“看来,一定要我亲自去告诉他了。”联想布森下车走到人行道上,突然一个少年从电话亭向布森走来,一脸迷惘神情。他突然问道:“哥伦布是哪一年横渡大西洋的?”“1492年。”布森答。“谢谢您,”他如释重负地说,“现在我想起那电话号码了。”客气的马─—昨天你骑马骑得怎样?─—还可以。就是我那匹马太客气了。─—太大客气了?─—是呀。当骑到最后一道栏杆时,它让我先过去了!不许和莎士比亚一起玩妈妈:“以后不许再说这些莫名其妙的话,听到了…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戴君惕一点也不象个“当官”的:衣着太朴素,说话太和善,没一点“当官”的架子。戴君惕淡然一笑,说自己本来就不是“官”,摆什么官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却一点也不妨碍戴君惕时时处处替民着想、为民办事。相反,他的古道热肠和平民心态更有利于他接近平民、深入群众,有利于他设身处地地急人之所急、解人之所困。倾全家之力设立奖学金2004年6月7日下午,阳光灿烂的湖南省农大校园迎来了“守一”奖学基金捐款暨首次颁奖表彰大会。第一批受奖的优秀学生熊璇、谭勇健和参会的150多名学子个个笑在脸上,暖在心头,纷纷表示要以更优异的成绩来感…  相似文献   

5.
至死不悟的崇祯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前两位荒唐怠政的皇帝比起来,崇祯帝算是勤政的。但是,明政权不亡于万历,不亡于天启,而偏偏亡在崇祯帝手里,这大概是崇祯帝至死都没能想通的。因此,临死之前,他还要强辩什么“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到大臣身上。以至后人在研习明史时,也有人对崇祯的遭遇颇表同情。但细绎崇祯执政17年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崇祯帝戴上“亡国之君”这顶颇带晦气的大帽子,虽是历史大势使然,但也与他执政无能、治国无方而只会作秀密切相关,因此并不算太冤枉他。“勤政”,犹如病急乱投医客观地说,崇祯帝执政17年,时间并不算短。如果他真是…  相似文献   

6.
饶展雄 《同舟共进》2009,(12):57-59
【"无知批有知"是如何开始的】 2009年是陈寅恪逝世40周年。每当提到陈寅恪,就不禁想起53年前,我们中山大学1956级同学集体拜访他的情景。往事如昨,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老人”也许会将历史学家熔炼得白眉皓首。不过,当你见到文化史学家冯天瑜时,说不定会感到惊异。原来,他那般年轻,一双深邃的眼睛那般有神。看到他令人想起搏击长空的鹰。冯天瑜,湖北红安县人。现任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家级专  相似文献   

8.
书生气重     
我一直以为,读书的人并不一定能够算得上书生。在我的印象中,书生是与时代潮流保持着一定距离的,远离浮躁与功利,以便在历史意识和人生智慧的开阔视野中静观沉思,在寂寞中独善其身、兼善天下。而实际上,能称得上书生的并不多。“一管书生无用笔,旧前投去又收回。”在唐景崧的诗中,我常常看到陈寅恪冷峻、削瘦的身影。社会的发展,整体上是在前进,但中间往往会有一些例外,有些高峰是超越不了的。对于陈寅恪,上海师大的虞云国教授慨叹:“文化巨人陈寅恪构建的文化意象永远是空前绝后的……”据说,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授课时,研究院主任吴宓…  相似文献   

9.
刘超 《同舟共进》2012,(9):69-73
1933年上,陈寅恪给傅斯年写信力荐一位青年:此君“言归国后不欲教授哲学,而欲研究史学,弟以为如此则北大史学系能聘之最佳。张君为清华近年学生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弟尝谓庚子赔款之成绩,或即在此一人之身也……”陈公一代巨擘,何等严谨苛责之人,竞如此举荐,足见此青年之了得。  相似文献   

10.
大师的风度     
梁启超与陈寅恪同列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两人的友谊也很特殊。应该说,是梁启超最早把陈寅恪举荐到清华的。关于梁启超举荐陈寅恪的故事,人所共知。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立即决定聘请陈寅陪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相似文献   

11.
一看到“野心”二字,也许有人立时升起厌恶之情,然而,我却不以为然,这是因为,人们对“野心”的认识往往存在偏见。比如,某个工人时常加班搞科研,便有人鼓着腮帮子大喊:“×××有想当厂长的‘野心’”,某青年同志整日勤奋治学,于是就有人指责他有当教授的“野心”;某个同学给报社投了几篇稿子,于是又有人说他有想当作家的“野心”,凡此种种,不一而举。这些人,总爱嚷嚷,给那些奋斗者的心头硬是套上无形的、满是油渍而肮脏的黑布。究  相似文献   

12.
说起全国人大代表方志远,就不得不提明史。自2010年应《百家讲坛》栏目之邀先后主讲《大明嘉靖往事》与《万历兴亡录》后,方志远声名鹊起,公众开始知晓这位学术功底扎实、为人严谨低调的历史学家。有不少的媒体称他是目前最火的“学术明星”和“国学明星”,但他似乎不太理会这样的头衔,身为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院长,方志远更愿意别人只把他当成一名普通的代表和一位教授历史的老师。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先生是海内外知名史学大师。他家学渊远,又游学日、德、美等国长达16年,通晓10多国语言及蒙、藏、波斯、西夏等文字,尤其精通梵文。陈寅恪的才学,当年梁启起先生推荐他任清华大学研究所教授的事可见一斑。当时陈寅恪既无博士、硕士学位,亦无专著,可梁先生对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曹云祥说,自己亦无博士学位,虽著作等身却还不抵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清华就这样聘了陈寅恪。陈先生一向崇尚学术自由,坚守独立精神,不肯随俗俯仰,迎合潮流,故虽然学术成就极大,却长期备受冷落。他晚年失明,眼前一片黑沉。是黄萱担任  相似文献   

14.
智者雷云     
前些时日我采访浙江省委党校陆立军教授,他说:“我不值得写,在浙江省理论界,最值得写的人是雷云,你该好好写写雷部长,他对浙江理论工作的贡献太值得写了。”  相似文献   

15.
温晓薇 《小康》2014,(1):64-65
说起宝马MINI,很多人会想起它“NOTNORMA0”的口号,想起它的年轻、个性,但这一切似乎都太过抽象。作为MINI市场营销人员的王博却在记者脑海里形成了MINI品牌内涵最具象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老杨———杨志芳,大家会惊奇地问:“他老了吗!”不!他很年轻,现年只有24岁。平时不爱说话的老杨,整天默默地在岗位上无私地奉献着,3年如一日,从无半句怨言,他对工作太认真、太操劳,繁忙的工作把他的头发给累白了。所以人们都管他叫“老杨”。老杨是北京语言...  相似文献   

17.
全国政协委员、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回忆说:前几年,他曾就某个问题写了份提案。没想到,他很快接到电话,有人称该提案“太敏感”。希望撤销这个提案。去年。他关于此事的提案终于正式出炉。他对于提案办理工作“不满意”的打分,令“相关部门”紧张了,多方做工作,希望戚发轫能尽量改成“满意”。(3月5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8.
讲《史记》的王立群教授也很会讲故事。他讲的很多故事与人生有关,并由此总结出人生“四行”:“第一,你自己要行;第二,有人说你行;第三,说你行的人要行;第四,身体要行!”人生有这“四行”便会一路幸福。  相似文献   

19.
陈元洪 《台声》2011,(1):64-64
目前,重温《欢乐重庆》这首歌,不由得想起了88岁高龄的台湾知名词作家庄奴先生,这是他在重庆参加“月是故乡圆——百家艺术讲坛之庄奴作品赏析会”的即兴作品。  相似文献   

20.
“黑道白道都有人”再议○刘恩启无论中外,以“黑”为荣者大概不多,它很容易使人想起“黑道”,黑社会恶势力。揆情度理,黑道中人物并不光彩体面,理应知道羞耻、有所收敛才是。然而不然。时下在我们周围,甚而在大庭广众之中,冷不丁就会发现此辈拍着胸脯,扯大嗓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