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既贡献力量、体现价值,又赢得机遇、促进成长,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以人为本、放眼长远,以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分析大学生服务基层的基本模式,考察大学生服务基层的实施效果,能够使得今后大学生服务基层的工作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渝办发〔2007〕212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重庆)计划旨在引导大学生服务西部、服务基层,建功立业。从2003年实施该计划以来,大学生志愿者扎根基层,甘于奉  相似文献   

3.
调研数据     
《中国青年研究》2012,(12):110-113
17000余名高校毕业生志愿赴西部2012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大学生西部基层建功计划"及"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出征座谈会举行。这标志着新一批高校毕业生将陆续奔赴西部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或上岗工作。2012年共有17000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开展为期1至3年的志愿服务,其中包括846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到中西  相似文献   

4.
石磊 《群众》2012,(12):22-23
十八大报告强调“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大学生村官身处基层一线,与基层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我们将更加坚定信念、扎根基层,探索服务群众的方法和路径,赢得广大村民的真心认可,巩固好党的基层组织。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村官计划"重点在于解决农村建设人才的缺乏,而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任用,并形成服务农村工作的长效机制,对于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以及强化其扎根农村服务百姓的意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文章以此为切入点,以山东省为例,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执行情况展开调研,对村官扎根基层服务长效机制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综合信息     
《政策》2010,(1):62-64
我省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助推学习实践活动开展 我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具有学历较高、知识面较广、容易接受新事物等众多特长优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引导他们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帮助带领农村科学发展,促进农村基层和谐稳定,推动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
金时奇 《浙江人事》2008,(12):16-17
自2006年全省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以来,台州市黄岩区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已公开招聘94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目前在岗89人。这些大学生村官大部分都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热心服务基层群众,在农村广阔天地中增长了才干,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欢迎。通过两年实践,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8.
一是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引导机制。通过调研,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薪酬待遇等进行了规范统一,并增发每月200元基层工作补助,为下一步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任职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  相似文献   

9.
《小康》2015,(20)
<正>自2003年以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和地方项目共选派了17万多名大学毕业生赴西部基层乡镇从事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会徽主要展示的是西部勤劳的大学生们使用最原始的农耕工具铁锹和钉子来进行西部大开发。颜色采用红色的原因是说明年轻人的血色,另一方面使会徽更加显眼。  相似文献   

10.
吉林籍在校大学生兼任乡镇(街道)民政助理和社区民政协理员实践活动,是由吉林省民政厅、省教育厅、团省委主办,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协办,与高等院校推动政学合作、校地合作的一次有益探索,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为做好吉林省民生兜底保障和基层社会建设增添力量,为广大青年学生服务人民、回报家乡提供舞台,使其在亲身参与基层民政工作中培养对基层和群众的朴素情感,增强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鼓励大学生扎根基层,从哪入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身基层、扎根基层,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方向。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不仅能够帮助其拓展视野、加强历练,也能够为我国基层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新时代,我们要深入研究当前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选择的因素,帮助大学生群体更好地开展基层就业选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就业政策体系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弓建华 《时事报告》2009,(4):114-116
今年以来,为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这些政策包括:到中西部基层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统筹实施大学生下基层项目,实施2009年“三支一扶”、”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计划,征召应届毕业生入伍,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三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城乡基层岗位开发.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业信息化部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  相似文献   

13.
周元明 《长白学刊》2007,(4):156-157
近年来,大学生基层意识薄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已引起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针对高校大学生基层意识薄弱的实际,要为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加大宣传基层意识教育的力度,提升毕业生的基层就业能力,健全大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辽宁人大》2008,(9):11-11
乡镇考录公务员向志愿基层创业大学生倾斜 为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省人事厅首次提出,在即将进行的2008年全省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中,乡镇机关用于招录“三个计划”的人数应不少于乡镇机关总招录计划的40%。所谓“三个计划”,指辽宁省近年来实施的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今年将继续选派“三支~扶”计划高校毕业生209名,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高校毕业生413名,并进一步完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人员管理、考核、培养制度,为他们长期扎根农村基层创造条件。省人事厅同时要求,各市教育、医疗等事业单位新进人员,要注重公开招聘在基层工作两年以上的往届毕业生。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玲 《传承》2010,(12):106-107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面向基层的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但是,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还存在一些困境,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高等教育要增强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要提升到基层就业的观念意识。  相似文献   

16.
正近几年来,国家一直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广阔的天地里干出一番事业。中央部门组织实施了4个基层就业专门项目,即"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这些项目不仅仅意味着国家政策对于大学生就业促进工作的引导,也为毕业季的学子提供了就业的又一方向。都说,基层是最锻炼人的地方。有些基层单位工作条件艰苦,但越艰苦,越能锻炼人  相似文献   

17.
虽然,近年来,国家、各省市相继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文件,但不少大学生对到基层就业仍然存在种种顾虑。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宁可在城市待业也不愿去基层;另一方面部分基层企业对人才极度渴求,却难于无人可招。这样的尴尬局面在很多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何破除各种障碍,让大学生下得去、留得住,乐意在基层就业,安心在基层就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给农科类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究农科类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全面提升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高质量发展的迫切任务。文章使用半结构化访谈方法,探索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影响农科类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高校肩负着为乡村振兴战略培育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树立基层就业价值观、加强对农村基层就业的宣传和指导、增加农村基层实践教学环节等方式来激发和增强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  相似文献   

19.
《今日上海》2010,(9):48-48
经自愿报名、高校推荐、考试面试、体检政审诸环节,至今为止,今年上海共选聘了到村任职大学生167人,招募了“三支一扶”大学生446人。经7月底的两天岗前培训之后,这615名大学生已奔赴上海9个郊区县的农村,要在基层从事2年~5年的村支书(主任)助理、合作社助理、镇村综合管理、农枝推广、法律服务、支教、支医等工作。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面向基层的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但是,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还存在一些困境,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高等教育要增强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要提升到基层就业的观念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