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边际  宗和 《学习导报》2013,(14):41-43
群众来信是怎么送到国家领导人手里的?中南海里的信,又是怎么寄出来的呢?与中国政治最核心地带中南海仅一墙之隔,一个灰白色调装饰的邮局安静地伫立在府右街乙27号。府右街上,行人们的视线很容易被中南海门口的警卫岗楼和站岗式武警所吸引,极少有人注意这家距离中南海西门不足百米的邮局。  相似文献   

2.
严农 《党史天地》2008,(11):10-15
1962年1月31日清晨,章士钊正在书房看书.有人送来一个鲜红的请柬,一看请柬上遒劲有力独有特色的字,章士钊便知道是毛泽东写来的。打开一看,原来是毛泽东请他到中南海小酌。章士钊立刻换好衣服,坐上毛泽东专门派来的车,高高兴兴地向中南海驶去。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从“土八路”成长起来的干部,既无大专文凭,也无政治背景,做梦也未曾想过能够涉足中南海;但时代的大潮却把我推进了中南海,并且竟上升到高层,一度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那么,我是怎样步入中南海的呢?  相似文献   

4.
北平的建筑群,是以帝王宫殿紫禁城为中心的,它象征着封建皇权的无上权威。从清代起,位于紫禁城西面的中南海便成为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民国期间,中南海也曾被不少达官贵人选为自己的官府。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南海”三个字也是政治权力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5.
一本难得的好书──《从延安到中南海》读后李庚奇《从延安到中南海──中共中央部分机要人员的回忆》一书,在党的七十三周年之际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由老机要工作者杨复沛、吴一虹同志主编,李琦同志审阅,杨尚昆同志作序。机要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有一种十分神...  相似文献   

6.
霞飞 《世纪风采》2014,(12):8-14
1976年10月6日,映照在中南海后门上的最后一抹落日余晖消失了,一辆红旗轿车静静地从这里驶入中南海。车子开进大门不远便停了下来,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灰色中山装、身材魁梧的人,迈着稳重的步子,缓缓向南走去,在此过程中,不断有身着军装或者中山装的工作人员趋前向他小声报告着什么,他也不时用目光扫视周围,轻轻向报告者点头。  相似文献   

7.
最后的日子(上)1967年,春去夏来,骄阳似火。毛泽东离开北京去巡视大江南北。就在这个时候,林彪、江青一伙的毒手又伸过来了。他们欺骗和煽动单纯幼稚的红卫兵“围攻中南海,揪出刘少奇”。一时,中南海墙外,帐篷林立,车水马龙,被围得水泄不通。看起来是多么矛...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先后在中南海丰泽同和中南海游泳池居住了27年零3个月。毛泽东去世后留下了大量的遗物,譬如他钟爱的大量书籍、文房四宝、唱片磁带、还书条、收音机、诊疗证、小轿车、梳子、打有无数补丁的睡衣等。1990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中南海5000余件毛泽东的遗物移交伟人故居毛泽东纪念馆珍藏。  相似文献   

9.
闻哲 《党史纵横》2002,(5):46-46
1963年,李敏难以忍受江青的淫威,被迫搬出中南海。从此,李敏见爸爸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对于李敏而言,中南海的红墙如同一条生死的界河,把她同爸爸隔开了。1974年,毛泽东81岁,身体很不好。李敏想去看看爸爸,可连中南海的门都不让她进去。气得她在门外大吵:“你们凭什么不让我去看爸爸?搞运动就是让骨肉分离吗?”“你们这样做,就是封锁毛主席,好干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儿,我爸要是知道了,也会反对你们的!”然而,权在江青等人手中,一道禁令将她拦在门外,她没有见到爸爸。1975年的一天…  相似文献   

10.
50年代初,在中南海刘少奇的住处,王光美同志带来了一位年轻秀丽的姑娘,名叫杨淑梅。她是来京工作不久被选中调到刘少奇身边做保育员工作的。起初她并不清楚到中南海干什么,只知道组织上一再叮咛:要服从党的分配,到了新单位要守纪律、有礼貌,不该问的不要问,严守...  相似文献   

11.
《兵团党校学报》2010,(5):76-76
点击鼠标,百姓心里话就会直通中南海。中国共产党新闻网9月8日开辟留言板,名字就叫“直通中南海”。数万名网民已经在留言板上发言,关注的话题集中在房价、教育和食品安全等社会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读《平凡与伟大──毛泽东中南海遗物轶事》随想李文星中南海编辑委员会和西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平凡与伟大--毛泽东中南海遗物轶事)精美画册,反映毛泽东同志简朴的生活是画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说是画册之核心所在。从画册里收的(首长薪金使用范围、管理办法及...  相似文献   

13.
选举     
林木 《党史博览》2012,(3):2+59-F0002,F0003
1953年12月8日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走进中南海的北京市基层人民大会代表选举投票站,投下了自己的一票。  相似文献   

14.
1949年毛泽东搬到中南海菊香书屋居住,到1968年正式搬到中南海游泳池,他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二十年。他喜欢这里,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0,(1):120-120
成立不久的中国最高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经中心)坐落于中南海围墙边一座机关大院。上世纪9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1,(3):18-19
1.人民网推出“直通中南海” 2010年9月8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正式推出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直通中南海。据介绍,该留言板突出互动性,旨在让广大网友对中央领导人倾诉厶声,给中央-初构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年前,免职后的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大胆放言“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政令不通,中南海制定的东西有时都出不了中南海。”此言一出,立马引发了传媒的轰动效应。句中的勇于自揭疮疤、敢讲实话精神,引来一片叫好声。笔者在忆及叫好之余忽然想到,中央政令有时“出不了中南海”,其实只是形象之语。“中南海”是什么地方?那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最高司令部,在中南海内有谁会阻挡中央政令下传?有谁敢、有谁能阻挡中央政令下传?我揣摸,张保庆这话的意思可能  相似文献   

18.
地方戏被选进中南海,毛泽东看了一遍尚嫌不足,要求再演一篇,并明明白白写道:“以便重温对陇东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9.
一 1975年,毛泽东要中共中央办公厅遴选一位熟悉古典文学的大学教师,为他侍读古籍。北京大学中文系44岁的女讲师芦荻被选中进入中南海,来到毛泽东身边为毛泽东侍读。  相似文献   

20.
冬日的晨光播撒大地,中南海又迎来繁忙的一天。“老张,欢迎你到中南海来做客。”2006年11月30日8时许,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他的办公室里,热情地握着山西省临猗县北景乡石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占胜的双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