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劳动者参加按劳分配权益及其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46条明确指出:“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只能在公有制企业内部进行,企业按照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这些经济条件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按劳分配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二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资料公有制;三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劳动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劳动又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因此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凋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劳动价值论能否成为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根据呢?这是关系到劳动者能否享有参加利润分配权益的重  相似文献   

2.
论底线公平基础上的效率优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公平的实现,不是社会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完全能解决的,它主要决定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制度,以及社会力量的制衡等.因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难以保障社会公平的.科学的提法应是"底线公平基础上的效率优先",即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的公平权利的基础上,坚持效率优先.这一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品分配方式:"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情况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形式。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联合劳动仍然是主要的所有制形式和劳动方式,劳动是大多数人取得消费品的主要手段。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马克思的设想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4.
(一)按劳分配的历史必然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是由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使生产者成为全部生产条件的共同主人,这决定了他们在生产和分配中的地位和权力必然是平等的。但是,因为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产品还不够丰富,因而还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旧的社会分工还未消灭,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要求计算劳动贡献的大小和计较劳动报酬的多少。这样,社会必须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要求在劳动者之间实行等量劳动的交换。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劳分配具有客  相似文献   

5.
根据马克思关于分配制度的一般理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以劳动者为利益主体,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因此,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具体形式应当是按劳分配.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尚未达到马克思设想的水平.在坚持一般理论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应坚持劳动者利益为主体、非劳动者利益并存,对分配制度的具体形式应当勇于创新,理直气壮地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6.
马小丽 《理论导报》2010,(10):12-13
<正>一、劳动增加值(LVA)确立了资本与劳动分配的平等地位,这是按劳分配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没有贯彻落实按劳分配原则。长久以来,企业对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一直感到困惑重重,理论学术界也始终围绕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实现形式和按劳分配的"劳"到底是什么含义这两个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原则真正贯彻落实到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由于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的影响,我们曾把按劳分配理想化,导致平均主义大锅饭,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分配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进一步破除对按劳分配的教条式理解,正确认识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等其他分配形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祥峰 《理论学刊》2005,3(9):31-34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上,劳动者收入以个人提供的社会必要劳动为尺度的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和按劳动贡献分配是其实现的形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其实现的条件.它从理论内涵、实现形式、实现条件三个方面,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突破与飞跃.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两种分配方式之间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这是它们能够相互结合的原因所在。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矛盾的一面,是指两种分配方式的依据是不同的。按劳分配依据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贡献。可以设想,在劳动者仅仅作为劳动者各自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并且生产和相互交换他们的商品时,他们从其获得的价值成果中,会首先补偿他们在生产中已经耗费掉的生产资料。这种补偿会由于各个生产部门的技术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其次,各个劳动者在同样的时间内,如果创造出等量的新价值,这个价值就会包含他们的工资加上剩余价值,他们能够分配的也只能是相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物质利益的分配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当前社会上议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所以,研究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分析目前分配的现状,对于制定正确的分配政策,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具有重大意义。 一、传统的按劳分配中存在不公平  相似文献   

11.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关系的客观要求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参与社会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和劳动者个人,都按其提供的劳动进行分配,这就是按劳分  相似文献   

12.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参与社会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和劳动者个人,都按其提供的劳动进行分配,这就是按劳分配。它是我国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它的主体地位,就会改变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按劳分配获得四次不同解读:其一,马克思认为,按劳分配对不同等劳动者实行平等权利,实质并不平等,需要向按需分配发展;他通过取消商品货币,阻断了按劳分配向按资分配转化。其二,列宁判断按劳分配体现了两项原则,强调了它与社会主义的一致性。其三,毛泽东接受商品货币存在,认为需要限制按劳分配,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其四,邓小平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找到了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模式,使按劳分配趋向共同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要素优先分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符合我国实际及广大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必须长期坚持。要坚持这一根本分配制度,就必须真正弄清它的内涵和本质。为此,研究和确立劳动力要素优先分配的观点,是十分必要的和有意义的。笔者在此谈几点个人浅见,以就教于同仁。一、经济和分配的市场化过程,与劳动力作为劳动者的首要获利能力,成为劳动者参与收益分配的第一要…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家华在《浙江日报》发表《构建生态文明范式下的新经济学》认为,从学理认知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论创新,是对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的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体系、财富核算方法和收入分配理论的批判、修正和改进,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财富测度指标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深化和拓  相似文献   

16.
本文比较系统地概括了我国8年来在改革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主要是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多样化,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提供了理论前提;确认社会主义所有制不是越大越公越纯越好,而应是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的多样化发展;确认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不是单一的计划调节,而可以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破除把社会主义等同干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探索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格局。作者指出,改革前的僵化体制的理论思想根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出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误解,把一些本来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附加给社会主义,把一些不是  相似文献   

17.
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两个基本特征,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知道,社会分工,以及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两个一般前提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之间仍然存在着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经济利益的差别,社会主义劳动者这种不同的经济利益,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霍其辉 《世纪桥》2010,(1):81-82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文章主要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产生、发展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的发展研究为主线,具体运用历史与现实统一的分析方法,探讨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创造性的把按劳分配的方式与其他分配方式相结合,从而丰富了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19.
分配的方式从属于生产方式,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实现。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物质利益在分配上的实现,其核心与精髓就是:在消除了生产资料占有权方面的不平等后,承认每个人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在质和量上的差别,以因所付出的劳动量不同而获得个人消费品的多寡来激励人们多劳动、多贡献,由此推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保证新社会制度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向更高的“按需分配”阶段过渡,这就是笔者所说的按劳分配的效率导向。令人遗憾的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只强调了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特征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标志,而忽视了按劳分配的效率导向,忘掉了按劳分配原则以实现个人物质利益的差别性为激励机制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20.
过去,在封闭式的经济中,制度也是封闭的,在这种制度下,劳动者没有选择职业的权利。由于劳动者由国家直接分配,造成对国家的依赖,形成严格的从属关系,怎么谈得上劳动力成为商品呢?所以,在高度集中的封闭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从理论逻辑上讲是能够说得过去的。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又及时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劳动者成为自由的人,即不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