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有财 《学习与实践》2009,(12):102-107
从“生产工具”到“消费主体”是围绕农民工研究的重要转向。农民工消费研究大致有农民工不倾向在城市消费和农民工积极在城市消费两种观点,不同的观点反映的是农民工对于城乡的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本文基于2009年的调查数据,发观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呈现典型的矛盾性:一方面,他们努力在城市消费以实现身份认同并融入城市;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尽可能储蓄以汇钱回家。这种矛盾性还体现在他们对城乡态度的矛盾性,他们愿意定居城市,但也不排斥返回农村。这表明,上述两种观点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都只有部分的解释力。本文最后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双重消费策略是与现有制度和政策实践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城乡迁移研究中的"性别盲视"和性别研究中的"男性盲视",掩盖了农民工群体日常而多元的呈现,也阻碍了迁移背后复杂的社会结构因素及其深层机制的挖掘。杜平的新著《男工·女工:当代中国农民工的性别、家庭与迁移》(2017)在对珠三角某港资工厂进行参与观察和深访的基础上,引入康奈尔的社会性别结构分析框架和男性气质学说,将社会性别作为探寻城乡迁移的内在逻辑和机制的切入点,但又不仅仅阈于性别化本身的探讨,而是通过对性别结构与城乡、阶级等其他多重社会结构之间的交织互动以及自身主体身份的认同和重构的考察,展示了女性主义者备加推崇却不无争议的交叉性分析的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3.
疫情冲击下,我国线上消费快速发展并催生出一批新业态新消费模式。步入"新消费时代",人们对"新消费"的需求和依赖逐渐转化为消费习惯,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相较于以前的"买什么""如何买","新消费"更重视"买得好""有品质"。面对目前存在的供需不匹配、供给不足等现象,亟待通过供需两端齐发力,以"新消费"引领供给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更高质量满足消费需求,从而促进消费和产业"双升级"。  相似文献   

4.
最近,杭州市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提出了"2+8"消费新模式。"2"即农民和农民工两大消费群体,"8"即住房、汽车、旅游、通信、商贸和文化、健身、网络八大消费热点。通过构建"2+8"消费新模式,拉内需、促增长,力争使  相似文献   

5.
历史发展过程中,消费文化是构建社会空间重要因素。近年来电商的爆发式增长对认识和解释当代消费文化与当代空间生产提出了新的问题:当代消费文化正在成为公共化、群体化的文化形态。一方面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造成的集体消费把社会空间也变成了消费对象,产生了都市空间集体消费;另一方面则是电商由大数据处理产生的大规模的隐形消费群体和"云空间"消费。几乎每个人都同时在两个不同的空间活动着:集体消费的都市地理空间与大数据构建的云空间混合造成了都市空间的混杂化和每个人生存环境的双重空间并置与互渗,并进而导致个人的身份分裂,这种身份分裂是当代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要内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聚焦数字时代高校校园流动女工的消费实践,通过深度访谈北京市N大学25位校园流动女工,系统呈现她们网络购物的特征与消费习惯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由技术与社会力量共塑的阶层差异。网络购物嵌入校园流动女工的生活工作轨迹,承载她们按需、按能购物的消费品味,并被界定为一种生活社交、心理满足、社会融入的需求,体现为一种阶层惯习。信息技术在消费领域对流动女工的赋权存在局限,技术的革新无法修补资源匮缺,也难以撼动流动女工群体内嵌于传统社会文化制度与结构中的多重弱势。故而,信息技术并非赋权流动女工、缩小阶层差距的催化剂,新技术带来的“赋权异化”现象应得到学界与政策界的正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郭景萍 《学习与实践》2012,(11):115-121
现代消费文化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相关特征。其一,消费文化的大众性与等级性。现代消费文化的愉悦性、世俗性、柔软性、平等性鼓励了消费的大众性特征,但"竞争"甚至是"区分"的消费模式却为等级性消费铺桥搭路。其二,消费文化的审美性与庸俗性。现代消费文化的审美走向娱乐化、感性化和享乐化,带来自身的庸俗化倾向。其三,消费文化的技术性与人文性。消费的科学技术化促使消费合理合法、使消费者坐享其成,但却使消费者某种程度上走向迷失。消费文化的"二律背反"面临着难以调和的困境,但却是可以选择的,引擎与控制来自社会。  相似文献   

8.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鲍德里亚认为,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消费构成了社会的主导性逻辑.对于消费社会,他一方面从马克思的生产逻辑出发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借用了符号学的成果,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而导致的身分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消费社会,就必须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要求全面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若要实质性地推动这项工作,一定要真正寻找到社会组织从事党建的动力。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可采用新制度主义分析的方法。整体分析框架拟采用斯科特制度环境中规制性要素和规范性要素的二维合法性机制。规制性要素主要化约为项目制,规范性要素主要化约为精英选拔制。传统意义上,新制度主义分析方法强调合法性机制,不绝对排斥效率机制,但弱化效率机制。合法性机制可以部分、但无法充分解释社会组织从事党建的动力。其动力应当是合法性机制和效率机制的耦合。合法性机制在面上提供了可供言说的动机,使其更符合外部社会期待,效率机制在幕后对合法性机制提供了支撑,使其更符合组织内部的期待。要从外部为社会组织输入合法性机制和效率机制。  相似文献   

10.
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在首先指认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概念具有"需求先存论"倾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作为约束范畴的消费概念.他认为这种意义上的消费概念既是新社会现实的标志.也是分析消费社会的一个基础范畴,与此相应,他认为以他自己的消费概念为基础的社会学分析方法从此结束了先验性情结.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利用网络进行消费逐渐成为主流消费模式,体现了社会与时代的进步.本文在对青年群体网络消费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提升消费者效用、维护社会和谐、促进创业、实现交易效率的提高、消费主客体异化、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交易安全风险等角度探讨了网络消费的优势与劣势,最后就实现青年网络消费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身体消费与性别本质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社会的运作策略下,男女两性的身体被物化与性化.身体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性别文化现象,"女人要化妆,男人要补肾"就是性别本质论对男女两性行为的规定.在社会性别的研究视域中,身体消费就是男性眼光和价值取向对女性身体的支配.  相似文献   

13.
《松州》2014,(6)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尤其是娱乐业、百货业、连锁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激活了市场消费,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在活跃的市场中悄然发生变化,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据国家统计局赤峰调查队抽样调查,2014年前三季度我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89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45元,增长9.5%,增速比上半年快了1.9个百分点。调查显示,我市城镇居民消费呈现四大亮点,即食品消费合理化、保健意识社会化、交通出行现代化、教育文化多元化。亮点一:食品消费合理化。前三季度我市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消费支出2263元,增长11.1%。从消  相似文献   

14.
当前以拼团为代表的社交化消费,通过邀请好友助力或共同购买商品,形成用户激增和订单迸发的裂变效应之势。消费社交化充满了娱乐意蕴,消费与社交同步,营销与娱乐同行,而消费社交化的背后,被动社交、"人情债"也让人压力重重。  相似文献   

15.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以扩大消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发展阶段,我省扩大消费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加快构建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着力做深引导消费、便利消费、保障消费三篇文章,千方百计扩大消费,促进消费升级与有效投资、产业升级、城镇化联动共进,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和加快"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网络消费与当代青年消费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消费已成为一种消费新时尚,它赋予当代青年消费文化许多新的特质.蓬勃发展的网络消费在消费工具、消费空间及消费体验三个层次上推动了青年消费文化的变迁.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工具,网络消费使当代青年消费文化具有消费观念的超前性、消费行为的时尚性、消费需求的差异性和消费方式的便捷性的特征;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空间,网络消费呈现出了流动性、隐秘性和意识形态化的特征,这一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系统的脱域问题;而作为一种新的消费体验,网络消费给当代青年带来了新奇体验、认同体验以及现代性的"好恶交织"体验等方面的新内涵,这些都与当代青年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经济贫困的芭蕉箐村的苗族村民们形成了车辆的“过度”消费现象.村民们对车辆的集体消费偏好并非经济效用所能有效解释,而是源于想象的生产力、特定的传统消费偏好以及现代性象征价值的获取等动力因素.加之财富的即时转化逻辑,内外两种借贷制度的保障以及抗拒彼此借用等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它们所构筑的消费生成机制植根于该族群的传统生计模式,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社会机制的、群体联合的策略化与个体家庭的独立化运作之中.这种消费的实质由此展现为藉由某种物的消耗而表达的,历史进程中特定共同体社会构建要素的结构性运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正服务业对我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5%,创改革开放以来新高3月15日,记者从自治区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最近我区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从服务消费、实物消费、标准建设、信用体系、配套保障、宣传推介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7条具体政策举措,全面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让消费者更加"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相似文献   

19.
邬德政 《求索》2008,(7):29-31
本文从农村居民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性,及消费习惯等因素出发,分析农村居民谨慎性消费动机的形成机理,然后在预防性储蓄理论框架下,采用动态建模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包含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以及消费习惯等影响因素的农村居民消费函数误差修正模型,并利用《中国农村住户统计年鉴》的数据(2000-2006年)所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了农村居民谨慎性消费动机的强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今日海南》2021,(2):66-67
2020年以来,琼海市充分发挥全市消费扶贫体系的作用,凝聚合力组织产销对接,加快线上线下渠道融合,让消费带动扶贫、让扶贫促进消费,消费扶贫实现"多点开花"。2020年琼海市爱心扶贫产品线上线下累计交易额达1566.66万元。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爱心消费"。琼海市发布"爱心消费扶贫倡议书",广泛发动、倡议机关单位、社会爱心人士、广大党员干部和市民积极参与"爱心扶贫网"线上和线下消费,在超市设立扶贫农产品销售点,发动全市单位落实干部认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