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议提问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两种提问:一种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另一种是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人们把提出一个好的问题,看作是解决问题的先导。教学既然是师生双方的活动,精心设计问题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它是沟通师生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解决教学矛盾的一把钥匙。本文拟就教师的提问,谈一些粗浅的看法。过去,由于有的教师忽略了提问这一环节,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提问缺乏可答性。即设问范围过大或者过小。过大的问题学生三言两语说不清;过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中的“三重三轻”(即重讲解,轻交流;重教师,轻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现象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本文列举“三重三轻”的一些具体表现,分析真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共商教学改革大计。一、“三重三轻”的具体条现(一)重讲解、轻交流重讲解,轻交流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教师讲解多,解释多,较少发动学生参与交流或相互对话。如“注入式”、“满堂灌”现象相当普遍。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写得胳膊酸疼。重讲解,轻交…  相似文献   

3.
问题教学与批判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问题教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问题教学”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问题教学包括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在问题教学过程中 ,通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进行思维交锋及消解权威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讲解教学难点问题时,适当留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默默思考,其效果往往不亚于教师唇干舌焦地一味讲解,甚至也不次于所谓的“轰动效应”。“满堂灌”对学生说是被动的接受,容易患“消化不良”症,而通过“静思维”获得的知识是通过主动消化吸收得来的,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熟悉难点难在何处,了解学生对难点的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1995年第5期上发表李学注同志的文章,其中提到:“走出思想政治课的低谷主要靠政治教师自己。”我以为这常说的一句话: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深刻的体会、十分高明的见解。我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同感。归纳起来,也就是具体分析”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例就在身边在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教材中提供了一些典型例子,如“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让学生对这些成语进行讲解,并让他们各举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例子,以加深他们对这个观』安的理解。有的学生说:“我爸…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程标准说明中,有一个观点非常重要,但却又是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容易被忽视的,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过程的学习。所谓强调过程的学习,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仅要告诉学生知识本身的内容,还要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样做的意义有三点:第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利于记忆和运用。数学老师在讲某一公式时,往往不是单纯让学生记住这一公式本身,而是花大量时间讲解这一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理解得深,记忆得牢,运用时能灵活自如。而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这一点,采取“灌输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对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的认识是个一直有争议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又提出了“学生主体论”;也有人提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论点。后一个命题看起来全面,实际上也有矛盾之处。首先,教学活动并不完全等同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相对  相似文献   

8.
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出现错误,这通常是师生的共同愿望。然而笔者认为,教学中有时错误并不可怕,我们大可不必谈“错”色变。相反,有时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些“美丽的错误”走进课堂,让学生有机会接受“错”的洗礼,达到“改邪归正”。这种“错误”,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当地寓“错”于政治课堂教学,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呢?这里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以“错”攻“错”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时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是表面的、机械的,对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学政治课教学、既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又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因此,研究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在运用讨论方法进行教学,获得了一些收效,大致做法如下: 一、课前预习,上课时讨论。首先按教材出题目指导学生预习,上课时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在全班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观点,指出学习原理的意义。如讲“尊敬教师”这个问题,我就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必须尊敬教师?”“应该怎样尊敬教师?”通过讨论,既生动活泼,又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二、讲课中穿插讨论。这种讨论不拘形式,不定时间,灵活方便,师生共同活动集中精力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公认。然而,怎样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还是一个需要研讨的问题。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主导作用在就学生已有之能力水平而适当提高之,使能逐步自己领会课文内容与语言之运用,最后达到不待教师之讲解而自能阅读”。  相似文献   

11.
<正>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应该蕴涵着无穷生命力。因此,教师需要用变化的、动态的、预设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课堂。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回答问题不理想的情况,也经常有学生回答问题时提出自己疑问的情况,这就迫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反馈信息迅速调整策略与方案,及时调整教学设问,做到更精准的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12.
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在风云变幻的战场上,人们常用巧妙的“示弱”,以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也能巧妙地运用这种示弱的艺术,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一、主动“示弱”,拉进师生距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求教师言正心直,专业素质高,并博古通今,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从而体现师道尊严,达到学生“尊其师,信其道”的目的。而事实上,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的示弱,有时反而更能拉进师生距离,让学生喜爱和接受老师。教师准确讲解,上下皆通,是为了树立为师的形象和尊严。教师“示弱”是为了解除学生的防…  相似文献   

13.
课堂设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干千万,起点是一问”。而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通过课堂设问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以下方面是比较重要的。一、设问要有启发性、思考性在教学中,启发性的问题是很多的,关键是教师要不断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去挖掘。比如,讲“物质决定意识”时,可提出“既然物质决定意识,那么鬼神观念从何而来?如果没有鬼神,为何会有鬼神之说呢对这一设问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重新回顾什么是物质和意识。同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又比如,…  相似文献   

14.
教学的首要问题是效果,即教学的有效(实效)性,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师生的主体地位,立足师生的共同发展,实现师生的和谐互动,产生师生的智慧生成。强调有效教学必须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一、求"精"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过程,重要的在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组织他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易班教学是适应网络环境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带来了师生互动关系的新体验,使师生之间心理相容、心智相通、心灵相纳。思想政治理论课易班教学也出现了一些师生互动新问题:师生主体观问题、教师主导问题、学生主体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易班教学的师生互动新对策:教师通过发挥主导作用履行师生互动的天职,学生通过发挥主体作用履行师生互动的使命,教师主导提升学生主体实现师生互动和谐。通过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相互联动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是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但无论是教师问学生,还是学生问教师多是涉及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由于受课堂时间等诸因素的影响,发问的学生面总要受到限制;为了给予弥补,让学生善思多问,我鼓励学生用书面形式提问(一般写在练习本上),对于学生书面提出的问题,有些我在课堂上统一讲解作答,有些则书面回答或个别交谈辅导。我称这种方法为“补偿式提问”。这样做很受学生欢迎,其好处有: 一、及时反馈信息。有益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及需求,思维方式及思想动态等。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每个教师的教学生涯中,总会有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段让我们难忘,而这些精彩的教学片段根植于教学实践,萌芽于教师的教学智慧,生成于瞬息万变的生态课堂,在师生心灵间产生强烈的碰撞,赋予教学活动以灵动的生命和澎湃的激情。这种课来自于瞬间即逝的突发事件,来自于教师广博的知识积累,来自于教师多年的教学智慧,来自于教师心灵深处对学生的挚爱,它会深深地触动每一个学生的灵魂,镌刻在学生的记忆中,在无痕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日常教学中 ,常有个别学生有“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 ,提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对此 ,有的教师可能会认为这个学生“爱钻牛角尖”而不予理睬 ,甚至指责、训斥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要让教学过程成为培育学生创新品质的过程 ,就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 ,摈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行动 ,鼓励个性和独特 ,允许多元思维并存 ,宽容探索中的错误、荒诞和越轨 ,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例如对匡衡“凿壁取光” ,有的学生提出质疑 :在人家墙上打洞 ,对吗?我首先表扬这位学生思维角度新 ,然后引导学生们各抒己见 ,热烈讨…  相似文献   

19.
每日一题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活思想政治课教学,从1986年起,我们组织了有师生共同参加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小组,坚持开展“海日一题”的活动。每学期开始,由学生自己选出对思想政治课兴趣较浓、成绩较好的同学3至5人,组成小组,负责调查情况,发动全班同学“献疑”,归纳整理编题,每日用小黑板抄一个题目,挂在教室后面,让同学们思考、讨论、做好答案。第二天上课时,占上课前1至3分钟时间,由小组组长“点将”答题;或收集部分以至全体同学的答卷进行评分;或继续讨论,然后公布答案,或由老师讲解,再出新题。“每日一题”的试题来自学生,针对性强。问题实在,知识实用,收益实惠。学生自己  相似文献   

20.
在起始年级的政治教学中,往往在开始时有一个师生互相不适应的过程。其成因有师生两方面的因素。就学生而言,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学校,养成的一些学习习惯不同,再加上原来教师与新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有差异,而使一些学生感到新任课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以及讲课风格不合他们的“口味”。就老师来讲,面对新生,有时会把新生和过去教过的学生(尤其是过去与自己配合得好的学生)相比较,对新生在教学中与教师的配合及和谐的师生关系期望值过高。结果由于新生的知识构成、行为习惯等与教师所想所要求的有差距,使教师感到上课时学生配合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