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宝超 《党建》2023,(3):62-63
<正>敬爱的党组织:我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母亲是一名下岗工人,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我的爷爷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虽然他在我出生前便已去世,但他的事迹却一直鼓舞着我。作为一名老党员,我的外公更是以崇高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为我输入了党的信仰和理想。  相似文献   

2.
《湘潮》2021,(10)
正我的父亲1916年8月出生,原名叫刘福喜,入伍后自己把名字改为刘耀。我的爷爷刘锡乃是个以打铁为生的匠人,奶奶郑机波是个朴实厚道的家庭妇女,他们养育了一儿一女。爷爷靠给乡亲们打制一些小件农具,间或外出打点零工,艰难地维持着一家四口人的生计。父亲从小就非常懂事、孝顺,经常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主动为父母分忧。爷爷奶奶在父亲5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镇上的学堂念书。由于家境贫寒,父亲10岁的时候就不得不辍学跟着爷爷开始学打铁。  相似文献   

3.
爷爷的样子     
《党建》2017,(9)
<正>爷爷生于上世纪20年代,一生都生活在小县城。他去世时,我还未出生,因而我与他竟是一面也未见着。爷爷育有八子,六儿二女,虽说我没见过爷爷,但叔叔伯伯姑姑和父亲的一言一行,却清晰地勾勒出了爷爷的样子。六叔常说,吃亏是福。六叔自小跟随爷爷卖菜。遇到爱讨便宜的客人,待上完秤定了价,必定要多抓一把青菜、多拿两个土豆。爷爷对此总是笑脸相迎,有时还会多赠几棵青葱、几块姜。年幼的六叔问爷爷,为何总让这样的人占咱们便宜。爷爷说:"吃亏是福,吃亏是福!"后来,六叔凭着爷爷教的生意经,做起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肩膀     
<正>我的父亲离开我5年了,可他宽大的肩膀却常常浮现在我的面前。父亲临走时非常坚强,没有说一句话,我守在他的身边,哭得肝肠寸断,看着他骨瘦如柴的身影,心里就如寒风吹袭一样。我的父亲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爷爷读过私塾,在当时的中国,职位和收入都还算理想。父亲兄弟姐妹们六个,他排行老五,但世事无常,在父亲8岁的时候我的爷爷就被日军抓青壮年当兵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父  相似文献   

5.
悠悠扁担情     
在傍山依水的农家小院,母亲纺车的嗡嗡声和父亲肩上扁担的吱扭声,是我幼时耳畔鸣响得最早的一首音纯韵浓的交响曲。父亲讲,我家那条光滑微弯的桑木扁担,是我爷爷在旧社会用它和两只烂筐挑着全部家当,从湖北逃荒要饭来到陕西的。当时国难当头,家里穷,爷爷去世时留下的遗产中最值钱的惟独这条扁担。父亲接过那条不同寻常的扁担,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像大山一样从此压在了他的肩上。当每天树枝上的鸟儿叽叽喳喳闹醒黎明,我还在床上睡懒觉,就听到父亲肩挑扁担“吱扭……吱扭”地跨出大门,踏进晨雾,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父亲无职无权,又无…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王达夫,乳名王丙娃,1918年2月出生在四川渠县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全家人就靠我爷爷给地主打工来维持一家人半饥半饱的生活。家里穷得连草鞋都买不起,父亲经常打赤脚板。家里只有一床破被子,晚上睡觉时人多不够盖,父亲只得去柴草棚,把草扒开一个洞,钻进去睡觉。父亲4岁时,爷爷得了重病无钱医治,眼睁睁地看着他离开人世。家里没钱买棺材。只好找了一领破席下葬。  相似文献   

7.
<正>为吃口饱饭去参军1921年,我出生在河北宁晋县北河庄镇上一个村庄,一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三岁时母亲也因病永远离开了我,跟着爷爷两年后,爷爷也不在人世了,从此,我成了孤儿。为了生存,宗族决定让我寄人篱下,由家境稍微好点的一位伯父收养我,我家里的二亩地则被另一位叔叔耕种。叔叔家贫困潦倒,加上收成不  相似文献   

8.
《湘潮》2016,(5)
正我的父亲是开国上将陈士榘。父亲用他革命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让我们终身受用,并延及子孙。祖父、父亲两代人参加了推翻两个王朝的革命,留下一部光荣的家史我的父亲陈士榘,1909年出生在湖北武昌黄土陂的新军军营,那里是爷爷供职的地方。我的爷爷陈午霆,年轻时候,是孙中山创建的  相似文献   

9.
正入党抗日1921年2月23日,我出生在北京市延庆县北张庄村,原名叫周德先。我家人口多,本来生活还能勉强过得下去,但遭遇荒年,爷爷、伯父和奶奶相继去世。九岁那年,长年闹病的母亲又离开了我,从此我们父子俩相依为命。父亲常年出去跑买卖,家里也就只剩我一人。后来父亲两次被冤枉入狱,为救父亲家里花了多少我也算不出来,只知道家里仅有的六亩好地卖了,还借了高利贷。从此,我家一贫如洗。  相似文献   

10.
爷爷的鱼竿     
爷爷老了,身体大不如前。但他越活越快乐了,有时竟顽皮得像个孩子。这些都是父亲通过他的"神州行"告诉我的。前些日子,父亲忽然打来电话,说爷爷要我在城里给他买具  相似文献   

11.
焦力 《新湘评论》2014,(16):50-51
战友们都在学习我爷爷。其实,我发现身边很多人身上都有爷爷的影子,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爷爷立的规矩家里从未打破小时候,我经常拽着奶奶的衣角到爷爷安息的陵园散步,奶奶就给我讲爷爷生前的故事……我家就在爷爷的纪念馆对面,虽然爷爷已经离开我们整整50个年头了,但亲人们每天都能看到他。  相似文献   

12.
成夫乐 《共产党人》2006,(12):28-30
1929年农历4月12,我出生在山西省阳城县西交乡的一户普通农民家里。母亲在我3岁时就去世了,我的童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 12岁那年,父亲把我送入小学上学,学校离家很远,所以我一直住在学校里。15岁那年我考入晋豫中学,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加之路途遥远,父亲每月都要徒步翻山越岭给我送口粮。为了不想让父亲太辛苦,也为给家里减轻负担,我辍学了。  相似文献   

13.
张堉 《正气》2001,(12)
中国共产党80华诞来临之际,我作为一名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有着12年党龄的年轻党员,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1966年6月我出生在晋西北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正赶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给贫穷但平静的家庭带来了灾难。爷爷被打成了“反革命”,住进了“学习班”,白天站板凳,晚上带磨盘、背语录、挨批斗,失去了人身自由;爸爸被夺去了大队主任及会计的权力,陪着爷爷挨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恰是在这困难的时候,我3岁时,母亲去世了;事隔两年,父亲又离开了…  相似文献   

14.
我1913年生于福建省龙岩县江山区同碎村的一个贫苦人家里。我5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家中只剩祖母和父亲,有房子两间及祖传下来的造纸作坊一间。刚开始家庭主要生活来源是帮人家做纸、耕田和给人家做短工来维持生活。后来自己做不起纸了,就给别人做,自己与人家合买一条牛来耕种。牛死了之后,就给人家合放60只鸭子和租种地主的田为生活。每年要买半年粮食才够吃,而且每年都要向人借钱。小时候我每天跟着父亲到大山去给人家做纸;7岁至9岁时,就会替父亲放牛;10岁至11岁就领放别人的牛,一年可以赚得几斗谷子的工钱;12岁至14岁就帮助父亲耕田和放鸭子。后来  相似文献   

15.
<正>父亲去世一年了,我常常回忆起他。他一生为党和人民做了许多工作。他勤政廉洁,一身正气;他为人正直,待人宽厚;他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在回想往事时,我总会有一些冲动,想写一篇文章纪念他,却又不知从何处下笔。因为父亲生前从不在家中谈论工作上的事,我们做子女的对他的了解也只限于家庭生活。父亲去世后,我整理了他的遗物,走访了他  相似文献   

16.
刘蓓 《党史纵览》2018,(6):13-16
正我的父亲、开国中将刘忠一生与四川雅安这座美丽的城市有过三次缘,其中有两次是在他的生前,还有一次是在他去世之后。父亲是福建闽西客家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从小受尽了地主恶霸的欺压。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经我们老家福建省上杭县,父亲参加了农民协会,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从他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  相似文献   

17.
正案情孙超的父亲于2015年5月因车祸去世。同年6月,其爷爷因病突然去世,留下房屋一套、存款10万元等遗产,生前没有立下遗嘱。孙超的爷爷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孙超的父亲、叔叔和姑姑。孙超的奶奶于2009年去世后,一直由孙超的父母在生活上照料爷爷,所以,在料理完爷爷的丧事后,孙超找到叔叔和姑姑,称爷爷的遗产中应有自己的继承份额。但二人以他们是第一顺序继承  相似文献   

18.
温厚传家久     
正说起家风,我家既没有令人动容的特别之处,也没有成文的家训家规,但爷爷和父亲宽厚待人的作风却根植我心,伴我成长。在我的记忆里,爷爷永远是那个温厚纯良、医术精湛的老中医。1988年,还在上中学的我随父亲回山东老家探亲。当天深夜,一阵急促的拍门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原来是镇里的李顺叔忽然发病,人事不省,家人把他抬到了爷爷家。爷爷诊完脉后,给他的几处穴位扎上银针,不到一个小时,奇迹出现  相似文献   

19.
邵衡宁 《党课》2012,(6):89-90
昨夜我又梦到父亲来找我理论了。我正在单位开会,他突然就出现在会议室门外,一脸憔悴凄凉……父亲去世已经两个月了,一想起他临终前大颗大颗滚落的眼泪,我就像掉进了逃不出的心罚。  相似文献   

20.
王锦慧 《党建》2012,(8):58-60
再过几天,就到了老舍先生舍身反抗"四人帮"迫害的忌日——8.24。为追念这位文化大师,我来到他的儿子舒乙家。对于世人而言,大师是一个神话。但对于儿子来说,大师无论多么令人高山仰止,他永远只是父亲。老舍先生死后,舒乙陪伴父亲度过了一个漆黑的雨夜。他摸了父亲的脸,拉了父亲的手,把泪洒在父亲满是伤痕的身上,他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做爱回报给父亲……舒乙回忆道:我真正懂得父亲,是在他去世之后的日子。我看了他的全部著作,采访了他的很多朋友。我发现大家之所以敬仰他,不光是因为他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更因为他炽热的平民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