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三条道路"与全球治理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条道路"对西欧社会党国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个世纪以来,西欧社会党的国家学说经历过几次重要的发展变化.1 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处于转折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拉萨尔和费边社国家理论为源头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学说开始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分离,伯恩斯坦在国家学说方面更从内部"修正"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存国家的政治制度框架内,通过议会斗争和选举活动逐渐增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有现实可能性的,现代工人阶级不应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持敌对态度,无产阶级利用资产阶级共和国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在道德、社会和政治哲学领域发生了两个至今仍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理论事件:一是罗尔斯社会正义理论的提出;二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兴起。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的社会正义理论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误解的那样,是一种赞成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反,它是中立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规范性思考。罗尔斯提出的广义的反思平衡方法是证成一般的规范理论和正义原则的理想方法。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的经验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进行了阐释和重构,而且在围绕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所展开的重要哲学争论中发出了有影响力的声音,特别是科恩提出了自己的激进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原则。我认为,我在对罗尔斯的理论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提出的"作为公平权利的正义"理论既优于罗尔斯的原初理论,亦优于科恩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激进平等主义理论,并且是可被接受的最合理的平等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内部"新社会因素"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但在相当长时期却被视为"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观点而受到批判.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社会因素"的思想因而被国内外一些学者重新提出并受到重视.日共认为, 21世纪是超越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新体制条件成熟的世纪,像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已孕育成熟了"新社会因素",成为建立新体制的"重要基石"、"强有力基础"和"重要线索".在当代,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新社会因素"思想,对于我们科学理解其"两个必然"理论,把握发达国家的发展变化与发达国家共产党的发展走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这个著名的"修正主义公式"出自于伯恩施坦《崩溃论和殖民政策》一文。该公式的提出意味着伯恩施坦正式公开了他的修正意图,并转向修正主义。而这一公式则是伯恩施坦在同英国社会主义者巴克斯的争论中直接提出的,两人的争论涉及有关资本主义三方面的问题,即资本主义是文明的还是邪恶的;资本主义是否会迅速崩溃;社会主义的实现能否通过资本主义文明的整体演进。在这一争论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伯恩施坦转向修正主义的起点是对教条革命者的批判,也正是以此批判为基础,伯恩施坦逐渐远离了马克思主义,彻底转向修正主义。  相似文献   

5.
"分析马克思主义"以伍德为代表的一派认为,马克思批判平等、自由和人权等观念,反对使用正义观念;以柯亨、胡萨米为代表的另一派针锋相对地提出,马克思严厉谴责资本主义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压迫,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在塞耶斯看来,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社会理论,也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形式,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印证,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维度。科学评析马克思对待资本主义剥削的态度,必须坚持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任何两极对立、随意拆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阶级性的做法都违背了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6.
战后日本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经过了"占领下的和平革命论"、"占领下的暴力革命论"、"争取和平过渡论"、"人民议会主义论"和"资本主义框架内民主改革论"五个阶段.从1970年党的11大以后,日共始终坚持走"人民议会主义"的道路,并认为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苏东巨变后,日共21、22大认为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民主改革"是21世纪日本迈向人类"共同社会"的当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伯恩施坦是德国社民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著名的人物。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资本主义"崩溃论"、"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论"、"最终目的和运动"等问题进行了重新探讨,提出了一些和马克思、恩格斯观点不同的看法。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策略所作的新的解释和"修正",应当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卡尔·伦纳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家,也是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主要领导者,他的政治观念和实践策略在20世纪产生了重大影响。卡尔·伦纳在民族学、法哲学、政治学等方面都有建树,通过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政策的结合,他提出了民族文化自治的概念;通过法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他提出了法律进化论的思维;通过资本主义组织化发展趋势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结合,他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斗争模型。然而,卡尔·伦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背离大过坚持,他的理论观点模糊了无产阶级正确认识时代、看待资产阶级国家以及对待社会主义革命的态度等根本问题,最终滑入了第二国际社会主义改良的潮流中。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公正观随着资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而获得了普遍的张扬,西方社会主导了关于公正观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创新。因此,他们更容易借助理论话语权进行背后的意识形态渗透,直接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内容构建。西方资产阶级公正观对中国的渗透,主要存在对理论界和政策制定层面的两条不同路径。理性应对西方资产阶级公正观的渗透,首先,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公正观批判吸收西方资产阶级公正观;其次,要准确把握公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再次,要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最后,要完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当今时代的性质和主题"课题组负责人王金存教授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介绍了他们关于时代问题的研究成果。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的认识和判断是其制定国内外政策和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当今世界仍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时代,而现阶段则可以界定为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始阶段。以下是他同记者的谈话。  相似文献   

11.
奥康纳和克沃尔是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和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和解决措施提出了有创见性的思想主张。通过对“第二重矛盾论”与“交换价值至上论”、“新陈代谢断裂论”与“能源危机论”、“改良型生态社会主义”与“革命型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12.
拉克劳和墨菲在《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一书中认为,在后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根本转型,从阶级社会转向了大众社会,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主义革命策略已经过时,新社会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解体与边缘化。他们认为在后马克思主义时代需要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策略:激进民主。激进民主的社会主义新策略的核心思想是,民主不是社会主义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反,社会主义是民主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拓展民主政治领域就是在推进社会主义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在西方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本文不同意后马克思主义的新社会主义主张,试图对这一思潮的基本理论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时代课题作了深刻的哲学探索和升华。《哲学笔记》是探讨"帝国主义论"和"社会主义革命论"的哲学导言,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列宁构想"的哲学基础,预见了科技革命发展和人类科学认识发展的大趋势。列宁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重要性,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是解决时代具体问题的理论总前提、奠基石。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社会主义者往往会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进行描述和设定。在当代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开创者A.克罗斯兰(Anthony Crosland)看来,社会主义不是用来指代某种特定的社会结构,而是用来描述一系列社会主义者希望看到并在社会组织中得以体现的价值或理想。他在自己的代表性著作《社会主义的未来》中,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的新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论证和阐述,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追问,至今仍有历史兴味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5.
奥康纳和福斯特是20世纪90年代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就马克思及其理论体系中是否存在生态学思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导致的生态危机及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等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理论观点。本文通过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与"回归马克思主义"、"第二重矛盾论"与"物质变换裂缝论"、"改良生态社会主义"与"革命生态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分析二者思想的异同,旨在进一步深化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列宁处理“两制关系”的辩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十月革命以来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列宁关于以"共处论"与"交往论"为核心内容的处理"两制关系"的辩证思想,不仅有效地指导了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苏维埃俄国的外交实践,而且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两制关系"理论和实践的新图景;特别是列宁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前提条件、现实基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理论认识,以及其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相互交往的方式和方法等充满辩证法的思想,对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人类世界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仍彰显着蓬勃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美国学者罗伯特·L.海尔布隆纳所著的《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一书,立论新颖,见解深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辩证法、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资本主义的社会分析、社会主义的信念"四个要素进行了深入多维的理性认知分析,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厚内涵作了深刻阐释,而且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探索人类社会运动规律、发展前景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重要观点,对于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及其重要价值具有深刻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各政治派别就资本主义在俄国能不能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争论不休,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为回答俄国的资本主义命运之问,列宁同民粹主义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合法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完美论"、党内"经济派"的"机会主义"三大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了斗争,...  相似文献   

19.
作为英国新左翼早期的重要理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由爱德华·汤普森提出并经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深化,在理论争鸣中得以发展。汤普森在反思现实道德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呼吁,主张恢复人的主体价值和道德意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地位。之后,学术界围绕"苏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否内在地包含人道主义精神"问题、"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人道主义"问题展开了争论。基于此,麦金泰尔主张应在历史规律和个体需求之间寻找替代物,实现道德与历史和欲望的统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提出是英国新左翼构建有英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尝试。它肯定了"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试图在"人的价值"维度上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这一思想带有较为浓厚的乌托邦主义和伦理社会主义的痕迹,这种经济结构改造的抽象的"人道"最终陷入了空想的泥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政治策略与跨国社会联盟的角度讨论英国19世纪贸易政策的历史发展,认为英国在资本主义的先发优势基础上形成的政治策略与社会联盟导致其单边自由贸易策略的出台,而19纪末期先发优势的丧失又产生了具有更多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政治策略与社会联盟是英国影响欧洲大陆国家贸易政策的重要途径,为传统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所忽略。19世纪中期,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与欧洲大陆各国的土地贵族结成了支持国际自由贸易秩序的奇特联盟,但后者无法成为自由国际秩序的真正动力。而当欧洲大陆国家的资产阶级成长壮大并支持自由贸易时,英国却因竞争而转向保护主义。先发优势、政治策略与社会联盟是展现英国19世纪贸易秩序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