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在理论上具有原创性,指明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是推进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总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主要表现为坚持共产党全面领导,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在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主要表现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制度、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四个伟大"统揽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在发展趋向和前景上,主要表现为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的优势,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程,完成了从空想到科学的演变,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期间有高歌猛进,也有低回跌宕。在以往国际国内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的主义,不是绝对的对立,也不是简单的趋同,而是一种对立统一,一种"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内容上,吸收、借鉴、扬弃了其他主义的科学成果;从政治实践上,超越其他主义代表的特定利益和立场;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要在结构内容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相吻合,各项制度之间相互衔接,功能耦合;在价值立场上要与基本国情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公平正义的内在本质和民主法治的根本原则;在运行机制上要与中国的社会实践相适应,坚持制度的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认识相统一,以制度建设形塑制度文化,以制度文化涵养制度精神。  相似文献   

5.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此对应,其逻辑结构是由一条"主线"、一个"奋斗目标"、一个"核心"和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我们可以从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提出并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及贯彻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和加强民生建设这三个层面,来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其包含的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其基本方面有系统发展:一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性的认识,拓展了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科学内涵;二是提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水平;三是提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理论、新战略,对"发展起来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回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创理论,是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人类一般历史过程和资本主义具体发展状况考察的结果;它们分别体现为以"两大发现"为基本内容的逻辑理论和以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内容的策略理论两个层次.历史上,社会主义运动一直恪守着马克思的逻辑理论,而根据实践条件的变化不断修正其策略理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从突破马克思的策略理论人手,逐渐超越了其逻辑理论的解释范围.中国社会主义者只有依据唯物辩证法重新考量时代条件,才有可能推动社会主义逻辑理论的相应发展.  相似文献   

8.
政治发展道路事关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植根于近代以来中国独特的历史环境和历史命运,形成于围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中国梦"所进行的探索中,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证明,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并非唯一途径。诠释这三个逻辑,有助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也有助于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进行准确全面的概括,这是党的十七大的亮点和创新之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的理解应该从追寻其历史起点切入,以把握其历史丰富性。对科学内涵的逻辑结构的解析、对科学内涵体现出的特征的领会,将使我们对科学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入,从而更加增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0.
生态问题是一个对人类生存、发展影响越来越大的问题,既包含了自然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内容,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进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首要前提,而且需要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体制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包括路向、路标、路径三个方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阐明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路向"问题;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回答,阐明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路标"问题;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回答,阐明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就抓住了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综观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主题就是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围绕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获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的标志、特点、发展前景及其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需要从总结实践经验入手,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与时俱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深入研究,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获得规律性认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八大的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种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更加突出,实际上已经被当作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作出了新的概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有了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把依法治国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15.
从世界社会主义百年来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历史过程,思考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及其发展阶段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如火如荼革命阶段。二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曲折发展阶段。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陷入低潮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中国取得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成功开辟了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活力,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进入振兴阶段。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的40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的40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所领导的事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党的建设就应当推进到什么程度。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必须以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那么,从历史与理论逻辑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者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完整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有何指导意义?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演变历程如何?这一演变历程背后体现了我们党的建设什么样的历史、理论及实践逻辑?党的建设又将面临哪些风险与考验?为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本刊特邀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史学会会长、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李捷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7.
胡磊 《法制博览》2013,(5):104-1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提出与逐步建立是应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要求的进步。本着从实际出发的态度,中国逐步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应运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逐步研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是一种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法学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下对于法制的健全完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是将依法治国理念相结合的特色结晶,无论在体系的实践意义上还是在体系的结构上都体现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不仅有可能性,而且有必然性。可能性体现为:世界由资本主义历史时代转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时代,我国人民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刻和全面。必然性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思想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组织保证;立足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是认识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视角。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从时间坐标看,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空间坐标看,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在对外开放中体现世界历史性规定、坚持现代化主旋律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了"阶段性质变",开始进入制度完善和内涵提高的新境界;从21世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正在"触底反弹"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空中加油";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多极格局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