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纪检监察机关及其干部是我国监督体系中的主体,该主体中出现了部分干部违法乱纪现象,为此必须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完善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商务活动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诈骗犯罪异常活跃,案件的种类、涉案金额逐年增多,诈骗形式日趋多样化,并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这与我国社会处于特殊的"转型"期和对农村金融诈骗犯罪打击不力,以及行业内部长期存在的诸多弊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科学构建金融安全防范体系,不断强化金融诈骗犯罪的社会控制,增加打击力度,加强金融立法,强化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是控制农村金融犯罪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犯罪分子在我国领域内的洗钱活动越来越猖獗,犯罪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犯罪后果也越来越严重。由于洗钱犯罪通常具有跨国性、隐蔽性等特点,往往涉及多个国家的不同司法体系,存在司法管辖上的“涉外因素”和“灰色区域”,致使司法机关的调查取证工作更加艰难;又由于该罪立法上存在缺陷、防控机关间缺乏协调、国际间协作有待加强等因素,造成了对洗钱犯罪打击不力。因此,必须根据当前新形势的发展完善洗钱立法,密切国内外防控机关间的合作,以加强洗钱罪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赋予公安机关全面打击经济犯罪的重要职责。公安机关在打击经济犯罪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认识上存在偏差;立案中存在的问题突出;经济犯罪发现难、定性难、取证难、追逃难、挽回损失难;经侦民警的素质有待提高;执法环境复杂;打击处理不力;公安与其他部门缺乏良好的协作机制,难以形成打击合力;跨区办案手续繁琐;办案经费紧张。对策是:1.理顺工作体制;2.立案应准确、及时、合法;3.建立打击经济犯罪的协作机制;4.加强基础业务建设;5.加强调查研究,建立经济犯罪防范机制;6.加强监督制约机制;7.建立打击经济犯罪工作机制;8.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诸多因素助长了“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的滋生发展,其犯罪活动呈现出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类别多元化、犯罪手段公开群体化的特点。同时,侦防“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过程中存在线索摸排不深不透,多警合成不力没有形成打击合力,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管控不够等问题。因此,亟需通过强化侦防“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工作组织领导、加强犯罪线索摸底排查,精强侦办“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的专业队伍、提高侦办水平和质量,建立侦防“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的长效协同机制等策略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6.
抑制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发态势,必然要加强电信网络诈骗涉“两卡”犯罪的打击力度。通过梳理分析2020年1月—2023年3月31046份判决书,发现电信网络诈骗涉“两卡”犯罪存在发案数量大、涉案人员文化程度低以及线上线下交易并存等特征。结合侦查实践,分析侦查此类案件存在的困境,从加强阵地控制、强化大数据应用、全链条打击、全面收集证据四个方面提出侦查机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涉“两卡”犯罪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加入WTO后,由于各项金融制度尚不健全,使票据犯罪有可乘之机。要防范票据犯罪,就要健全金融监管措施;要完善票据犯罪的刑事立法;加强社会防范意识;加强打击票据犯罪的侦查力量;建立公安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协作机制;强化打击票据犯罪的国际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利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纪检监察机关作为以监督制约为基本职责,并掌握一定监督权力的执政党的专门监督机构,提高其监督制约能力是完善社会  相似文献   

9.
网络犯罪增长速度迅猛,但网络犯罪侦查活动受立法滞后、基础工作薄弱、侦查协作不畅等因素的影响面临诸多难题.现阶段应拓展思维,形成网络犯罪侦查应对模式;加强建设,形成网络犯罪侦查专业队伍;强化取证,形成规范有效的电子证据体系;厘清共识,形成高效国际侦查协作机制;社会参与,形成网络社会的自律与他律.从诸多方面形成合力,以提升网络犯罪的打击效能,更好地维护网络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相似文献   

10.
当前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呈高发势头,且具有犯罪金额大,犯罪形式多样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主体复杂,法人犯罪猖獗的特点。为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应加强税法宣传,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强化税务机关内部监督机制;严格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打击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11.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通过为我国打击腐败犯罪、解决贪官外逃问题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法律武器。公约在刑事程序方面作出了许多特别规定 ,主要包括 :增强反腐败机构的独立性 ;强化对被追诉者的程序控制和实体处罚 ;提升反腐败机构的侦控能力 ;加大对被害人的保护力度 ;拓宽证据收集渠道 ,降低证据运用的法律要求 ;加强反腐败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我国刑事诉讼同公约有不少契合之处 ,但也存在很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 :承担反腐败职能的机构不独立 ,难以抵制各种压力的干预 ;举报制度存在问题 ,获取腐败犯罪信息的能力不足 ;侦查方式单一、落后 ,无法满足打击腐败犯罪的需要 ;证据制度不健全 ,不利于收集打击腐败犯罪的充分信息 ;对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不力 ,影响反腐败工作的法律与社会效果 ;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给利用公约追回外逃资金造成困难。为强化刑事诉讼对腐败犯罪的追诉能力 ,有必要对我国相关立法进行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时代法治反腐的实践要求,监察委员会腐败犯罪调查权的行使,应充分吸取建国以来反腐模式的演变与相应腐败犯罪调查的经验教训,着力强化内部程序规范制约,落实与相关机关之间的法法衔接与监督制约,实现调查程序、措施与权利保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反腐败工作高压态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呈现新常态。在这种新常态下,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内部监督也显得尤为突出。如何与新形势相适应,强化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监督,提高纪检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当前及今后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纪检监察队伍的现状,探讨对纪检监察机关加强自身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职务犯罪通俗的讲就是腐败,它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谋取私利,侵犯公共利益,腐蚀、破坏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其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突出抓好思想、制度和监督制约三个关键环节、着力构筑不想、不能、不敢三个机制,是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渎职侵权犯罪作为一类重要罪名,在近几年来,发案率持续上升,从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各省市公布的目前全国各省市检察机关所查处的渎职侵权犯罪的工作报告来看,除了受到社会等大环境的影响,渎职侵权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渎职侵权立法存在问题,应从合理限定渎职侵权类犯罪的主体范围、调整渎职侵权犯罪的立法模式、明确量刑情节标准、合理配置刑罚对渎职侵权类犯罪的立法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越来越普及,网络犯罪也以几何倍数增长。目前我国网络犯罪案件的侦查面临困境:一方面是犯罪主体反侦查能力增强,导致侦查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是侦查机关自身的侦查能力不足,导致对网络犯罪打击不力。侦查能力与反侦查能力的此消彼长呼吁新的侦查模式诞生。网络犯罪的“非对称侦查”,以建立资源占有上的绝对优势为核心,以整合现有资源配置扬长避短为补强,对网络犯罪实施不容还手的打击,这将大大提高网络犯罪案件的侦查效率。在整个过程中,“信息一体化”是构建整个“非对称侦查”模式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2006年7月26日正式公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的修订实施在司法实践中还是存在与量刑标准衔接方面的问题。为准确打击渎职侵权类犯罪,有必要修改或出台与新的规定相衔接的量刑标准之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云南省城市化进程中与土地征收相关的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重点剖析土地征收以及查办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预防和查办此类犯罪的对策建议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制约;加大打击力度,积极开展预防工作;加强思想和素质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对比心理、隐藏心理、环境心理、行政心理等几个不同的心理学角度,分析研究了贪污贿赂犯罪的心理冲动及形成特点,并有针对性地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廉政建设,实行公开监督制度;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加强法治,强化法律惩治职能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实行综合治理,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20.
自1999年至今已实施20年的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提升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含绿量,而且推动了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然而,这个过程中也伴生了贪污贿赂、渎职侵权、利益输送、毁林掘地等违法犯罪。基层林业、财政等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单独或合谋,利用"微权力"弄虚作假,长期蚕食国家退耕还林资金是该领域呈现的犯罪特点。当前乃至今后,国家应当采取个人预防、制度预防以及监察预防等三个功能来禺合的预防路径,特别是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对退耕还林资金分配的廉政性防控,为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