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方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是在国际、国内两大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的,是政府主动学习的结果,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地方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在我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方政府对此充满热情。目前搞得比较好的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在实践中,政府购买服务暴露出了法规缺乏、政策依据不足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关理论研究滞后及对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特殊规律认识不足。推进地方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进程,必须以规范化为核心,以提高并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为着力点,以健全购买组织服务流程为重点,强化理论研究力度,积极完善法律、政策,优化环境,提升民间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2.
民间组织在政府和社会、政府和企业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对话与合作的平台,为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福利、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再就业起到了政府和企业所不及的作用。本文阐明了民间组织的基本特征,分析了促进民间组织发展的必要性、民间组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民间组织发展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社会的乡土特征和西部农村公共服务的缺失决定了民间组织在西部农村发展的广阔空间和重要性.研究表明:村委会等组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民间组织,但具有相当的民间组织的特征,并在西部农村发挥了较好的治理作用;乡镇政府的行政模式使村委会等民间组织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并导致村民一定程度的冷漠与不信任,文章最后对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路径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民间组织是社会转型期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民间组织的发展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与民间组织发展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为实现社会转型的平稳过渡需要政府对民间组织进行法制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并支持和促进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把尽可能由社会其他组织承担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生产经营,政府根据情况在必要时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要集中解决传统公共服务体制、传统体制下的管理机制、公共服务领域成本膨胀、公共产品配置不公、公共服务决策暗箱操作等问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的主题是解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前提,按照公平原则构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把市场化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长远战略。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与提升政府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信力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以信任、合作、规范、社会参与网络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资本能够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优化政府行为、增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这就要求培养公务员的公共精神与服务意识,实施诚信的政府行为;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政府的回应性;培育民间组织,加强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互动与合作以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民间组织是人民群众以集体形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政治主体,其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等特征,可以在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发挥协调关系、分担社会管理责任等作用,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民间组织发展迅猛,需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民间组织的管理,引导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公共服务型政府作为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现代化具有普遍意义。通过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特征和内涵的分析,探讨了公共服务型政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表现,指出迈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途径及主要特征,包括促进社会和谐、合理的社会分化、推进政治文明三个主要方面,为国家和地方建设及完善公共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间组织将担负起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有助于实现政府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但目前民间组织发挥作用还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选择,我国现阶段民间组织发展的路径选择应从其外部环境与自身水平的完善、提高这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政府改革正由职能转变向功能转型的纵深方向发展,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将成为下一阶段政府改革的重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建构包括了财政体制的转变、政府绩效审计制度的建设、对公共服务的社会监督、营造政府与社会的协作机制、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新型政社关系、培育社会组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新理念和新途径,正被日益广泛地实践于社会公共服务的多个领域,逐渐成为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组织已成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直接承接者。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三方的分析框架,有助于理解公共服务职能转承过程中各参与主体间的互动。从三方的互动关系可知,监管与问责可作为观察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内在机理的重要维度。重新审视公共服务转承中的监管与问责实践可见,政府应聚焦公共服务受惠人及受惠程度,引导建立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公众在内的多元监管问责体系,最终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最优配置,达成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标。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参与公共服务的能力逐渐增强。引入社会组织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以多元治理应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带来的缺陷,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满足公众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公共需求。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应该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对话、合作互补、相互制约。政府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掌舵者,要承担起元治理角色,开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潜力,创造条件保障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而社会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公共服务,借助各种与政府合作的平台,不断提升自身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谐治理需要代表农民工阶层利益的民间组织的兴起和健康发展。目前浙江省农民工民间组织在总体上尚处于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主要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社会动员能力和自主治理能力有限、社会支持度偏低等问题;从社会和谐治理的角度看,农民工民间组织培育的关键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合作,前提是其自主治理和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最终目标是为其构建系统化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及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非政府组织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办非企业单位的形式存在,具有组织性、民间性及准政府性、公益性或非营利性、自治性的特征。我国非政府组织可以成为政府与社会互动的桥梁,在弥补政府、社会、市场不足,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非政府组织通过寻找服务空间、参与决策、降低政府服务成本、加入公共服务过程、协助政府完善公共服务等途径参与社会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6.
公共文化行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文化权利保障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和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公共文化行政的模式可归纳为政府主导模式、民间主导模式和政府与民间组织分权化模式三种类型。我国公共文化行政的发展进程伴随着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行政体制机制的改革与转型。我国公共文化行政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奠基期、改革启动期、转型发展期、成熟期四个时期。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提高公共文化行政效能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要求,要秉持分类管理、协同推进的原则,实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完善文化行业立法,促使文化行政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并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构建政府引导下的多中心主体,最终形成健全的国家公共文化行政体系。  相似文献   

17.
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县级政府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提升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不仅有利于满足基层社会对公共服务的差异性需求,而且有利于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文章从政府职能、组织结构、运作机制、物质保障四个角度对我国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提升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新视角:政府与社会分担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与社会分担机制是解决日趋严重的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的有效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但面临着许多障碍。通过政府承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职责、实现公共服务决策与生产的真正分离、建立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非营利组织发展和构建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可以创建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政府与社会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是在我国入世的大背景下 ,对民间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内容共有五大部分 :一、民间组织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二、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进行职能转变 ,由此引发了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民间组织在这种变化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三、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 ,是今后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方向。四、加快改革步伐 ,促进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新理念、新方法,它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积极推进这项改革,需要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完善监督和评估机制,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同时也需要为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