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党课》2010,(10):91-91
大卫有两个小孩,一个5岁,一个7岁。 一天,他教7岁的孩子凯利怎样使用瓦斯驱动的割草机。当他正在教他如何在草地尽头将割草机掉头时,他的妻子叫他接电话。  相似文献   

2.
收获点滴     
陈孝荣 《党课》2007,(10):104-105
徐师傅是一个割漆匠,住在白岩的岩下。白岩是鄂西的一座大山,我的小姨、表姐也住在那里。去小姨或表姐家串门的时候,我常看见他.知道他姓徐,但从来不知道他叫什么,只好叫他徐师傅。  相似文献   

3.
<正>有人叫他李铁,有人叫他“铁哥”,有人叫他“师父”……他却一直没变,永远是温文尔雅的模样,谨慎地说话,谦和地微笑。无论怎样,在他脸上都看不出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的情绪来,这种平和沉稳演绎成了清秀。是的,这个一如少年般面目清秀的男人就是作家李铁——我们的“铁哥”。大多数人是通过阅读作品来认识一个作家的,  相似文献   

4.
曹操与同学     
邓洪卫 《廉政瞭望》2010,(20):47-47
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两人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想做一名丞相,治理一个国家。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曹操还让许攸叫他丞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丞相呢?许攸很为难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  相似文献   

5.
徐静  朱萍 《奋斗》2006,(6):64-64
1932年的初冬.白色恐怖和严寒同时笼罩着哈尔滨,在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下.水灾肆虐后的哈尔滨更是满目疮痍,一片凄凉。就是在这个时候.组织上决定由23岁的魏拯民接替张贯一(杨靖宇)担任哈尔滨临时市委书记。为了保证他的安全.组织上为他找了一个“家”,一对年轻的反日会员夫妇成了他的表哥、表嫂。表哥叫刘寿山,28岁,是一位憨厚正直的铁路工人,表嫂叫董秀珍,26岁,他们有一个3岁的女儿叫小红。  相似文献   

6.
赵文静 《党课》2013,(7):101-102
超市门口,一个三十出头儿的男子正在拿着手机打电话,满面笑容的,声音极尽温柔:“乖,叫爸爸,叫呀,好乖,再叫,叫爸爸,爸爸给你买玩具了!”我才看见,他的脚下有一个大大的玩具盒子。“嗯,真听话,乖,再给爸爸唱,  相似文献   

7.
1915年的夏天,在德国一个叫赫尔佐格的小镇上,一个大约十五六岁的小男孩一只手拿着一只鞋,光着脚板飞快地在街上跑着。终于,他在一家小洗衣店门前停了下来。他大踏步地走进去,一个看起来和蔼可亲的中年妇女正蹲在地上洗衣服。  相似文献   

8.
世相     
王友元 《党建文汇》2007,(12):52-52
一个戴眼镜的青年在电话里说:“我叫苏若甫,苏东坡的苏,郭沫若的若,杜甫的甫。”一个红光满面的男人,从小轿车里钻出来,说手机没电了,拿起路边公用电话。他在电话中说:“我叫李美发,李嘉诚的李,美女的美,发财的发。”  相似文献   

9.
在嵩县车村镇白云山下,有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叫明白川。明白川有一条小巷叫敬老巷,它是根据一个老人的事迹命名的.这个老人就是裴文学。他悉心照料5位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的事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0.
干亲进门     
舒展 《唯实》2002,(1):78-79
1947年拍摄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部在上海连映三个月,观众多达70多万人次的优秀 故事片。舒绣文在片中扮演交际花王丽珍,她与一个老富商(周伯勋饰)姘居;叫他丈夫吧 ?非法;叫他哥哥?岁数太大;叫他老头儿?有欠恭敬;于是按旧习俗,索性叫他“干爹” 。无独有偶,沈阳的黑道霸王刘涌,此人杀害无辜致死致残42人,敲诈抢劫……作案47起;但 却享有“人民代表”等十个耀眼的头衔。这个恶棍凭什么能犯下14项重大刑事罪案而又长期 逍遥法外呢?原因是他有三大保护伞:一是原沈阳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实,是刘涌的“干爹”;二是和平 …  相似文献   

11.
说说宋和杨溥的举贤去私赵光辉从《资治通鉴》上读到唐朝一个人物的故事,此人叫宋,在武则天时为御史中丞,睿宗时官至宰相。为政期间,他选拔的人才都能各得其所,深受当时朝野的赞誉。他任侍中时,朝廷有一个候选官员叫宋元超,各方面条件皆已具备,只等掌管全国官...  相似文献   

12.
李国新 《党课》2014,(3):103-104
我的爷爷大名叫李永炎,晚辈都叫他炎叔,孙辈叫他炎爹(湖北方言:祖父的意思),我叫什么?别人猜不着的,也许会说,你是孙子,应该叫爷爷或者爹爹呗。错了,我小时候才没有叫他爷爷哩,我叫他“炎老头子”!当然,叫爷爷“炎老头子”,是我的专利,别人是不敢叫的。  相似文献   

13.
张鸣 《廉政瞭望》2014,(3):54-54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堪称一个老字,一口气活到86岁。要不是侯景把他活活饿死,熬过90岁应不成问题,在皇帝群里,可以当老大的。所以,北边的人,尊敬点的叫他老翁,不客气的,就叫他老儿。由于活得长,梁朝基本都是他当政,他死后,虽然还有几个皇帝,但都是一闪即逝。用他的话来说,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又何恨焉?自己给自己挣了家业,自己再把它败掉。  相似文献   

14.
乡村木匠     
成新平 《学习导报》2011,(21):51-51
在白衣港那个丁点的地方,不足千人,却有两个木匠,论“名气”,方圆几十里无人能比。一个叫柏秋,他的木工活虽然做得“很摸”,但精雕细刻,花的时间比别人多,“快是糠头慢是米”,经他做出来的家具光彩照人;一个叫高祥,他的手艺是以快取胜,虽然有些“毛快”,但他起早贪黑,有时一天可做几样小家具,同样受村民喜欢。他们一慢一快、一粗一细,各有所长,村民各取所需,两人均生意兴隆。  相似文献   

15.
“前,前进!”一阵朗朗的读书声从木里县东朗乡细绒村村小的教室中传出,身穿警服的鲁绒旦珠正在给孩子们上着语文课,他是学校的课外辅导员,学生们都叫他“卤蛋(鲁旦)”老师。这个老师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东朗乡派出所所长。乡里的乡亲们大小事情都爱找他帮忙,都叫他“卤蛋”所长。  相似文献   

16.
钓友     
我从小喜欢钓鱼,在我几十年的垂钓生涯中.自然结识了无数钓鱼爱好者,然而,在我的众多钓友中,唯独对他的印象最为深刻。他小名叫大毛,大名却早已记不清了。那时,我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住在同一个大院里,他父亲是个厨师,母亲则在大院守大门,他在兄弟姊妹中排名第五.上面有四个姐姐,下面只有一个弟弟,一家八口人就挤住在大门边的两间平房内.生活十分清苦。我家搬到大院后,每天出出进进,都得经过传达室,久而久之。就彼此十分熟悉了,他比我小两岁,就叫我“让哥”,他是第一个称我为“让哥”的人。  相似文献   

17.
记住高纯     
说起郑筱萸,我禁不住想起另一个人,他叫高纯。 如果现在人们只知道郑筱萸的名字,而记不大起有这么一个叫高纯的人,我真的非常遗憾,人们的忘性莫非真的是比记性大吗?  相似文献   

18.
鄂托克旗有一个“苜蓿局长”,他的名字叫巴雅尔图。巴雅尔图工作的单位是农牧业局,就是以前的畜牧局,老百姓叫惯了,顺嘴还叫畜牧局,巴雅尔图是这个局的局长。就算是畜牧局吧,巴雅尔图也应该是“畜牧局长”,怎么能叫“苜蓿局长”呢?当地人告诉我们:从2005年开始,巴雅尔图就迷上了种苜蓿这件事,念起了“苜蓿经”,因此,大家索性送他外号叫“苜蓿局长”。  相似文献   

19.
他没有本钱、没有技术、没有文化,从“小混混”成为翻云覆雨的黑老大。他崇尚所有黑恶分子的“颜色哲学”——“暴力的黑色”和“色情的黄色”。他叫罗辉文,忠县一个黑社会头目,在打黑除恶中,他栽了,等待他的是灰色的高墙。  相似文献   

20.
歪奖正着     
皮实 《当代工人》2011,(21):25-25
一位老人在小乡村里休养。他往所附近住着一群孩子,天天喊叫,追逐,打闹,这令老人无法休息。老人想出一个办法。他告诉孩子们,谁叫的声音最大,谁得的报酬就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