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从城乡统筹概念内涵角度出发,在构建城乡统筹发展定量指标指导原则下提出,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由城乡协调度和城乡特色度两部分构成,其中城乡协调度包括政治统筹发展、社会统筹发展、经济统筹发展及环境统筹发展四个方面。该文认为城乡统筹是缩小城乡差距,并不是消灭城乡差别,城乡统筹的结果应是城乡各具特色,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2.
任保平 《求索》2011,(1):8-11
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在于消除城乡市场分割,实现城乡商贸流通统筹,推进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而统筹城乡商贸流通应坚持八大基本原则:城乡交易效率的提升是统筹城乡商贸流通的逻辑,资源禀赋条件是统筹城乡商贸流通的先决条件,专业化市场的发育是统筹城乡商贸流通的基础,多业联动是统筹城乡商贸流通的基本路径,农村流通主体的再造是统筹城乡商贸流通的关键,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统筹城乡商贸流通的出发点,转型与创新是城乡商贸统筹的动力,城乡双向流通是城乡商贸统筹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佘志云 《湖湘论坛》2008,21(3):60-61
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要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相似文献   

4.
省委五届四次全会确定,从2009年开始,在三亚市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探索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等一体化制度建设的基本路子。这是省委对三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5.
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群众关心,社会关注。探究其建设的内在规律,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意义重大。 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三个内涵 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途径和关键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就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加快城乡一体化,是推动城乡资源互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共建共享现代文明的战略决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这几年淳安县在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初步具备了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但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统筹城乡、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我们必须进一步确立四种理念: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建立城乡通开的制度体系,这是毫无疑问和十分正确的。但本文强调的是,强化县域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为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试验区,很有必  相似文献   

8.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城乡和谐稳定的首要选择;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首要任务;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大连的必由之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大连,就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思路来推进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深刻认识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意义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统筹环境保护问题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智静  高吉喜 《中国发展》2008,8(4):115-120
城乡统筹发展是党中央根据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突出矛盾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该文从城乡统筹的内涵入手,通过对现状分析,指出在城乡统筹环境保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从城乡布局、城乡产业结构、生态文化融合、城乡环境风险预警以及城乡生态补偿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促进城乡统筹环境保护取得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宋代城市经济功能新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 《思想战线》2005,31(3):112-116
评价宋代城市经济,不能囿于城市本身,也不能单纯强调生产的意义,必须打破城乡对立、重生产轻消费的二元思维模式,从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互动关系中着眼,从生产与消费互相促进的内在联系入手。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在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世人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近年来 ,我国北方农村实施集雨工程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鉴此 ,本文主张将农村集雨成功的经验向乡镇、城区推广 ,城乡同步实施集雨工程 ,开发利用天然的水资源。这也是一条缓解我国乃至世界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这项工程费时短、耗资少、见效快。只要实施起来 ,就能使城乡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3.
"边缘区"城市化的困境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轩明飞 《思想战线》2005,31(6):12-16
城市边缘区空间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其三大"致病原因"是城市化空间演化规律失衡、赶超型现代化发展模式不健全及城乡二元结构分治的体制.缺乏对边缘区空间社会特性的完整把握,导致目前我国政府针对边缘区问题制定的对策尚存在着缺漏.  相似文献   

14.
钟枢 《中国发展》2008,8(4):82-86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已经被确定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路径,这一基本路径的起点在于促使我国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终点则在于促使全国九亿农民富裕起来,进而在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如何从这一基本路径的起点走向终点,不仅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课题,更是一个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庞大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5.
城乡统筹: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支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城乡统筹的角度构建社会保障、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分层次、分类别、有步骤、分阶段地面向农民、非农化的城市农民工以及乡镇企业(小城镇)从业人员,建立以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李莉 《中国发展》2009,9(1):59-64
该文从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始,系统分析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对乡村旅游者需求发展、乡村文化继承与发展等方面的分析,强调了将乡村特有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融于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必要性。并以福州后浦村为例,针对其现状提出挖掘该村旅游文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发展小城镇 ,提高城市化水平 ,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影响了消费需求正常增长 ,导致了三次产业结构失衡 ,限制了乡镇工业的发展 ,影响了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小城镇将在我国城市体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小城镇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避免大城市病 ,实现充分就业 ,它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城市化发展的一条独特之路  相似文献   

18.
论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但从各地的实践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不足;二是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三是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四是民生问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五是缺乏推动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要矫正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坚持舆论先导,进一步凝聚新农村建设的共识;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三是坚持各方参与,努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四是坚持全面进步,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农民市民化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民市民化逐步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要经过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过程:第一步是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在城市工作生活;第二步是取得城市的户籍,放弃农村的土地,正式定居城市,获得与市民的同等待遇和权利;第三步是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完成了心理文化适应的转变过程,农民才能真正转变为市民。  相似文献   

20.
LURED by better living and working condetions,huge numbers of Chinese farmers leave their rural homes for the city.Their education having generally ended at junior middle school,they have little choic but to take up poorly paid manual labor.This they do uncomplainingly as it is preferable to eking out a living in the countrys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