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硫靛反应检验氟乙酰胺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实验研究了硫靛反应检验氟乙酰胺的干扰、灵敏度、最佳实验条件和方法。结果表明,当该反应条件适当时,硫靛反应干扰少,灵敏度高,仍不失为检验鼠药氟乙酰胺较为理想的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2.
3.
4.
5.
6.
李耀光;刘聪颖;章雯;张枫林;牛卫芬;曹洁;尉志文;贠克明;贾娟 《中国法医学杂志》2024,(2):192-195+202
目的 研究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这两种具有不同结构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与乙醇联合作用产生双硫仑样反应(disulfiram-ethanol reaction,DLR)的机制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建立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给药后饮酒产生双硫仑样反应的中毒模型。检测血液中不同时间点乙醇、乙醛浓度,DAS3.2.8药代动力学软件计算毒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肝脏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和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活性水平。结果 头孢哌酮与乙醇联合使用后,会增大乙醇的最大血药浓度,引起乙醛在血液中的蓄积。在头孢哌酮用药0 d,3 d后都可以检测到肝脏ALDH活性被抑制。头孢他啶对乙醇和乙醛的代谢无明显影响,且肝脏ADH、ALDH活性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 通过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给药后饮酒大鼠血液中乙醇、乙醛代谢数据,以及肝脏ADH、ALDH活性的变化,可表明头孢哌酮引起双硫仑样反应主要由于对肝脏ALDH活性的抑制,而头孢他啶无相同作用。结果显示不同结构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与乙醇联合作用,产生双硫仑样反应的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医疗纠纷中死者亲/家属对尸体解剖的反应的特点。方法:对1991 ̄2004年间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进行的326例医疗纠纷尸解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家属的反应进行分类研究/提出家属反应的分级标准。结果:家属反应I级130例,Ⅱ级98级,Ⅲ级58例,Ⅳ级40例,激烈反应案例在1998年后显著增加,尤以中青年男性死亡,发生在市、县、区级医院居多,内、外科和妇产科多见,死者亲属激烈反应与尸体停留时间长短、尸解过程中的解释工作有密切关系。结论:对上述不利因素,医院、医生、鉴定人应多注意,防止或减少类似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9.
抑郁、焦虑大学生的控制加工特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三种不同记忆任务(记图、理解、背数),分别对抑郁、特质焦虑大学生的控制加工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抑郁程度较重的大学生和特质焦虑大学生的控制加工受到了干扰;(2)控制加工的任务不同受干扰的程度也有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的控制加工不受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超生反应阶段人骨骼肌对电刺激反应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骨骼肌在死亡早期阶段能对电刺激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点,以加大刺激强度为手段,对18例死亡早期阶段(1小时25分至6小时40分)具有超生反应能力的尸检骨骼肌和17例稍晚阶段(10~60小时)不具有超生反应能力的尸检骨骼肌,进行了电刺激损伤的系列形态学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死亡早期阶段的肢体骨骼肌,经电刺激后,能产生整个肌肉或局部肌肉的收缩;在电极周围以及电路中的肌纤维形成大片的极具特点的收缩带、条带状嗜酸性变、高度变形的节段状和盘片状崩解等改变;稍晚期阶段受刺激的肌纤维则未见上述改变。探讨形态学改变的形成机理及意义,为研究死亡早期阶段的电损伤提供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检测红细胞及血痕酸性磷酸酶表型,并对不同条件下的血痕标本进行检测,发现室温下(15~33℃)保存的110例纱布血痕7周内可全部正确分型,21例磁板血痕9周内均可正确分型;含血量≥5λl 的血痕可被正确检出 EAP 表型;日晒、水洗、发霉等因素可影响血痕 EAP 型的正确检出。同时调查了广东人群的 EAP 表型分布,基因频率为 p~a=0. 2338,p~b=0. 7662,发现 EAP 基因频率分布存在着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2.
13.
应用抗 Gm(2)血清和抗 D-Gm(2)血清以及 Gm 标准对照血清,选择新鲜 ORh(D)红细胞,用凝集抑制试验,对北京地区269人血清或新鲜血痕进行检验。结果 Gm(2+)分布为29%,Gm(2-)分布为71%。对已确定 Gm(2)型的230份血痕,在室温放置14个月后再次检验,结果与第一次所测血型完全相同。同时对11起案件中的血痕检验了 Gm(2)因子,起到了排除嫌疑人或增加与案件相关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人群(汉族)人血清备解素因子B分布频率的调查及其在血痕中的检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采用琼脂糖凝胶高压电泳、PAGIEF及免疫固定技术测定了北京地区234份健康人(汉族)血清Bf的分布。其表型频率为SS171人,FS49人,FF8人,SS07 4人,FS07 1人及SS045 1人;基因频率为Bf~S=0.8462,Bf~F=0.1410,Bf~(S07)=0.0107,Bf~(S045)=0.0021。Bf表型分布与Hardy-Weinberg定律相吻合。经测定室温保存的已知Bf型的22份血痕,其可检出时限为3周。并将Bf型测定用于检案的血痕分析及亲权鉴定。 相似文献
15.
PCR法对HLA-DQ_α基因的分型及其在性犯罪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 PCR 法及 ASO 探针斑点杂交技术,对100例无关个体血液 DNA 及10例性犯罪案件混合斑中精子 DNA 进行了 HLA-DQα基因的扩增及其 DNA 分型。结果正常人0.1~0.3μgDNA 就能满足 DQα基因扩增的需要。在100例个体中可以观察到由4种等位基因组成的10种 DQα基因型。10例不同条件的混合斑中精子 DNA 经30~60次扩增后与 ASO 探针杂交均能准确地判定 DQα基因型。HLA-DQα是个体识别能力较强的遗传标志。本文为性犯罪中精子来源的个体识别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法对血痕Tf亚型进行分型,并调查北京地区223名无血缘关系汉族人群Tf亚型的分布。其基因频率:TfC~10.7354,TfC~20.2377 TfDchi 0.0269。经Hardy-Weinberg吻合度检验,观察值与期望值无显著性差异(ΣX~2=0.9905 df=3 p>0.50)。Tf的个人识别率为0.4020。非父排除率为0.1813。讨论了汉族群体Tf亚型及不同地区,不同人种间Tf分布的情况。到目前为止,室温下保存8个月的血痕仍可进行Tf亚型分型。对实验中质量的控制作了探讨,采用伏时控制电泳条件。 相似文献
17.
18.
19.
用引物Y_3、Y_4和PCR方法鉴定性别的法医学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Y3、Y4和Alu9.1、Alug.2两对引物和PCR方法检测陈旧血痕和毛根的性别获得成功。引物Y3、Y4扩增的靶序列位于Y染色体特异3.4Kb重复序列中,扩增产物为460bp;引物Alu9.1、Alu9.2用以扩增男女共有的Alu重复序列,扩增产物为130bP。室温保存13年之久的19例脐带血血痕(男性9冽,女性10例)和室温保存10~11个月的10例已知性别自然脱落毛根(男性6例,女性4例)的性别测定结果均正确;对一起凶杀案的血痕性别测定为定案提供了重要证据。本方法简化了样品的前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死后组织DNA变化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调查死后组织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本文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死后0~96小时(0~96hourpostmortem,hpm)大鼠的骨骼肌、脾、肾细胞DNA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组织显示了随死后间隔时间延长,含碎片DNA细胞增多,含完整DNA细胞减少的趋势;DNA降解系列组方图分析结果表明,脾组织降解速度明显快于肾和骨骼肌组织;骨骼肌在制成单细胞悬液过程中的人为损伤,可造成DNA提前降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