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阿伦特通过对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审美判断力"的解读,洞见到了"包含着其政治哲学中最伟大、最有创见的思想",并构建了自己的"政治判断"理论。我们需要从康德"审美判断力"所涵盖的"质"、"量"、"关系"、"模态"来理解阿伦特的"政治判断"理论。"政治判断"理论可以使我们在一个新的张力场和视域中思考政治,给予我们一个新的考量路径。  相似文献   

2.
谈美感     
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 说它“年轻”,因为它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只有240年的历史。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写了《美学》,提出美学应该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而且把它第一次命名为“埃斯特蒂克”即“美学”;书中说明“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他把美学的研究范围局限在感性认识,而且将它和研究理性认识的逻辑学对立起来。1790年,康德出版了哲学著作《判断力批判》,其中第一部分“审美判断力  相似文献   

3.
蒙培元 《新视野》2001,3(2):39-42
西方的另一些哲学家则把情感归之于美学问题,用情感解释审美现象。很多哲学家认为,美是由情感说明的,甚至是由情感决定的,愉快这种情感就是美的心理本质。康德就是著名的代表。康德很重视休谟提出的问题,并讨论过道德情感的问题,但他的结论是,道德情感是心理的、经验的,因而不能成为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道德哲学只能建立在超越的必然根据之上,即“纯粹实践理性”之上。但是,在美学领域,情感则起决定作用,审美鉴赏只能由情感决定,而与概念、范畴无关。“美若没有着对于主体的情感的关系,它本身就一无所有。”“鉴赏判断在愉快…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宗教理想是一种理性的道德宗教,“道德信仰”是道德宗教的基础,是以道德为基础的理性的信仰.在宗教中树立“道德信仰”,就是在对终极存在者的虔诚信仰之中突出道德的地位,强调终极存在者的道德位格,并把对道德情感、道德法则乃至道德行为本身的信仰作为宗教的核心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哲学家从大自然的高度智慧和人类精神的至高无上中给我们找到了理性的灵光:人要心存敬畏。敬畏神秘莫测的自然万物、敬畏完美和谐的宇宙规律、敬畏神圣伟大的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6.
语言永远也找不到恰当的词汇来表达审美意象。当康德反反复复表述这一思想时,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片面性实在不失深刻乃至深邃。美之不可言喻,不仅仅强调美的内涵的无限丰富性,更重要的是暴露了人类语言的贫乏和苍白。如果说,在原始人那里,语言还带有相当浓  相似文献   

7.
一、必须首先明确“美的本质”概念的确切含义 关于“美的本质”概念,美学界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美的本质问题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本身”,美的本质问题是与审美现象无关的纯形而上学问题;有人则把美的本质问题等同于美的根源问题等。我认为这些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美的本质问题不能等同于“美本身”。“美本身”是柏拉图提出来的。柏拉图是古希腊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认为有三个世界,即“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理念世界中的事物绝  相似文献   

8.
康德历史学的思想,是具有批判哲学特色的历史哲学,开创了在人类理性范围内理解历史终极目的之先验理性历史哲学的先河."普遍历史的理念"是康德历史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对它的详尽梳理,可以帮助人们透彻洞悉康德历史哲学的独特品格,彰显掩藏其中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9.
李萍萍  李宏伟 《求实》2003,7(Z1):216-217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大学生对美的崇尚和追求,无论对高等教育还是对其自身来说,无疑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功能,把审美教育切实渗透、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使其发挥应有的效力。 一、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所谓审美教育,是指为了培养人在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黑格尔曾指出: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乳交融。因此,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0.
康德对平等概念的分析是从法权和德性两个方面展开的。在法权哲学维度提出了"人人平等"的原则,在伦理学维度则基于理性人的普遍设定,将平等视为德性人的基本准则。康德认为平等原则是现代国家的基本原则,实现平等的唯一政体是共和制。  相似文献   

11.
沈成宏 《唯实》2005,38(5):51-53
邓小平是成功领导的典范,其领导艺术达到了真善美的至高境界。求“真”是邓小平领导美的前提,向“善”是邓小平领导美的灵魂,崇高、和谐、简洁是邓小平领导美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为马克思自由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批判启示。康德自由观主要表现为实践理性下的道德自由,主张只有在理性自律和道德准则下人们才能为自己立法。黑格尔主张以绝对理念作为逻辑前提的精神自由,将自由的实现寄托到绝对精神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将自由落实到“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历史中,将自由与社会关系和经济结构联系起来,坚持人类通过不断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在实践中实现真正自由,强调人的自由既不是一个既定结果,也不是抽象的道德理念,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领域思考自由,扬弃与革新了康德的道德自由观和黑格尔的精神自由观。  相似文献   

13.
自由、公正和理性是康德伦理学的三大基本概念,而义务与权利的内涵必须根据自由、公正和理性加以阐释。在康德那里,自由主要指的是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或自主性;而公正的普遍法则是:外在行为的方式务必确保个人意志的自由行使同一切人的自由得以和谐共存。康德认为,善良意志之所以为善,就在于它是理性意志的自由;理性在道德哲学中居于统率地位,惟有理性才能确立道德,唯有自由价值才是道德的最高标准。康德的公正法则是所有理性人都会同意的社会契约,是确保社会公正、和平与和谐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在他看来,确保自由和公正应成为对政府和合理之法的道德要求,合理之法必须促进人的自由。他一方面强调服从政府和法律的道德义务,同时也承认反抗与革命的道德权利。康德的伦理学和公正思想为人类社会"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建构,作出了奠基性贡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对“道德的最高原则”的探究是经由对“善良意志”这一个概念的设定和分析而展开的。通过对无条件的善的东西的探寻,康德发现了善良意志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自己道德哲学的基石。责任(职责)是康德为了厘清善良意志的本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出于责任的行为作为善良意志的一种体现,仅仅是就人类意志而言的。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善良意志作为一切道德判断的最终价值来源而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责任如同善良意志得以在人类的行为中体现自身的桥梁,从而使得对人类行为的普遍的道德判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具有审美特质。在社会思想史上,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都充满了和谐美的审美价值。马克思所提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重要思想为和谐社会奠定了审美基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审美理想。这一审美理想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异化社会与传统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审美批判。  相似文献   

16.
走向成熟的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的另一种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实主义特别是作为成熟与自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是以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社会为基础 ,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为前提条件 ,并伴随崇高审美理想对和谐审美理想的取代而出现的。 2 0世纪 ,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进入 90年代 ,中国文坛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 ,产生了一批触及现实问题的力作。笔者认为 ,这一现象既不是“现实主义的复归”,也不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 ,现实主义寻着历史理性的逻辑 ,日益走向成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卡尔·莱曼德·波普是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社会哲学家,在世界哲学史上影响深远。波普的哲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他提出了批判理性主义。批判理性主义是西方正统观点转向非正统观点的里程碑。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强调理性先于经验,但理性又不一定正确,因此,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去理解理性。波普承认有一个像康德所说的前提性知识,但不同于康德的先验知识,他认为理性是社会文化的产物,而理性应该通过证伪来检验其正确与否。批判理性主义包括认识论方面和本体论方面。认识论体现为证伪主义,本体论体现在选择主义。一、波普的认识论思想波普的认识论思…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作为审美对象,“惊险”给人以强刺激,产生的美感是崇高,审美主体由此而得到自身价值的确认和自我心灵的净化.  相似文献   

19.
王飞 《求实》2002,(2):49-51
美育是一种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培养人的审美理想和能力的基础教育 ,它在调整人的大脑思维机能 ,提高“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能力 ,塑造美的人格形象等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作用。结合审美实践活动 ,来打造人的认知空间 ,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不失为一条美化人的精神世界、亮化心灵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谈康德的实践理论,不能不谈及他那本著名的《实践理性批判》,这里的“实践理性”体现为意志,即受控理性的欲望具有一贯性,这种受控理性的一贯性体现着最高的善,如果被上升全人类共有,则成为道德的实践。但在根本处,遵从理性法则是要排除外界的干扰,包括自身欲望的干扰,达到“自律”,成为自己的主人,使灵魂的高级部分支配低级部分,最终与自我相统一;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达到镇定、泰然自若的冷静,这便是实践理性中道德含义的全部内涵,同时也是真理的到达,这种实践是时时刻刻在理性道德的指令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