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霸权的批判不乏真知灼见 ,某些思想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 ,并且注意到了马克思所忽视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 ,但是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诉诸于宗教、艺术、美学、本能来对抗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的奴役。因此 ,他们的理性批判思想在根本上是与马克思对工业社会的批判大相径庭的 ,他们并不真正懂得马克思革命的实践的意义。由于意识哲学的局限 ,他们陷入了理性批判的困境 ,不同程度地反对理性本身  相似文献   

2.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3):F0002-F0002,F0003
行政合理化是行政学研究的基本诉求,对行政合理化的研究向度代表了行政学不同的学科取向。行政学学科取向的基本格局是技术理性、价值理性和形式理性的三足鼎立,其中技术性和价值性两种研究取向追求的是行政内容的合理化,形式研究取向追求的是行政形式的合理化,同时技术理性和形式理性都属于工具理性。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的科技-生态伦理价值观主要体现在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效应分析、技术理性批判、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关系等问题的论述中。马尔库塞科技-生态伦理价值观的理论渊源与理论得失值得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4.
公共决策的基础和核心是"公共性","公共性"应该是公共决策价值的最终归宿。建立在公共性基础之上的公共决策需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范畴来摆脱纯粹的、形式化的技术理性和管理主义,从而实现公共决策理论体系内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在经历了 18世纪的"狂飙突进"后,所有"反理性"的思潮得到了纠正,使得工业社会走上了全面理性建构的道路.在工业社会这个历史阶段中,哲学以及社会科学提出了许多关于理性的概念,但在今天看来,对于这个历史阶段中的认识与实践有着巨大影响的是科学理性、技术理性.虽然在对宏观社会系统的观察和研究中,我们很少使用科学理性、技术理性的概念,但宏观社会系统的运行和变化都是由微观社会系统提供了动力,以至于科学理性、技术理性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然而,风险社会的降临,特别是在社会呈现出了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特征时,认识与实践的依据发生了变化,其具体表现就是价值理性、经验理性的兴起,并置换了科学理性、技术理性.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批判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是一种单向度发展、虚幻式崇拜和极权式操控的社会。人们的政治需要、文化艺术需要、思想哲学需要和社会需要等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异化,人(尤其工人阶级)的虚假需要全面掩蔽、代替其真实需要,技术理性成为绝对统治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酝酿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再存在,消失殆尽的无产阶级革命意识亟待唤醒。正确评析这些带有新的历史特点的理论创见,依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这幅科学之镜加以检视。  相似文献   

7.
从方法论视角,探析历史上对意识形态的不同阐释路径,对于拓展意识形态基本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意识形态理论的诸多研究方法中,主要有四种典型的方法:两分法的实证主义、功能批判主义、结构主义、解释学方法。文章以特拉西的"观念学"、社会批判理论的技术理性批判、阿尔都塞的"主体建构"以及汤普森的深度解释学为例,描述了各自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特点。这些不同理论或方法,作为"他山之石",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本理论提供了广阔视野。  相似文献   

8.
"杰文斯悖论"是一种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悖论。生态环境问题的纯粹技术化解决思路,受到了启蒙以来技术理性的局限性的影响,忽视了技术背后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操控。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生态环境需求和供给的市场选择是无效的,且会导致"外部性"的增加。因而,应该借助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对技术的批判,反思长期以来盛行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技术化和经济学解决方案,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属性,彰显生态政治思维方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政策分析关注的是现实具体的政策问题,因而政策分析方法的适用与否对能否有效地解决政策问题至关重要.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着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争,西方政策分析经历T从技术理性到政治理性的方法论转向.这一方法论转向并不意味着政治理性已然完全否定甚至替代了技术理性.事实上,作为政策分析的两种方法论维度,技术理性关注的是公共...  相似文献   

10.
制度创新有其必然性。西方技术理性的片面化发展,使社会政治制度也陷于标准化的技术理性控制之下,最终表现为制度创新与技术理性标准化的冲突,并导致组织冲突的形成与发展。而组织冲突的消解将最终依赖于制度创新,实现制度创新则应该以所有制关系变革为前提。  相似文献   

11.
自美国行政学创立以来,在"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框架规定下,专业主义和技术理性的话语占据支配地位,少有批判性和反思性的理论叙事。近年来,伴随着合法性危机的不断加剧,后现代主义和批判理论逐渐兴起,成为公共行政学界的前沿学术命题,也为新的历史叙事的建构提供了可能。本文试图跳出传统行政叙事的思维定式,从合法性反思的维度重新阐释美国公共行政的演进历程,进而揭露出萦绕美国行政史的诸多人造神话和政治伪饰。对于处在本土行政学建构关键时期的中国学者而言,批判叙事也有助于我们拓展公共行政的研究方法与历史视野。  相似文献   

12.
政策分析关注的是现实具体的政策问题,因而政策分析方法的适用与否对能否有效地解决政策问题至关重要。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着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争,西方政策分析经历了从技术理性到政治理性的方法论转向。这一方法论转向并不意味着政治理性已然完全否定甚至替代了技术理性。事实上,作为政策分析的两种方法论维度,技术理性关注的是公共政策的技术属性,政治理性关注的是公共政策的政治属性,它们共同构成了政策分析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它们的辩证综合也体现了公共政策科学性与民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应该在多值逻辑的语境下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和发展其文化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在于宗教批判,通过宗教批判开启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的基本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价值在于:进行适度的宗教批判和适度的社会批判,通过消解"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的持续努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行动纲领,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化批判纲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唯物史观的文化批判立场阐述了关于以资产阶级文化霸权为抗争对象、以无产阶级文化革命为实践指向、以无产阶级文化解放为价值目标为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文化批判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文化批判思想在根本意义上是把文化批判置于总体性革命的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宗教批判观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但从当代视域来解读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可以看到它对当代中国宗教理论和宗教工作的发展仍具有多重价值.马克思宗教批判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我们应坚持"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对待宗教现象,坚持"辩证方法",认识宗教的两重性,坚持"实践否定性",推动宗教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政府改革作为回应公众需求、顺应社会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是一个追求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并重的过程。行政文化被称为行政管理的精神向导,在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速政府改革进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借鉴提倡始终将公民置于公共管理核心地位的新公共服务理论,重塑我国行政文化,将有利于提升政府效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7.
对"后学话语"的反思与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学’(post-ism)在中国有三种不同维度,除了有推进者和客观研究者以外,对后学的批判反思成为当代中国学界一个重要的声音。对后学的反思批判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其一,关注后现代问题与现代性启蒙话语的错位,批判其保守主义倾向;其二,对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反人文精神价值维度加以反思,阐明其意义迷误;其三,分析后现代问题与知识分子价值立场,强调“后意识形态”中的人文知识分子的立场。这一批判维度和价值立场,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8.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与哲学主题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 ,存在着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东西方哲学语境的不同。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特点是拒斥近代哲学形而上学 ,关注现实生活世界 ,展现为政治批判、文化批判和道德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有巨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理论与实践批判中全面生成了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其中,对高度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是其重要前提。通过价值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应当灭亡,代之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通过科学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和谐社会必然产生;通过历史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和谐社会准备了条件。正是这些批判,不仅为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找到了合法性根据,而且还揭示了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和现实道路,从而全面生成科学形态的和谐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批判和超越旧哲学关于"抽象的人"的观念,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中心线索和价值指向。其现实规定性是实践性、社会性、利益性、特殊性和历史性。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对于批判错误的理论思潮,坚持唯物史观,推动以人为本的社会变革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