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是建设新的文明世界的指南。如果说,工业文明是以科学、民主为其理念支持的话,那么,新的文明世界将超越科学和民主,代之以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手段和新目标。这就是和谐与公正。和谐与公正可以修正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带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统治和支配,消除导致社会不公正的虚假民主和虚假自由,真正实现文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在21世纪初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张,并把和谐与公正的理念有效运用在对国际国内事务的处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果说20世纪是科学与民主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的话,那么21世纪将会是和谐与公正两面大旗指导人们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新飞跃 ;可持续发展将使“两个文明”的并重与协调发展统一起来 ,实现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理论从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潘家华 《时事报告》2012,(10):24-2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理论不断创新 1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向前推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将生态和谐理念上升到文明的战略高度,初步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2005年,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生态文明”。他指出,我国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4.
敖翔 《前沿》2006,3(12):182-184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核心发展理念。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和可持续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是人可持续发展实现的条件。通过实现人的现代化、构建生态文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完善生产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消费主义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过度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攀比性消费。抑制消费主义,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推进绿色消费,需要以生态文明引领法治建设,完善绿色消费制度体系;以生态文明引领政治新生态,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文明引领供给侧改革,创新绿色生产方式;以生态文明引领消费文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不损害自然的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崭新文明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7.
实现人的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事关全体国民的福祉,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要义。为此,在顶层设计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突破建立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仅仅追求资本增值的工业文明的藩篱,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新时代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及生态文明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形态的持续健康发展,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社会主体层面,要自觉转变观念,积极践行绿色生态生活方式,实现由"经济人""消费人"向"生态人""自然人"的转型,把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共存共荣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人文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的现代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人 《理论月刊》2002,(9):110-111,116
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一种根本保障。高等教育发展的现代理念即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人文理念为目标,体现古典人文学科的根本品格,使人文教育成为一种大学的现代教育理念,使全民在终身学习中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珍 《前进》1999,(10)
清洁生产经过20年来的发展,已从学者的概念出发、企业的个别行为演变为许多国家的战略方针。近年来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倡导下,已汇成了一股世界性的潮流。清洁生产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环保管理问题,而是涉及谋求社会、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技术圈和生物圈相互兼容的问题,它的推行将为现代工业提供新的推动力,开创现代工业的新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性因素和必由之路,也将迎来下一个绿色世纪的到来。一、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清洁生产自80年代末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以后,得到国际社会的普…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的三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的提出,源于人们已经深切认识到,人的生态生存是人的实践生存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内在包含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不是与之并列.人类正在力图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完整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尚不存在.思考和建设生态文明,应当坚持把重心放在保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上.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是,必须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得以保障前提下,谋划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为此,必须牢固树立文明的可持续性、生态的系统整体性、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互补性、发展的知识性和实现目的的条件性等重要观念.  相似文献   

11.
正绿色经济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经济,或者说是以保护和完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珍惜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以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为增长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中心城市现代化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现代化是现代生产力导致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革命性过程,是以现代工业、信息与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大转变,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三位一体的文明演变过程.我国要在今后半个世纪里完成这一演变,同步实现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采取中心城市突破的发展模式,通过中心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和加快全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必须以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为指导。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消除物质变换的裂缝。建立生态示范区和建设生态工业园是倡导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促进碳交易、发展低碳经济和碳减排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罗嘉航  李化 《求索》2012,(4):241-243
可持续发展是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克服人与自然关系失衡而做出的理性选择,是"发展权"在国际法领域发展的继续,是一项基本权利。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本质有初级层次和高级层次之分。国际社会的发展要求国际法体系包含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在国际法各主要分支部门得到了充分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宣示,符合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本质,获得了国际习惯法的效力,已发展为现代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迄今人类所经历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一种革命性变革,它是从生态危机中引发的忧患意识出发,对人类自然观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和变革.它以发展的眼光和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兼顾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利益,以确保人类社会得以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从历史上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从形式上讲,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从本质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社会全面进步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主要内涵,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论和战略,是国际社会对工业文明和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思的产物。在当今世界,人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从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长远利益出发,将社会、人口、环境、资源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不仅确认人类自身的发展权利,而且强调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文明观的一个重大进步,发展观的一个重大变…  相似文献   

18.
历史从来没有截然的进步与反进步的运动现象。工业文明发展方式不但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而且也导致了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思想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和文明进步,但这种文明进步都是以"问题为导向",都是付出沉重代价后获得的。对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而言,理想主义与悲观主义、现实主义与虚无主义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形而上学,唯有历史辩证法才能超越世俗的迷雾,而达到在代价中开辟进步之路的真理彼岸。人类文明形态进程依次是部落文明、农耕文明,再进入到工业文明。到目前止,虽然工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生态文明的曙光正大踏步向人类走来。  相似文献   

19.
自16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整个社会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至19世纪中期工业化完成之时,历经数百年的历史发展,终于实现了这一社会转型,其特征为近代大工业生产方式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主导方式,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社会体制。在这一社会转型中,西方发达国...  相似文献   

20.
人有两方面的需要,一个是物质方面的。另一个就是精神方面的;占据了全国人口的70%以上的农民,在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上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但是在文化的供给方面还远远不够。农村各地应该因地制宜,采取适当方式来推进文化建设,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和谐发展,最终促进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全国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